三國時期,魏國皇帝曹睿讓當時的日本君主喜美子成為親魏的日本國王。直到7世紀下半葉(唐朝),日本的外國名稱才被修改為日本。
元明皇帝統治天下時,規定用“和”字代替“日”字,開頭加“大”字,才叫“大同”。
日本決定更改國名對外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它覺得自己的國名有傷風化。原因是在中國古代,中華民族對周邊少數民族有“東夷、西戎、南蠻、北帝”的概念,而日本人認為自己國家的地理位置是“最近創造的”。因此,將國名改為“日出之國”,即日本。它不是壹蹴而就的事件,而是壹個歷史發展過程,其中記錄了日本駐唐朝大使井鎮誠的碑文。百江之戰日本戰敗後,至遲在天治八年(公元669年),日本已決定將其外國國名改為日本。至於改號的原因,可能與日本自隋唐以來對互惠外交的渴望有關。言歸正傳,不排除百江之戰後通過更改外國國名來消除其在東亞國際格局中的負面影響的可能性。因此,在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朝滅亡後,日本於公元669年向唐朝派遣了特使。這壹次,當駐唐使節出現在唐朝官員面前時,他很可能已經向唐朝提議將日本改名為“日本”。這件事在《古今圖書集成》中有記載:“鹹亨元年,日本人開始改向日本,並派使臣到和平高麗。”然而,日本使節的提議壹開始可能並沒有得到唐朝的認可。《鄰國之寶》中郭務元赴日的國書中就有“唐高宗問王韻韻”的記載。(關於《善鄰寶笈》中“天誌皇帝於十年受唐客郭武元聘”的引文,書中雲:大唐皇帝恭請日本天皇雲雲。“壹些日本學者認為,日本故意篡改了公元671年唐朝國書中的“日本國王”稱號。筆者同意這壹觀點。郭無元赴日時攜帶的唐朝國書,很可能是《唐高宗問日本國王詔書》。它在這裏被稱為“日本之王”,因此可以看出唐朝並沒有很快承認日本的國名。至於唐朝沒有很快承認日本國名的事件,可能與百江之戰後唐朝對日本形成的不良印象有關。郭回到中國後不久,日本爆發了“起義”。天武天皇掌權後,與唐斷交。直到武文大寶元年(公元701年),日本才決定與唐朝恢復外交關系,並派遣由粟田廷臣率領的代表團出使唐朝。大概就是從這次交流中,中國的朝廷正式承認了日本的名字。由於當時是武則天主政,唐代張壽傑的《史記正義》中有“武侯改日本為日本”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