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漢字字典,東漢著名的歷史學家、學者、文獻學家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明確解釋了“墳也是墓”,說明在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期,“墳”和“墓”兩個字的意義是完全壹樣的,可以互換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如“墳”。
嚴格來說,墳和墓在詞義上是有區別的。古人說“穴為墓,土為墳”。意思是把棺材埋在地下的地方叫墓,墓壹般是平的。地面上堆積的錐形黃土稱為墳墓。“墳”字傳統上是從土到本,意為“向前沖”,“土”和“本”合起來就是“從天而降的墳墓”。“墓”字出自莫,意為太陽在草中。意思是太陽下山時,逝者此時下葬,隨太陽消失,故墓未蓋墳。
總而言之:
(1)形狀差異
“墳墓”是指用泥土做成的小山,它必須高於地面。墓是埋墓,但在地下,需要通過壹條隧道才能進入墓地。還有壹種說法是墳墓是堅固的。就是把棺材放在壹個坑裏,棺材外面沒有別的東西,只有土。
據說這個墳墓是中空的。壹般用石頭、木頭、磚等材料來建造。墓地建成後,將棺材放入墓地。或者通過壹個通道,把棺材放進去,蓋上土。妳可以把墓地弄成壹個空洞。
(2)身份的象征意義不同。
在古代,壹些達官貴人死後可以把屍體埋在墓地裏,而普通的貧困家庭死後直接埋在地下,堆壹個小土包就成了墓地。
(3)不同的場合
盜墓常用作口語,而盜墓更多的是書面語。例如墳墓和墓地。是典型的口語。墓地,墓碑,墳墓寫的比較多。再比如祭祖習俗,口語說“上墳”,書面語說“掃墓”。
墳墓
它是遠古時代出現墳墓後進化的產物。隨著統治階級的出現,為了顯示地位和人民的愛戴和崇敬,領袖去世後,在墳墓的基礎上,多加土,封更大的壹堆,使墳墓遠遠可見,以示對死者的尊重。原意是高大的墳墓。
秦朝以前沒有陵墓,最高統治者死後享有陵墓。葬引葬,意為長輩、長輩。大冢,後被稱為大冢。
根據土葬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知道,在統治階級中,凡是有官職的,死後葬的,都可以稱為土葬,比如將軍、官員,甚至少數民族的皇後也是土葬。例如,仲卿是四大美女王昭君的陵墓。
此外,壹個高大的墳墓,只有死者的衣服埋葬或沒有埋葬,但紀念碑被稱為墓。前者是傳說中的衣冠冢,後者是疑似古墓。
史可法、袁崇煥、孫中山等。此外,還有壹些名稱:叢土(在壹個地方埋了很多墳墓),易圖(沒有埋骨頭的墳墓),土地(墓地),黃圖(荒涼的墳墓)也包含墳墓,都是墳墓的意思。
小山
原意是壹座大土山,戰國中期以後,秦楚王和趙王的埋葬之地就叫陵。後來,“陵”成為“帝王之墓”的專用詞。
帝王陵墓壹般依山而建,氣勢雄偉,面積廣闊。比如北京的十三陵,那裏埋葬著明朝的十三位皇帝。東陵和西陵是清朝皇帝的陵墓。秦始皇陵更是舉世聞名。
古代有些皇帝是被後人祭祀的。據傳說,後人修建寺廟紀念他們的死亡。這種寺廟也被稱為陵墓,如黃帝陵和顏地帝陵,那裏可能並不存在炎帝和黃的屍體。
後來的皇帝不僅統稱陵寢,還有不同的前綴詞,有美好的含義,以示區分。漢代以後的王陵也可稱為陵墓,如梁孝王陵、明朝第壹陵、黃璐陵。堅決反對皇帝的孫中山之墓,也叫中山陵。應該表達的是對他國人的尊重。
補充與陵墓有關的人和物的名稱;
陵墓(皇家墓地的建築);墓桌(墓碑;墳表);令狐安(看守皇帝陵墓的人);墳墓;苗嶺等等。
後來為了紀念烈士,我們也把烈士墓叫做烈士陵園。陵墓終於從皇帝轉移到百姓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