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的原因被解釋為“商朝的書寫風格相對自由,可以糾正或顛倒。”巧合的是,我的手機設置為繁體字,所以我看到的實際上是“後”。目前我認為簡化的“四”和“後”確實可以從正反兩方面解讀,但據我所知,簡體字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簡化並投入使用的,而這個鼎是商代的文物。在我看來,這種解釋過於牽強。
不過我當時想的只是繁簡的區別,考慮到漢字的演變,卻不小心默認了古人用的是繁簡。花了很長時間才想起來要用甲骨文做比較,我查了甲骨文中“斯”和“後”的寫法,如下圖所示。
(事實上,在第四種寫法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向繁體中文演變的雛形,用紅色圈出的兩個字是壹些學者解釋的“四”和“後”的正反變化。)
據了解,該鼎最初因含有“司母戊”二字而得名,因此以郭沫若為代表的專家學者決定將其命名為“司母戊鼎”,其中“祀”意為祭祀。
在1962中,臺灣省學者金湘衡首先提出了異議。他在《釋文》壹文中將甲骨文中的“斯”字解釋為“後”。他說:“《說文》:‘師者,外奉者,從後也。“從後面看,它實際上是壹個詞...因為甲骨文追求對稱,他經常把書翻過來,其實是壹個字。左右對稱,所以大臣的解釋是大臣主管外部世界,後者也是君主,其意義是壹和二。徐石不知道真正的古文,也不知道它是壹個字。他分為兩部分,但很容易解釋。”
《釋文》壹文出現後,“斯”與“後”之爭浮出水面。3月底,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三樓青銅館開館後,國寶級青銅武鼎正式更名為“後母武鼎”,但關於“嗣”和“後”的爭議並未結束。
發現這個問題後,我和幾個朋友討論了壹下。然而,除了我男朋友認真聽我講,饒有興趣地看我學習,然後推翻他之前的結論之外,幾乎沒有人對這件事感興趣(我知道他也不感興趣,只是假裝配合我)。
大家都在忙著公務員、事業單位、教師、銀行的各種考試。在實用主義下,這樣的問題顯得如此不合時宜。然而,我還是花了很多時間閱讀各種學者的論文,查閱甲骨文和金文,只是為了回答我自己的問題。
從字形來看,商代“斯”字的書寫方法如下:(註,兩個截圖均來自書法詞典網,整理了不同時期各種書法家的各種字體和不同書寫方法。我最初是從這裏查到“部門”和“職位”的。)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這個網站中,所謂的“四”和“後”的正反變化都被解釋為“四”。(當然網站的權威性和準確性需要考量,但也有壹定的參考性。)
“後”字的寫法如下:
從後壹個字的截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前三種書寫方式與後壹個字向傳統的演變有很大的不同,如下圖所示。
關於字的形狀,王國維先生解釋為“於”,並說:“字的形狀都像落在人的後面,所以它是在古代之後制作的。‘蓋於’‘侯’‘後’字亦真。”也就是說,“虞”字取代了商代的“侯”字。
此時,除了“師”字和“帖”字之爭外,“余”也來湊熱鬧了。總之我很困惑。他們三個是誰?他們玩變臉遊戲玩得很開心,這讓後世的學者和專家感到痛苦。否則,讓我們從另壹個方向來看,從單詞的含義來解釋。
從這個詞的意思來看,“司”的意思如下:
①同“祭祀”,歲時祭祀,名詞。
(2)同“犧牲”,祭祀,動詞。
③“管理”的含義,如司空、司馬和司徒。
(4)同“嗣”,皇太子、皇位繼承人。
“慕斯武丁”壹般取其祭祀之意,即祭祀吳母。
“侯”字的含義如下:
①皇後,是嫡妃
②君主,國王
③省長
(4)偉大的,受人尊敬的,與“地球之後的天堂”壹詞同義
改名為“後母武丁”,“後”的壹種說法是壹種稱謂,指的是她的身份和地位;另壹種說法是將這個三腳架獻給我敬愛的母親。
人們仍然說公眾是對的,老婦人是對的,我們很難知道人們真正的意思。也許我們都錯了。
對於無聊的人來說這就夠了。我不是研究漢字和歷史的專業人士,妳看看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當然,如果您有任何問題,請指出並討論。也許會擦出新的火花。)
依我拙見,改名只是其次,從中反映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和重視。學術研究的嚴肅性和嚴謹性;尊重歷史事實和文物;學術思想的多樣性和包容性等。,是歷史學家、管理者和我們真正應該思考和面對的問題。(壹本正經的結局(?v `))
參考資料:
葛(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商代大定的“分”與“職”之爭。銀都學術期刊。2012。
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是“司母戊鼎”還是“後母戊鼎”——甲骨文中的“司”與“於”。中原文化研究。2013.
曹定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司母戊鼎”不能改名為“後母戊鼎”。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