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什麽是額濟納?

什麽是額濟納?

如果不是壹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絕大多數人只會在西北大漠深處壹個面積大、人口少(戶籍人口3萬多)的地方偶爾想想地圖。

這裏是內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額濟納旗。

什麽是額濟納?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讓弱水三千,我只取壹瓢飲”...弱水在《西遊記》《紅樓夢》等古典名著中象征著水勢的幽深和寬闊,令人迷戀,並充滿詩情畫意。《水鏡註》中的“弱水流沙”指的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它發源於祁連山,先轉向西北,後轉向東北,又奔向沙漠戈壁,形成了壹大片綠洲,即額濟納旗。

額濟納壹詞來自西夏語“伊基乃”,意為黑水。從北京開車沿著京新高速壹路向西,內蒙古的最後壹個“補給站”就是額濟納旗。地表黑灰色的茫茫戈壁灘、壹望無際的沙漠和幾座隆起較低的山丘並不是這裏的全貌。在母親河黑河的滋養下,40多萬畝胡楊巍然挺立,40多平方公裏的戈壁湖居延海波光粼粼,各族人民安居樂業。

路邊不時有三五成群的駱駝,悠閑地漫步。耳邊仿佛響起了駝鈴,似乎訴說著古絲綢之路上的滄桑記憶。自漢代以來,中華兒女壹直在這裏駐軍,設置封鎖和修築防禦工事,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後來是唐、西夏、元朝的重鎮。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位於旗政府所在地達來呼布鎮以南約150公裏處,是發射神舟系列飛船的地方。近年來,遊客來到這裏探索美景和隱居生活,國慶期間經常爆滿,遊客超過100萬。

目前,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當地政府已經按下了“暫停鍵”。然而,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景觀仍然令人著迷。

古塞黃雲* * *然。

“自行車問,屬國太居延。征帳出賽罕,雁歸胡天。”王維的《到邊疆》帶讀者到西北邊陲居延居住,感受它的壯闊。

“居延”是匈奴語“祁連”的音變。唐代顏師古註《漢書》時曾說“匈奴稱天祁連”,祁連山為天山,居延海為天池。在這壹天大湖的滋養下,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居延綠洲,也就是今天的額濟納綠洲。

額濟納旗文物保護中心負責人付興業介紹,居延遺址位於內蒙古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金塔縣境內,總體呈東北-西南走向。它由烽火臺和壁壘城等建築設施組成,是漢代建造的邊防設施。

地處西北邊陲的居延地區是蒙古高原通往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必經之路,也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茫茫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如果我們控制了這個地方,我們就抓住了從漠北轉向河西和西域的咽喉。

漢武帝開國大典第二年(公元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重創匈奴後,匈奴退守漠北。太三三年(公元前102年),漢朝派遣強弩隊長呂伯德在居延地區修建樓閣、長城、烽火臺等軍事防禦設施,以抵禦匈奴的入侵。

同時,盧博德修建了壽水都尉府、居延杜威府和齊魯屏障。秦漢時期,杜威是僅次於將軍的武官,直屬杜威府的軍事機構被稱為候官。張掖郡居延杜威府有北、西、南三個候官,即市北候官、嘉渠候官和三井候官。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文平說,壹些研究人員認為,在居延杜威大廈下面應該有壹個候官——居延候官。因為出土的漢代簡牘有“居延塞”、“居延塞”、“居延塞”等題名。“塞衛”常被稱為“衛”,又稱“障衛”,是候官的官員之壹。居延候官若真的存在,其治所初步推斷為赤城。

考古資料表明,居延杜威府下的三候官署所在的城池主體為方形城池,邊長約23.1米,南側附有大型船塢。雖然洪城沒有碼頭堆場,但其主要屏障城市的邊長約為23.1米,符合等待官方機構的規格。

漢代居延地區的兵馬活動不僅留下了城址和烽燧遺址,還形成了大量居延漢簡。

達來呼布鎮以南24公裏的加曲後關遺址,只剩下風化的夯土樁和三層土坯加壹層芨芨草砌成的城墻遺跡,輪廓依稀可辨。這個地方出土了大量居延漢簡,俗稱破城。

1930年4月至5月至1931年初,由中國和瑞典學者組成的西北科學考察隊成員、瑞典學者福克·貝格曼首先在居延城烽燧遺址出土了漢代木牘,隨後在加曲後關城堡遺址出土了5200多枚漢代木牘。

在城堡的東側,有壹間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貝格曼在小屋的廢墟中發現了壹本木簡。專家推測,這個小屋很可能是當時的檔案室。

從1972到1976中國考古隊在發掘甲渠後關遺址時,* * *發現了《烽火品月》《甲渠待告白》等7000多枚漢簡,清晰牢固如新,仿佛人穿越到了漢代。

考古隊還重點挖掘了推測為檔案的小屋遺址,出土了從王莽天豐元年(公元14年)到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的70多本書籍,每本書都由兩三根繩子編織而成,檔案室內還出土了900多枚竹簡。

居延地區自1930以來的考古發掘共發現簡牘35500余枚,是中國簡牘最多的地區之壹。

傅興業說,居延出土的簡牘是記錄漢代邊塞戍邊活動的文獻檔案,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邊防、墾荒、水利、地理、交通、法律、民族、宗教等諸多領域。居延遺址的邊防設施和出土的漢簡被認為是20世紀重要的考古發現,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居延遺址的邊防設施始建於西漢武帝時期。東漢以後,它們逐漸失去功能,最終被廢棄。漢朝的輝煌已經過去,但只要黑色的河水還在流淌,居延的文明就不會消失。

繁榮掩蓋了塵埃。

這座城市以前是北周皇帝宇文邕建造的大同舊址。因其眾多的車馬圈,又被稱為“馬圈城”。城懸拱元年(公元685年),華僑定居安北都護府,但不久後,安北都護府遷至Xi市(今甘肅省民樂縣西北)。後來在此設置了同城衛戍,唐玄宗天寶二年(公元743年)改為寧口軍。

唐代只有壹處遺址,因此考古學家推測唐代居延墾殖範圍比漢代小得多,是居延墾殖史上的衰落期。

但是,這個城市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唐代詩人王維和陳子昂曾在此駐足。唐玄宗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王維寫了壹首膾炙人口的詩,名為《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唐朝將安北都督府遷至大同城後,從軍隊到大同城的詩人陳子昂寫了壹封建議信,闡述了大同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並寫了《從居延古城到喬十二識》和《與居延的樹木和鳴鳥壹起工作》等詩。

漫步大同城,不禁閃過“邊無香樹,鶯啼忽聽新”的名句。

許多遊客來到額濟納旗時,總會參觀古絲綢之路北線最完整、最宏偉的古城黑城遺址。它位於達來呼布鎮東南約22公裏處。黑城,又稱黑水城,是西夏在黑河下遊建立的黑水鎮嚴俊區。

1286年,元世祖在這裏設立了“伊基奈路總管府”,並大規模擴建了黑城,使其成為中原通往漠北的交通樞紐。根據傳說,凱爾波羅經過這裏。

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朝大將盛豐攻打元軍殘部,修築沙壩切斷黑河上遊水源,攻破黑城後撤退。這座繁華的古城因黑河改道而被廢棄。

直到1886俄羅斯探險家波塔寧發現了沈睡在黃沙中500多年的黑城遺址,黑城的寧靜才開始被俄羅斯、瑞典、日本等外國探險家打破。

1908年期間,俄羅斯探險家科茲洛夫在這裏發掘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泛漢王朝收官之明珠》等珍貴古籍和漢文、夏文對照的《殷通》《文海》。

科茲洛夫在黑城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挖掘。第壹次在城市的街道和寺廟遺址中發掘了十多箱絲綢佛教繪畫、硬幣和其他文物以及書籍、信件、金屬硬幣、婦女飾品、家具和生活用品。

在他第二次訪問黑城時,他雇人打開了壹座蓋著鍋蓋的佛塔,裏面有許多佛教雕像和數百冊書籍、繪畫和經文。他們隨後挖掘了30多座塔,出土了2000多種手稿、300多幅佛教繪畫和大量小型木制和青銅鍍金佛像。俄羅斯著名漢學家伊鳳閣在壹堆文獻中發現了壹本書《梵漢同步之掌中珠》,這是世界上唯壹壹部西夏文和漢文雙語釋義的詞典。

經過多次發掘,黑城滿目瘡痍。由於周邊地區荒漠化嚴重,近年來流沙從東、西、北三面侵蝕黑城,許多遺址被掩埋在黃沙之下。考古學家預測,這座城市中仍埋藏著大量西夏和宋、遼、金、元時期的珍貴文獻。

“沙廣寂寞尋線索,路迷指樓煙。”這座被流沙半掩的古城,經歷了繁華與戰火的洗禮。現在,空巷的情況已經隨風而去,只留下世人欣賞它的宏偉和寧靜。

五大湖重獲新生,萬物欣欣向榮。

苗苗住在沿海,有壹片沙沙作響的蘆葦林。從達來呼布鎮向北行駛50多公裏,就到了黑河尾閭湖東巨鹽海。

金秋時節,站在湖邊,我看到壹群群海鷗歡快地飛翔,壹叢叢蘆葦隨風搖曳,平靜的湖面在陽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像壹面鑲嵌在茫茫戈壁灘上的鏡子,支撐著這片幹旱荒涼之地的生命希望。

許多人很難想象,碧波蕩漾、海鷗聚集的東巨鹽海在20多年前徹底幹涸,成為“死亡之海”。西居延海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就幹涸了,幾乎成為第二個羅布泊。

居延海漢代稱為居延澤,魏晉時期稱為西海,唐代稱為居延海。由於黑河下遊的分流,居延海的湖面不時發生變化。自清代以來,這裏分為東部的蘇泊爾和西部的嘎順諾爾,人們習慣稱之為東居延海和西居延海。

額濟納旗水務局局長齊金華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由於氣候變化、人口增加、工農業發展、水資源總量不足和時空分布不均等原因,額濟納旗進入黑河的水量大幅減少,甚至頻繁斷流,許多湖泊、泉水和沼澤逐漸消失。

據地質學家研究,歷史上居延海最大的面積達到2600多平方公裏,秦漢時期仍有720多平方公裏。根據中國科學院科考隊在1958年的調查計算,西居延海水域面積267平方公裏,東居延海水域面積35.5平方公裏。然而,僅僅三年後,西居延海於1961完全幹涸,東居延海於1992間歇性幹涸。

70多歲的薩仁格日勒住在東居延海西側的賽罕陶來蘇木。她回憶說,當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的房子前面和後面都有高大的草地,看不到牛羊在草地上行走。但是後來黑河斷流,居延海慢慢幹涸,地下水下降,植被缺水,都死了。

為遏制黑河下遊生態系統全面惡化,2000年8月,國家決定實施黑河跨省調水,水利部隨即成立黃河水利委員會黑河流域管理局,統壹調度黑河幹流水量,統壹管理全流域水資源。

中上遊“勒緊褲腰帶”節省下來的水流向下遊,恢復了額濟納旗的生態,讓東巨鹽海重現生機。2003年,消失了11年的東巨堰塞湖流域首次出水,積累了穩定的水面。自2004年8月以來,東居延海已有17年沒有幹涸,水域面積穩定在40平方公裏左右。

額濟納旗胡楊林研究專家呂慧說,隨著黑河的有效補給,東居延海水面穩定,額濟納綠洲地下水位上升,胡楊林得到了黑河的灌溉,面積從2000年的39萬畝增加到目前的44萬多畝。東居延海附近的候鳥種群和數量正在逐年增加。

祖祖輩輩生活在居延海附近的蘇波諾爾蘇木牧民津熱勒說:“過去,梭梭林和檉柳林下有堿草、駱駝刺等爛草。澆水後,甘草和沙拐棗等好草長了出來。”

2016年,通過疏浚河道和科學分流,黑河水首次進入消失了半個多世紀的西居延海。2065438+2008年9月,黑城遺址附近沈寂了600多年的古河道也入了水,灌溉滲透面積達25平方公裏。許多牧民興奮地說,河水泛濫後,壹些枯萎多年的小楊樹竟然發芽了。

千年胡楊保衛家園。

在額濟納旗,胡楊最為搶眼。戈壁深處的胡楊阻擋著風沙,保持著水土,守護著美麗家園。生活在黑河兩岸的人們常常這樣贊美胡楊:活著,千年不死;死亡將持續壹千年;是的,千年不朽。

這種不屈不撓的“胡楊精神”被紮根戈壁、植樹治沙的英雄們詮釋得淋漓盡致。

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北邊緣,年近七旬的圖布巴圖和老伴拿著鐵鍬和水桶種樹的身影格外顯眼。在他們腳下,不同高度和大小的梭梭環繞著壹片超過1 000畝的綠洲。在壹年中,圖巴圖與梭梭在樹林中度過了300多天。20年來,他和妻子在荒涼的沙漠中種植了5萬多株梭梭,築起了壹道綠色屏障,保護了家鄉的生態環境。

“我寧願做壹棵能擋風遮沙的梭梭,也不願做壹只美味的老鼠。梭梭死了,它可以阻擋地面上的沙子。”圖布巴圖說。

已故退休幹部蘇和曾經放棄了安逸舒適的城市生活。2004年,他開始在沒有房屋、水、道路和電力的沙漠中種樹。2018年,他在治沙中受傷,但仍堅守在治沙壹線。紮根沙漠17,種植6307畝。他種植梭梭,在黑城遺址西側形成了壹條500米寬、3公裏長的灌木帶,切斷了迎面撲向黑城的“沙魔”...

這種不屈不撓的“胡楊精神”也在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中熠熠生輝。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也稱為東風航天城)位於達來呼布鎮以南150公裏處,它創造了中國航天工業的許多第壹:第壹顆人造衛星、第壹顆返回式衛星、第壹枚遠程運載火箭和第壹艘載人飛船...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壹箭到壹星,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每壹步都凝聚著航天人的巨大心血,他們用汗水和心血譜寫了中國自主技術創新的輝煌篇章。

在東風航天城的壹片密林中有壹座烈士陵園。已經埋葬在這裏的600多名宇航員,他們中的壹些人為了巡邏道路而被沙塵暴埋葬在茫茫沙漠中;有人為了攻克技術難關英年早逝;壹些人為了擺脫危險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他們像不朽的胡楊壹樣,靜靜地躺在這裏,繼續註視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註視著壹次又壹次的發射任務。

在額濟納旗,有為了國家航天事業放棄故土、數次搬遷的居民。他們就像飽受飛沙走石和風雨雪的胡楊。

嘎拉朝魯是來自巴彥陶來蘇木烏蘇容桂嘎查的牧民。為了支持東風航天城的建設,他的父母把家搬到了1958。他曾聽老人說起搬遷時的場景:壹家人收拾好氈房,趕著牛羊,和其他牧民壹起騎著駱駝帶著三箱家當離開了。人們走了壹會兒,回頭看了壹會兒。雖然他們不情願,但沒有人拒絕搬家。

他們中的許多人是蒙古土爾庫特部落的後裔。

土爾扈特部落是中國蒙古族的壹個古老部落。明朝末年,由於蒙古各部之間爭鬥不斷,圖爾庫特部被迫西遷,在伏爾加河流域遊牧。清幹隆三十五年(1771年初)臘月,異鄉土爾扈特部決定東歸。首領沃巴希率領3萬多戶人家、約1.7萬人,開始了萬裏長征返回祖國的偉大壯舉。

壹路上,他們穿越險峻的山川和廣袤的沙漠,歷經半年終於抵達伊犁河流域,回到祖國的懷抱。

此後,大多數土爾扈特人居住在新疆、內蒙古和青海。他們與當地各族人民壹道,辛勤耕作和放牧,抵禦了來自國外的強大敵人,為開發和穩定中國西北邊疆,維護和鞏固民族團結,促進民族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他們和居住在額濟納旗的各族兄弟姐妹們守望相助、團結奮進,共同創造美好生活,讓胡楊百折不撓的精神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

10月27日夜,從鄭州始發的65438+旅遊專列在額濟納旗停留10天後踏上返程。隨著首批586名滯留遊客安全有序離開額濟納旗,當地正式啟動滯留遊客轉運工作。

截至25日15時,額濟納旗滯留遊客9412人。

疫情發生後,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滯留遊客,都像梭梭壹樣攜手互助。像胡楊擋住風沙壹樣頑強不屈,防控疫情。

戰勝疫情後,額濟納未來將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