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論語》最早是什麽時候傳入韓國和日本的?

《論語》最早是什麽時候傳入韓國和日本的?

根據已知的考古資料,《論語》最晚於西漢傳入韓國,最晚於西晉傳入日本。

戰國末期,人率領移民進入朝鮮半島,並於公元前194年推翻了姬的統治,建立了魏國,史稱“魏滿朝鮮”。此時,《論語》已經成書,很可能被魏蔓等人帶到朝鮮半島。從戰國末期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和遼東地區多年的戰爭迫使大量中國人到朝鮮半島避難。在這個過程中,壹些難民也可能將《論語》帶入中國。但這些只是猜測。直到漢代,《論語》在朝鮮半島傳播的證據才真正出現。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了樂浪、宣土、林屯、範縝四郡,史稱“漢四郡”。在當時,《論語》雖然不在五經之列,但作為記載孔子言行的古籍卻不容忽視,因此被列為小經。1992年平壤古墓群出土的竹簡中有《論語·先進》《顏淵》的內容。據研究,這些竹簡是漢代樂浪縣下層官員的陪葬品。時間為公元前45年,僅比河北定州竹簡晚10年。它們是迄今為止在朝鮮半島發現的最古老的《論語》遺跡。從竹簡的磨損情況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勤奮學習《論語》,說明此時《論語》已成為下層官員的基本教育科目。

公元前1世紀,朝鮮半島逐漸形成三大政權,即高句麗(公元前37-668年)、百濟(公元前18-660年)和新羅(公元前57-935年),史稱“三國時期”。《論語》在這壹時期傳播的確切記錄已經出現,在三個政權範圍內的傳播也各具特色。

高句麗在建國初期就開始用漢文編纂歷史。在擔任國家總理(179-196)之前,伊巴蘇曾說:“不逢其時,便躲起來,逢其時,便做官。”這句話在句子結構和意義上與《論語·泰伯》壹文中所說的“天下有道,無道則隱”非常相似,可見他對《論語》的理解和有意運用。在小野獸王麟的第二年(372年),他“建立了帝國理工學院來教育他的孩子。”這是朝鮮半島建立帝國理工學院的最早記錄。然而,《論語》並沒有被高句麗的孩子們所閱讀,這表明《論語》在當時以五經為中心的儒家教育體系中並沒有受到特別的重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百濟開始用漢字寫筆記。根據日本歷史書《古代故事》,百濟的王人博士帶了十卷《論語》和壹卷《千字文》到日本傳播儒家思想。許多學者認為,這是《論語》在朝鮮半島的“首次隆重登場”。2005年,韓國仁川出土了《論語》的壹個片段。“這壹發現表明,百濟時代對孔子經典著作的學術研究不僅局限於首都首爾,而且還擴散到了周邊地區。“武王四十壹年(640年)”二月,我派我的孩子去唐朝並邀請他們進入中國研究。《三國誌·武官篇》記載百濟設立“孔廟”壹職,但設立時間和官職不詳。他應該是負責守衛孔廟乃至國學的武官,可見百濟社會對儒學的推崇。與高句麗相比,百濟對《論語》的傳播非常有特色,在對象和制度方面都有令人信服的證據。

在日本天皇申英之前,日本沒有文字,人們用刻木結繩的方法來記錄。申英十六年(285年),百濟人王人帶著10冊《論語》和10冊《千字文》來到日本,漢字傳入日本。日本開始使用漢字——漢字用於官方文件,漢字用於日語的拼音化。在申英時代,大陸人(中國人和朝鮮人)開始大量移民日本,這是東漢末年的戰爭時期。大陸人給日本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如針織、制陶、制鹽等。——當時日本人派人到吳國學習縫制衣服的技術,促進了日本生產力的發展。從申英天皇開始,日本出現了壹個象征皇權的巨大陵墓,歷史上稱之為“古墳時代”。

據日本史料記載,《論語》傳入日本的過程始於日本天皇慎與百濟使者阿奇木的對話。阿奇基是朝鮮百濟王朝的博學使者。由於他奉命向申英皇帝贈送良馬和其他物品,他被申英皇帝親切地挽留並成為王子的老師。壹天,申英皇帝問阿奇基:“在妳的國家裏還有人比妳更有知識嗎?”阿奇基回答說:“壹個叫王人的人八歲進了書院,十八歲被聘為五經博士。他的知識比我多。”為了回應天皇對人才的渴求,他立即派遣特使前往百濟邀請王人。王人漂洋過海來到日本,並帶來了十卷《論語》,其中包括鄭玄的註釋和言和的《論語集註》,這些註釋自漢魏以來壹直在中國流行。《論語》正式登陸日本。

看到王人贈送的書籍後,申英皇帝非常感興趣,因為在古代日本只有口頭語言,而沒有風靡全國的書面語言。因此,申英天皇還要求王人做太子的老師,教太子學習《論語》和其他中國經典,並要求他在日本皇室中推廣漢字。王人不僅耐心地向皇室傳授漢字,還創作了日本歌謠並傳授先進技術。後來,他成為日本人引以為傲的鳥文化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