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姓名胡安ɡ胡zǎI
別名吸血草(閩南民間草藥)和索仔草(實用中草藥)。
來源為錦葵科植物毛茛科或毛茛科的葉或根。
原來形狀
①稗草
多年生草本植物,莖、枝直立,有粘毛,摩擦時有腐臭味,高0.3 ~ 1m。葉互生,寬卵形和心形,長3厘米,先端漸尖,邊緣有鈍齒;上部葉通常為長圓形至長圓狀卵圓形,兩面被粘星疏毛;葉柄長1 ~ 4厘米;托葉具剛毛。花腋生,成對單生,或數朵簇生於腋生短枝上,形成壹假總狀花序帶葉;花柄細長,近中部有節;花萼綠色,5裂,疏生毛;花冠黃色,直徑約1 cm,上半部分分開,下半部分與雄蕊管合生;雄蕊多數;有5個心皮,長約2.5毫米,光滑,無網紋和芒。冬天開花。
生在路邊。分布於中國南方。
②魚腥草
形態與前壹物種相似,但主要區別是該物種是直立的亞灌木狀草本植物,高度約1m,摩擦時無腐敗現象,毛發濃密並混有延長的長毛,毛長約3 mm..葉互生;葉柄長1-2.5厘米,密被星狀柔毛和混合柔毛;托葉線形,長約5毫米,密被星狀柔毛;葉卵圓形,長1.5-5厘米,寬1-4厘米,先端鈍或圓,基部稍心形或圓,邊緣具鈍齒,兩面密被星狀柔毛,下脈具混合柔毛。花單生或簇生於葉腋或枝上,花梗長5-15毫米,密被星狀混合長柔毛,上端有節;花萼杯狀,裂片5,三角形,長5-6mm,密被星狀柔毛並混有柔毛;花黃色,直徑約1.5cm;;花瓣長圓形,長6-8毫米;雄蕊柱長約6mm,被長剛毛覆蓋。蒴果直徑6-8毫米,有10個果瓣,頂端有2個長芒,長3-4毫米,突出於花萼,呈倒剛毛狀。種子呈卵圓形,頂端有短毛,全年開花。
分布於中國南方。
魚腥草的化學成分中含有麻黃堿,在種子中含量最多,比根、莖、葉中含量高4倍。
藥理作用種子的作用見麻黃。花和果實的殺蟲效果中等,種子則不然。
性味“實用中草藥”:性平,味甘、微辛。
功能主治:實用中草藥:活血行氣、清熱解毒。治療肝炎、痢疾、腰肌勞損、疲勞和膿腫。
用法用量:煎湯,鮮根1 ~ 2。外用:鮮葉搗碎。
附處方
①治馬癰:新鮮吸血草葉為宜,活螺六至七殼。* * *搗碎患處,每天更換壹到兩次。(《閩南民間草藥》)
②治膿腫不易生膿疼痛:鮮吸血草葉適量,洗凈搗碎。如果瘡口嚴重,可以在葉子下加入三黃散或紅色,塗抹患處。(《閩南民間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