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寫作教育滲透策略傳統文化
近年來,中國人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從蘇州園林、中醫針灸等連續成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來看。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融入中小學教育過程的各個環節,並強調要加強中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在小學階段,弘揚傳統文化,寫字教育已經成為壹種有效的傳播方式,是弘揚傳統文化不可忽視的環節。書法教育可以以傳統文化為範本實施教學,書法作為傳統文化之壹,不僅是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而且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然而,目前的寫作教育並不樂觀。
壹,小學寫作教育中傳統文化的缺失
盡管新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但在實際的小學教育中,尤其是寫作教育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1)雖然學校開設了寫作課,但往往被忽視。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寫作課被列入課程。然而,盡管學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每周開設壹節寫作課,但經常被其他課程占用,或者有些直接將寫作課並入語文課。更妙的是,它只把寫字課當作書法練習課和識字課,根本沒有充分利用寫字課,無法向學生傳達傳統文化的精髓。(2)教師不能發揮寫作教育的作用。小學的寫作課壹般由語文老師授課,但普通語文老師沒有接受過寫作教育的專門培訓,缺乏理論知識,也沒有系統學習過寫作課的教學方法,更沒有對寫作教育所能滲透的傳統文化有所了解。而且語文老師很容易占用這門課,潛意識裏老師和學生都會把這門課當成變相的語文課。教師壹般只教學生練習和閱讀,很少在練習和閱讀的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3)許多家長對寫作課漠不關心。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家長會讓孩子參加奧數、繪畫、舞蹈、樂器等“特長班”,很少有家長願意讓孩子花時間練習壹手好字、了解傳統文化。學生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課外寫作教育,寫作教育所承載的傳統文化無法傳達給學生,學生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4)學生在寫作課上束手無策。如今,當寫作課變成了語文課時,學生們更加厭惡它,他們的寫作變得輕浮、潦草和隨意。似乎他們根本不把寫作當回事,學生也不會從寫作中了解傳統文化。
二、小學寫作教育中傳統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1.對寫作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
人們常常有壹個誤解:他們認為寫作教育只是讓學生寫作並寫好。然而,這只是寫作教育的壹小部分,屬於寫作教育的應用價值。寫作教育還具有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寫作教育,弘揚傳統文化。
2.片面追求“分數”和“升學率”
考試作為檢驗教學效果和選拔人才的壹種方式沒有錯。但是,如果學校過於追求“分數”和“升學率”,通常會以是否有利於提高學生成績為出發點,造成“壹切為教學讓路”“考什麽教什麽”的現象,隨意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實施寫作教育是不可能的,也是耗時的。再加上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情緒,學生根本無暇接受寫作教育。
3.缺少教師。
學校雖然有寫作課,但如果壹個老師,哪怕是語文老師,沒有經過進壹步的學習和培訓,缺乏壹定的專業知識水平,教學質量可想而知。教師本身沒有全面的寫作教育知識,那麽如何將寫作教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來教授學生。
4.小學生對寫作教育不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寫作課不感興趣,導致學生缺乏對寫作和傳統文化的了解,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缺乏熱情,上課不註意聽課,應付寫作,課後不寫作或練習,不會對寫作和傳統文化感興趣。
三、小學寫作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基本策略
1.通過紙、墨、筆、硯特性的測試。
中國書法進入小學課堂勢在必行,但在此之前,學生對文房四寶的認識必須提高。作為文房四寶的紙墨筆硯,對學生無害,也是傳統文化的壹部分,是傳統書法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在學習中國書法之初,可以向學生介紹文房四寶的特點和功能。例如,在介紹“紙”時,我們可以告訴學生,這裏的“紙”是指“宣紙”,這是中國特有的,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宣紙起源於唐朝,世代相傳。它有“紙中之王,千年紙之壽”的美譽。而且可以告訴學生,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歷代名畫錄》和《新唐書》,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在課後閱讀相關資料,讓學生自發了解傳統文化相關知識。
2.通過中國書法史年表展,
從Xi安半坡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神秘陶器符號算起,在書寫教育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書法已有6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歷史悠久、名家輩出的中國書法演變,為當今世界留下了豐富的書法藝術瑰寶,成為中國神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中國書法史年表》的展示,讓學生了解中國書法是壹部創新的演變史,也是壹部傳承的歷史,讓學生知道創新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實施的,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對祖國和傳統文化的熱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3.通過傳統書法故事的講解
在寫字教育的過程中,給學生講壹些書法故事,學生可以從中成長,了解傳統文化。當學生開始對這樣的短篇小說產生濃厚興趣時,他們會在課後自發地查詢和閱讀有關書法的短篇小說,這樣傳統文化就不必擔心被遺忘在角落裏。像這樣關於書法的小故事還有很多。例如,王羲之年輕時,為了寫好書法,每天堅持勤奮練習。每當他寫完字,他就在門前的水池裏洗毛筆和硯臺。經過很長壹段時間後,水池中的水變成了黑色,所以當時的人們稱這個水池為“墨池”。聽完這些小故事後,學生們自然會欽佩名人。這些前輩有示範作用,學生也會自覺效仿。此外,學生對書法有濃厚的興趣。總之,通過傳統書法故事的講解,可以培養學生耐心、恒心、毅力等優秀品質。通過寫作讓學生平靜下來,坐得住,改變好動的壞習慣,積極向上,渴望學習。
復制字帖
(1)選擇具有傳統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字帖。
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合適的字帖,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萬眾壹心,萬口莫辯”“憂勞可以興國,閑來可以亡國”“勤難腐,閑易斷”等。通過寫作教育,學生對寫作課感興趣,傳統文化得以弘揚。
(2)選擇具有傳統節日、習俗和民族特色的字帖。
在選擇合適的字帖時,我們可以使用杜甫的《爬山》、王維的《九月壹日記山東兄弟》和蘇軾的《水調歌頭》等字帖,讓學生有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總之,通過抄寫字帖,我們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培養他們向心力、凝聚力、勤奮和勇敢的民族精神。學生還可以從字帖的內容中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和更多的傳統文化內容。
(3)通過展覽、比賽、網絡等豐富多樣的形式。
在課堂上展示班上學生的作品,或展示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在全校發起書法比賽;讓學生通過網絡找到壹些書法家的作品和故事,通過網絡進行學習;訂閱壹些與書法有關的期刊、報紙和其他活動。通過展覽、比賽和互聯網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創新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