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骨文:甲骨文中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代文系統之壹。其中兩河流域的古埃及神聖文字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只有中國的漢字還在使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是壹個比較完整的文字系統。在已經發現的4500多個甲骨文字中,目前可以識別的有近2000個字。
2.青銅器銘文:與甲骨文同時出現的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青銅器銘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石三盤”和“毛丁公”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3.篆書: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立嗣對篆書和六大古文進行了規範和整理,制定了篆書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體,統壹了中國的文字。篆書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的發展過程,字形逐漸脫離了事物的具體形象。這壹時期的漢字稱為古文字。
4.隸書:在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文字。隸書的出現為現代漢字的字形結構奠定了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5.楷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變得更加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狀方,筆畫直,可以作為模型”。這種漢字字體端正,是現代流行的手寫正字法漢字。
6、草書:《說文解字》曰:“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守字綱,損官規,沖逸,沖去得快,因草創之義而稱草書。
7.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書寫速度慢和草書難以辨認而產生的。“走”的意思是“走”,所以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筆直。本質上是草書還是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