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邊策詞典

邊策詞典

秦漢文化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大發展的時期。這壹發展是對先秦時期文化成果的總結和升華,為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決定這壹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兩個:壹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為基礎的封建經濟的發展,二是封建國家的長期統壹和相對穩定的社會。

壹、儒家經典、哲學和宗教

1.儒家經典

秦朝不僅“焚書坑儒”,還“挾書於今”,擁有儒家經典的人都會受到懲罰,所以秦朝沒有教授和學習儒家經典的人。

金文靜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並不重視儒家思想。到了惠帝時代,“攜書令”被廢除,儒家思想和言論的禁區開始松動。從那時起,到文帝時期,壹些幸存的老儒家依靠記憶和口頭傳經。弟子們找不到任何書籍,所以他們用當時流行的隸書記錄了老儒家背誦的經典文本和解釋。這樣的經典被稱為“現代文本”,對文本的解讀被稱為傳記。在文帝時期,他開始設立經學獎學金,由近代經學學者填補,為顧問做準備。漢武帝時期,他被任命為五經博士,還被任命為儒家經典學者,在太學教授弟子。此後,經學得到廣泛傳播。

這篇課文來自古代儒家的回憶。因為每個儒家都有不同的記憶和不同的解釋,所以有幾個版本。壹代又壹代,壹些學術流派逐漸形成。漢武帝時,國子監有易、舒、史、李、春秋三位中立學者,十二博士。東漢初年,他成為十四歲的博士。

中國古代經典

中國古代經典是秦統壹前用篆書抄寫的經典。當秦國燒書時,人們埋葬了這樣的經典和其他古籍。西漢初期,由於舊房屋的拆除,壹些古籍相繼被發現。漢武帝時,贈書於今。當他成為皇帝後,官員們開始收集古籍並著手整理。西漢末年,劉歆在整理古籍時發現,中國古代文學名著不僅與淩文的名著不同,而且篇章也多了許多。比如《禮記》有39篇以上,《書》有16篇。和左的《春秋》不在本文中。這些新發現的經典被稱為“古代經典”。

劉歆對中國古代經典非常欣賞,建議在太學設立學宮,但遭到了現代國學博士的強烈反對。劉欣批評這些醫生“自私自利,同黨化,嫉賢妒能。”然而,由於執政大臣的反對,三六的建議沒有被采納。平帝時,王莽大權在握。為了利用中國古代經典進行制度改革,他設立了中國古代史、石矛、李逸和《左氏春秋》四個博士。東漢初,再次取消。

雖然不可能設立學者型官員,但古代經典在民間廣為流傳。雖然中國古代經典中有壹些內容是漢代學者篡改或添加的;然而,總的來說,中國古代經典學者根據字的形狀,聲音和含義來解釋經典,並盡力還原經典的原始含義,而不給予任何發揮。於是形成了壹套系統的訓練方法。中國古代經典學者賈逵、馬融、鄭玄也為經典作了總序。鄭玄打破各種傳統,博采眾長,重新詮釋經典,贏得了經典和古文的雙重贊譽,被稱為“鄭雪”。至此,經學、今文和古文之間的鬥爭已基本結束。許慎是賈逵的學生,他花了二十二年時間寫了壹本書《說文解字》,以反對儒家經典學派根據隸書經典對經典的滲透和曲解,並收集了9353枚小篆和1163枚古(戰國)和蜀(西周,春秋)文本作為重文本:每個字都有標記。它是我國最早的壹部編輯完善、內容豐富的辭書。

2.哲學

漢朝時期,哲學唯心主義的代表是西漢中期的董仲舒,唯物主義的代表是東漢初期的王充。

心靈主義

董仲舒是金文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體現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中。他反對天人觀,進壹步發展了先秦時期的“天人合壹”思想,其核心是“天人感應”論。他說:“國家將迷失方向,而天是警告它的第壹場災難,我不知道如何自省,我很怪異地警告它;我仍然不知道如何改變,但我受到了傷害,甚至被打敗了。”他又說:“道之大者,天也;天不變,道不變。”道就是法,法律,這裏說的是封建制度。由此看來,董仲舒的世界觀是唯心主義的,方法論是形而上學的。

唯物主義

王充出生在壹個“小家庭”,當過縣官。他大部分時間都以教書為生。他寫了壹本書《論衡》,有八十五篇文章(今天八十四篇),二十多萬字。

他認為壹切都是由生命力組成的,“生命力不分裂,混沌壹體。”和其分離,光為天,濁為地。“人和動物也是從生命力進化而來的。他認為生命力是壹種客觀物質。他反對天人感應論和有神論,發展了古代的天人觀。他說:“人之所以活著,是因為人也是必不可少的;“死亡扼殺了本質。可為精,血也;人死了,血盡了,精盡了。當他死後,他的身體會腐爛,他會變成灰塵。鬼有什麽用?”他補充說:“人的死亡勝過火的熄滅。”他認為鬼魂只是人們的幻覺。

王充的論證方法是“引子考其言行”,比較科學。但由於當時自然科學不發達,引為論據的東西有些不真實,得出的結論難免有錯。當他評論社會問題或歷史人物時,他經常將其歸因於命運,這是理想主義。

3.宗教

漢代的主要宗教是道教和佛教,這兩種宗教都在東漢時期開始傳播。

道教

道教是黃老學說與巫術相結合而形成的。東漢舜帝時,惡人龔重向朝廷進獻了170卷《太平經》,這是他的老師幹基獲得的。這是中國最早的道教經典。今天存世的《太平經》基本上保存了這部經典的面貌。

東漢末年,道教分為三大部落。壹個是太平道,以張角為領袖,在黃河南北傳教。另壹個是石天道,又稱五鬥米道,以張繡和張魯為首領,只在中原和巴蜀地區傳教。第三支以(與尚同名)為首,在長江下遊地區傳教。三派的信徒多為貧農,這些信徒大多成為農民起義的主力軍。

佛教

佛教從印度學佛回來,在洛陽寺院翻譯佛經。中國開始有佛經的中文版本。東漢末年,居士安世高(今伊朗)和嶽家和尚慈廉先後來洛陽翻譯佛經。漢人向安世高學習經典,並參與翻譯。此後,佛教教義也在中國傳播開來。

二、文學藝術

1.文學

秦漢時期的文學主要由散文、賦和詩歌組成。

文章

散文可以用史記來代表,史記是很好的散文集。許多傳記生動地描述或描繪了社會各方面的事件或人物,並生動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恨情仇。

漢代有許多文字生動、道理深刻的政論文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賈誼的《過秦論》和《治安策》、晁錯的《論貴珍肅書》以及《移民邊策》。桓寬的《鹽鐵論》集中論述了西漢的鹽鐵政策,是壹部文字生動、語言流暢的文學佳作。

授予

賦是漢代新的文學材料,大多數文人喜歡寫賦。起初,西漢賦主要是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西漢中期以後,它成為最高統治者歌頌的工具。這種賦很長,叫大賦。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尚的《福臨》就是典型的例子。雖然尺子裏有壹點諷刺,但不管用。

東漢賦篇幅短小,向反映現實的方向發展,稱為付曉。張衡的《祀》、《歸天府》和趙翼的《詞史集》,都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揭露了宮廷的黑暗和腐朽,並對人民的貧困生活有壹定的同情。

詩意

漢代詩歌以樂府和古詩十九首為代表。樂府,又稱樂府詩,是漢武帝時期樂府收集的民間詩歌組成的詩歌總集,廣泛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南征北戰》、《壹五參軍》、《平陵以東》、《愁為翁》、《東門之旅》、《尋思》、《桑上異鄉人》等。,分別反映了人民的悲慘遭遇,他們對沈重的徭役和過度征收的不滿,並反映了婦女的不幸命運和她們堅強不屈的性格。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中後期中下層知識分子的作品。在當時黑暗的社會中,這些知識分子背井離鄉,為名為利四處奔走。他們把對社會的感受傾註在作品中。如冉冉的《孤竹》,孟冬的《寒戰》,明月和遠晨壇,都是關於妳將去哪裏,他的情感追求和他坎坷的職業生涯的詩歌。《生不到100年》和《青青河邊的草》充滿了對人生無常的消極和頹廢的想法,反映了作者絕望和沮喪的處境。

漢代的詩歌形式自然而簡單,語言通俗而深刻,這與賦體有很大不同。它發揚了《詩經》中郭峰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2.藝術。

漢代的繪畫藝術非常發達。在貴族、官僚和地主的宮殿、寺廟、宅邸和墳墓的墻壁上,繪畫作為裝飾很受歡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韓晶之子魯公在曲阜修建的靈光殿。根據王延壽的《呂靈光殿賦》,壁畫首先是太老而裸體的奇怪神話人物(gu m 4 ng寬),其次是黃帝、堯舜戴王冠,然後是夏商周的興衰。歷史上著名的忠臣、孝子、烈士和處女的所有事跡,君主的美德和愚蠢,以及政治事務的成敗都被記錄下來。除了主題之外,它還裝飾了天文、萬物、怪物和奇怪的東西,這是壹組色彩鮮艷、形態生動的巨幅畫。

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了壹幅彩繪絹畫,全長205厘米,上寬92厘米,下寬47.7厘米。帛畫的內容由三部分組成。上部繪有兩個神話故事,即扶桑九天和嫦娥奔月。中間部分繪有壹幅女士旅行的圖畫,下部繪有壹幅盛宴的圖畫。除了主題之外,它還裝飾有飛龍、動物、特殊時鐘、巨型編鐘等。,並用朱砂、石青和石綠繪制。線條流暢,色彩明麗細膩,人物自成壹派,鳥獸栩栩如生。

雕刻

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非常發達。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壹個雕塑藝術寶庫,這個洞穴發現於1974年,展出的兵馬俑有6000多件。每個武士身高1.81.86米,有的身著棕色短裝,有的身穿盔甲,有的手持弓,有的手持劍,個個充滿活力。出土的陶馬,高1.7米,長兩米多,均擡頭回望,雙腿直立,氣勢雄偉。這真是壹個強大的軍陣,似乎隨時待命。

西漢最具代表性的石刻是霍去病墓前的石刻。其中,石刻“踏馬匈奴”是為了紀念霍去病的戰功而雕刻的,其形象生動逼真,最為著名。其他石雕是由巨大而完整的天然石頭制成的。有老虎,臥馬,奶牛,躍馬,臥象,人和熊互相爭鬥,還有野獸吃羊。

在東漢雕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69年甘肅武城雷臺壹座墓葬中發現的銅馬和銅俑。有四十匹銅馬和二十八個青銅奴婢。有壹只天馬,在空中飛翔,形狀矯健,頭微微向左傾斜,三只腳高高擡起,壹只腳飛著壹只燕子,使它驚恐地回頭看。這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優秀傑作。

東漢時期主要用於建造墳墓的畫像石(磚)也是壹種珍貴的雕刻藝術..肖像畫常采用單線負刻或正刻技法,包括官方出行圖、狩獵圖、戰爭圖、農業生產、鹽煮、鍛鐵、木工、紡織、宴飲、百戲、烹飪等場景。這是中國最早的壹批浮雕藝術。

三是史學

漢朝時期,封建統治者繼承了前代由國家編纂歷史的傳統,並在中央政府中設立了史學家來編纂歷史。最著名的歷史書籍是《史記》和《漢書》。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公元前135前93年?)子長出生在夏陽(今陜西韓城)。父親司馬談在漢武帝時是壹位大學者。原本打算寫壹本歷史書,但還沒寫就因病去世了。司馬遷年輕時很聰明,十歲就開始背誦古文。二十歲時,我走遍了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安徽、山東和河南的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了解了壹些當地的風俗和民間傳說,認識了各行各業的人。後來他是壹名醫生,他被派往今天的四川、雲南等地,了解當地的少數民族。將來我繼父被任命為太史時,我將不得不閱讀歷史學家收集的書籍。他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閱歷是他後來撰寫《史記》的極為有利的條件。

《史記》的編纂始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歷時約十年寫成。從黃帝到“當代”(武帝時代),是以列傳為主,紀年和編年體為輔。它是中國古代第壹部紀傳體通史,為此後兩千年的正史編纂確立了規範。全書分十二傳、十表、八書、三十家、七十傳,共130篇,52.65萬字。

作為壹名歷史學家,司馬遷最初的寫作目的是宣揚“旌鳴德”和“先人所言的賢良之家和賢明之醫。”為西漢王朝的統治服務。然而,在田漢二年(前99年),他為李陵投降匈奴辯護,激怒了漢武帝,受到了貪汙的懲罰(宮刑),這對他的打擊很大,使他的思想發生了壹些變化。他說:“恥辱比閹割更偉大。”他當時極其憤怒,想到了死亡;然而,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我們仍然需要生存。孫子的腳,屈原的流放和其他古老的事情鼓勵了他,他寫故事來表達他的沮喪和表達他的抱負。他對西漢統治者極為不滿,揭露了皇帝、宗室貴族、外戚官僚在政治上的殘暴行為和生活中的奢靡腐朽。他同情陳勝、光武等農民起義領袖。他說:“秦國失去了政權,而陳涉發了財,王子們陷入了困境,秦國家族滅亡了。在世界的盡頭,它是自我參與的。”結果,陳勝和光武成了“世家大族”,他們與五霸和七俠等諸侯並列,並受到高度評價。此外,他還為古今中外各行各業的著名學者、醫生、商人等代表人物立傳,並以專章論述天文、歷法、禮樂、水利、經濟和少數民族等問題,較為具體、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初期正在形成的多民族國家的面貌。

班固與《漢書》

班固(公元3292年)生於孟建扶風安陵(今陜西鹹陽東北)。他的父親班彪是著名的歷史學家。由於司馬遷的《史記》只到漢武帝初年,他搜集史料,作《史記列傳》六十五篇,以補充《史記》的西漢部分。書未完,彪死了,他的兒子被任命為蘭臺的歷史官,搬到郎,並被任命為學校的秘書,以完成父親的工作。他花了20多年的時間編纂了100卷《漢書》(後分為120卷)。全書共分十二章、八表、十錄、七十傳。它以劉邦起義開始,以王莽倒臺結束,用230多年的時間描述了歷史人物。屬於西漢初年的內容多采自《史記》。書的風格也是仿照史記,但書改為誌,廢除了“世家”。《漢書》中的十條記載比《史記》中的八本書更詳細。《刑法四誌》、《五行誌》、《地理誌》、《藝文誌》和《職官表》是班固的新創造。《漢書》是我國第壹部體例完備、內容豐富的斷代史。各種傳記和地方誌記錄了許多關於學術和政治問題的文章,因此它們具有壹代人文章的集合性質。班固去世時,《八表》和《天記》尚未成書,但後來由他的妹妹班昭和歷史學家馬旭完成。

《漢書》的主要缺點是封建正統性嚴重。晉人傅玄在評《漢書》時說:“論國體,是飾主體而折忠臣,敘教天下取容而輕直書。”《漢書》的思想性遠不如《史記》。

四、學校藝術

秦漢時期,科學技術大發展。

數學

《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初年,比《周髀算經》略晚於《舒靜》。全書共分九章:(1)方場(四分法和平面形狀求面積法)、(2)粟(谷物貿易的計算方法)、(8)衰(Cu和urge的算法)分(分配比的算法)、(4)少而廣(平方根和開方法)、(5)商6528其中,負數、分數計算、聯立線性方程求解等。都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成就。該書由246個算術命題和解答組成,標誌著中國古代數學完整體系的形成。

天文學

漢朝時期,有三種關於天體結構的理論。壹個是宣布夜晚的理論,這個理論已經失傳了。第二,蓋天說《周篇·舒靜》持此觀點,說“天蓋帽子,地蓋法律。”這種說法違背太多,歷史學家經常不用。第三位是渾天,他認為天地的形象就像壹個裹著黃色的雞蛋。“天空像輪轂壹樣轉動,它毫無理由地四處移動。其形渾,故稱渾天。”這種說法中的天體結構思想更接近現實,這種觀點大多被歷史學家所采納。

東漢安帝時期,太史令張衡掌管天文,撰寫了《靈憲》,對許多天象進行了正確的解釋。比如“月光誕生在陽光的照耀下,靈魂誕生在陽光的陰影下:白晝充滿了光明,白晝充滿了光明。”他在西漢渾天儀的基礎上,設計了壹種新的渾天儀,這種渾天儀因漏水而旋轉,星星出沒,這與他從平臺上觀察到的情況壹致。

張恒還擔任氣象計和地震儀的工作。風雨計法失傳。地震儀由純銅制成,圓形直徑為八英尺,看起來像壹個酒瓶。它有壹個內置的機械裝置,有壹個八個方向的水龍頭,嘴裏有壹顆銅藥丸。當哪個方向發生地震時,同方向的水龍頭噴出銅丸並發出警報。

張衡是壹位偉大的科學家。渾天儀和地動儀的制造不僅是科學技術上的偉大成就,而且促進了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發展,是對東漢迷信占蔔思想的有力打擊。在張衡的題詞中,崔元稱贊他“數窮而發善財。”

日歷系統

秦朝統壹中國後,《顓頊歷》在全國範圍內出版。顓頊歷是四分之壹歷。回歸年是365天,農歷正月是29天,十月是壹年的開始,閏月放在九月之後,稱為最後壹個九月。到漢武帝時,《顓頊歷》已經使用了壹百多年,出現了“新月見月,弦滿虧損”的局面。漢武帝與司馬遷、畬族、歷官、民間歷算家和羅等二十余人共同修訂歷法,並於太初元年(前104)編定了新歷法。這是著名的太初日歷。太初歷比四季歷更科學,它花了189年才犯了壹個重大錯誤。根據多年的天文觀測和史官的記錄,太初歷法制定了壹個135個月的日食周期(稱為“王朔之會”,11年中有22次日食)。通過這個循環,李甲可以校正太陽並預測日食。《太初歷》還首次將二十四節氣納入歷法,對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太初歷法》的編纂是我國歷法史上的第壹次重大改革。

醫學科學

漢朝時期,醫學非常發達。皇宮裏有醫療官員和許多民間醫生,他們大多數是醫生。

西漢初年,著名醫學家淳於髡曾擔任齊國太倉太守。年輕時,他從同縣人楊青那裏學到:“黃帝和扁鵲的脈象書,五色診斷疾病,了解人們的生死,確定嫌疑人,壹定能治愈並有很好的醫學理論。”西漢末年的樓虎也是壹位卓有成就的醫生。他熟讀醫經、本草、藥方和書籍,會數十種方言。他因在長安地區行醫而聞名。

東漢時期醫學更加發達。最著名的醫生是張仲景和華佗。

張仲景是南洋名機。東漢末年,傷寒在南陽流行,許多人因此死亡。為了治病救人,他研讀《內經》《難經》等古代醫書,並廣泛收集有效方劑,寫成了《傷寒論》壹書。到了北宋時期,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前者討論了當時屬於傷寒的壹些疾病,後者討論了婦科、內科等許多常見病。

69仲景畫像(蔣)

張仲景還從臨床實際出發,吸收了當時醫學的新成果,將《內經》以來的病因學理論和臟腑經絡理論與四診(望聞問切)八類(陰、陽、表、裏、虛、實、寒、熱)的辯證方法有機地聯系起來,總結出發汗嘔吐。這些都是對中醫發展的巨大貢獻。張仲景是後世醫家,被尊為醫聖。

華佗成了人物,裴國橋(今安徽省郝縣)與張仲景差不多同時出生。他是壹位傑出的外科醫生,擅長針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他在中國發展了麻醉學和外科學。他在做手術時,先讓病人用酒送服麻風散,然後打開腹部或背部,挖出瘀血,或清洗內臟,然後將其縫合並塗上藥膏,傷口在四五天內愈合,壹個月後即可愈合。華佗的麻醉學和腹部外科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70華佗雕像

華佗還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編著了《五禽戲》,教人們鍛煉身體。五禽戲是壹種以體育活動為主並與氣功相結合的健身運動。

《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共記載了365種藥物,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如桂枝、麻黃、杏仁、石膏、附子、黃芩、黃連、知母、柴胡、地黃、當歸、芍藥等。,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這是中國最早的、比較完善的藥物學著作。

在周秦時期,竹簡和絲綢被用作書寫和繪畫材料。Jane又重又貴,所以使用起來不方便。西漢中後期,宮廷中使用壹種薄而小的絹紙。我是容縣顏星米沈強歌?妳在制造麻煩。

東漢和漢武帝時期,宦官蔡倫改進造紙方法,將樹皮、麻頭、布匹、魚網等植物纖維搗成漿,制成質量較好的紙張,於元興元年(105)呈獻給皇帝。此後,這種造紙方法得到了推廣,制成的紙被稱為蔡侯紙。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和改進,造紙術在金代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紙既便宜又光滑,完全取代了竹子和絲綢作為主要書寫材料。

中國的造紙術在三、四世紀傳入朝鮮半島,後又傳入日本。在唐朝中期,它傳播到中亞,然後通過阿拉伯國家傳播到北非和歐洲。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復習問題:

*1.這篇課文是什麽?什麽是中國古典?

2.王充為什麽是唯物主義思想家?

3.東漢時期的主要宗教有哪些?

*4.《史記》為什麽是壹部偉大的歷史名著?這本書的主要部分是什麽?

5.張衡、張仲景、華佗是誰?他們的主要成就是什麽?

6.我們應該如何評價蔡倫造紙?

關鍵名詞:

《說文解字》、《論衡》、《史記》、《漢書·渾天儀》

*地動儀傷寒論*道教佛教*賦*樂府*古詩十九首

*《神農本草經》蔡厚紙*秦陵兵馬俑

參考書:

1.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第壹卷第四章第四節。

2.翦伯贊和鄭天挺合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卷二【3】10、17。

3.《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