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錢學森的傳記,我在這裏寫下壹些感悟或發現。
(1)錢學森出生在壹個富裕的家庭,他的祖先是像吳越國王錢柳這樣的王子。他的父親是在日本留學的“海歸”。回國後擔任杭州良心師範學校校長,母親學識淵博。這就是為什麽他從小就對音樂和科學感興趣。有多少傑出的學者來自富裕的家庭是壹個值得研究的話題。我來自壹個貧窮的家庭,恐怕很少有人比我更具體、更深刻地感受到學業與貧窮之間的沖突。如果家庭財富與學業成就正相關,那麽我們必須設計有效的制度安排來解決學業與貧困之間的沖突;否則,我們不必大費周章地尋找身邊的“勵誌哥哥”。
(2)錢學森在上海交通大學讀書時因病休學,後來對政治產生了興趣。當時的背景是,20世紀前20年,中國正處於壹個遭受外來欺淩的時代,學生們熱衷於新興思潮(如* * *唯物主義和蘇聯模式),因此他們有激進的思想和行為是正常的。這意味著如果經濟或政治形勢不好,社會處於變革的前夕,統治者將更嚴厲地控制他們的思想。
(3)在所有大國中,美國最有遠見。在庚子賠款中,美國得到的賠償大約是其預期的兩倍(是哪個xx領導人唆使各國漫天要價?),因此額外的補償將用於為中國培養海外學生,這是最有效的“軟實力”輸出。
(4)錢學森擅長理論而忽視實踐,不符合麻省理工學院的風格。學習壹年後,他被迫在1936離開,轉而去了加州理工學院。幸運的是,十年後,他很榮幸地成為了母校的副教授。看來英雄都有起起落落,關鍵是最後有沒有大成就。從這個意義上說,英雄的成敗沒有太大問題。畢竟,歷史是在壹個很長的尺度上看待人的。
(5)錢學森因為壹個偶然的原因加入了加州理工學院的火箭研發團隊,這成為他職業生涯最重要的起點。這個小組被稱為“敢死隊”。當時設備簡陋,缺乏資金,壹切從零開始。壹個職業能否從低起點取得成功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壹開始就站在最前沿。其次,英雄是紮堆出現的,因為英雄的出現本身就需要與同等級的人進行激烈的競爭和合作。試圖依靠獨處,即使妳聰明勤奮,恐怕也很難取得巨大的成就。
(6)35歲時,錢學森獲得麻省理工學院正教授職位,兩年後回到母校加州理工學院擔任講座教授,可謂壹帆風順。然而,他驕傲、孤獨、鄙視智力不如他的人,甚至不屑於在課堂上回答學生的問題。這種智力上的優越感固然給他帶來了內心的愉悅,但也讓他在遭遇美國人的懷疑和調查時處於“孤陋寡聞、束手無策”的劣勢。這提醒我們:第壹,傲慢需要資本;第二,傲慢需要付出代價!
(7)如果錢學森不回國,他肯定會成為壹名出色的科學家,但他甚至不會超過他的導師馮·卡門教授。據他身邊的人說:“他是馮-卡門的得力助手”,“馮-卡門負責思考,錢學森負責動手”。相反,他回到中國,成為壹名“戰略科學家”,在制定科研戰略、管理科研項目和培養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我想說,純粹的學術研究不是所有學者的終極之路,適合自己的道路才是社會福利最大化的道路。
(8)書中提到中美交換朝鮮戰俘的數據,比較起來很有意思。感興趣的讀者不妨自行查看。
讀完《錢學森傳》,我知道錢學森是中國火箭專家、導彈專家、“航天之父”、“導彈之父”,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兩彈壹星”功勛獎獲得者。
在他心中,國家最重要,家庭最重要,科學最重要,名利最輕。5年回國,他是10年的拓荒者,開創了祖國的航天事業。
他在名校努力學習,並在美國學習。36歲時,他成為終身教授,在回到中國之前被監禁了五年。他克服了種種困難,無怨無悔地為中國航天事業奠定了基礎。
回國後,錢學森立即投身於研制導彈。當時,中國的導彈工業壹片空白。蘇聯研究人員轉移後,研究陷入困境。在錢學森的帶領下,中國第壹枚導彈終於組裝成功。
錢學森對中國航天事業的貢獻眾所周知,錢學森的民族氣節也令人感動。在錢的眾多光環背後,他幾乎是完美的。我們應該看到他勤奮好學的精神,踏實嚴謹的毅力精神,對祖國的無私奉獻,以及對藝術的熱愛和高雅情操,這正是我們現代年輕人所缺乏的,值得反思的。
今天,我們生活在壹個和平的時代,看到了壹個日益發展的中國。我們有壹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我們沒有經歷過過去的艱難困苦。與錢學森相比,他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仍然忠誠愛國,堅持不懈,自強不息。我們以他為榮,以他為榜樣,學習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拼搏精神,勤奮肯幹,做壹個腳踏實地的人。
關於《錢學森傳》的思考3今年夏天我讀了《錢學森傳》,這使我了解了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事跡。
1911這壹年是災難性的壹年。錢學森出生於杭州,後來隨父親壹家移居北京,並在那裏度過了少年求學生涯。他從小就立誌要做壹個有用的人,長大後報效國家。於是他努力學習,刻苦鉆研,以優異的成績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並獲得了赴美留學的機會。
在美國期間,深知中國科技落後的錢學森更加努力地學習科學知識,並決心在學業結束後回到中國拯救中國的科技。在美國,他致力於研究前沿技術——太空火箭技術,很快他就成為了知名的火箭專家。就在錢學森準備返回中國時,戰爭爆發了,因此有人指控他加入了* * *生產黨,他很快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經過多方努力,美國聯邦調查局不得不釋放他。重獲自由後,他放棄了在美國的優厚待遇,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毅然回國,因為他想實現少年時的抱負,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報效祖國。
回到中國後,錢學森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熱愛的科技工作中。他不僅建造了中國第壹枚火箭並將中國第壹顆衛星發射到太空,還為國家培養了許多科技人才,為中國的導彈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錢學森是壹位充滿愛國思想的偉人。他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此人們尊稱他為“火箭之父”、“導彈之父”和“航天之父”。
錢學森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為他熱愛祖國,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刻苦鉆研。作為祖國的接班人,我們應該以錢學森爺爺為榜樣,熱愛祖國,努力學習。只有將來我們才能像錢學森爺爺壹樣為祖國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做壹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錢學森傳記的那天,我列了壹個書單,去圖書館找書。找了很長時間,我只找到了壹本,但我偶然發現了這本美國作家張純如寫的錢學森傳記。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錢學森的了解僅限於他是壹個偉人,壹個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偉人。是什麽成就了錢學森?他給中國帶來的東西僅限於中國的航天事業嗎?帶著關於他的許多問題,我如饑似渴地讀了兩天,這使我對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可惜這本書是別人寫的,不是錢學森的自傳。看完才知道,錢學森在世的時候堅決不寫自傳,也不讓別人寫自傳。因此,作者只能通過其他人的故事和報紙對錢學森的報道為錢學森寫壹本傳記。錢學森生前的許多事跡也隨著他的去世成為了壹個永久的謎團。
這本書主要寫的是錢學森小時候的家鄉杭州。主要講述了錢學森在國內外求學的20年。對他回國後的描述主要是出於國家機密的保密,很籠統。不管怎麽說,錢學森的事跡對我啟發很大。
首先要愛國。雖然書上說錢學森是因為美國不接受他而被迫回到中國的,但我仍然相信錢學森是愛國的,他對自己的祖國有著巨大的忠誠和熱愛。他放棄了他在美國擁有的壹切——金錢、地位和名譽。新中國成立初期,他毅然回國,為祖國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有人嘲笑他愚蠢,認為他在浪費自己的才華和資格,並受到美國的迫害,但這些都沒有動搖他回到家鄉報效祖國的決心。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其次,作為壹名理科生,我應該學好數學。數學是理工科的基礎,各學科的研究不僅離不開數學,而且要以紮實的數學為基礎。錢學森在美國發表了大量論文,其中許多論文都處於學術界的前沿,為美國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包括著名的卡門-錢公式,所有這些都是通過復雜的數學推理和微積分得出的。
此外,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勤奮。有句話說得好,“古人學無所成,老之將至。”學習不可能壹蹴而就。錢學森上學時被認為是天才,後來他被譽為航空界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對於這樣壹位科學巨人,最常見的評論是他極其勤奮。無論充分利用節假日,甚至工作日也經常學習到深夜。有不懂的問題馬上問老師,任何細節和問題都不要放過。他在美國發表的多篇論文就是壹個證明。他還認真做了很多筆記。甚至報紙上其他人的論文也被剪貼成卷。不幸的是,當他回到中國時,他的文件和筆記被扣留和沒收。
最後,做好自己。不得不說,錢學森並不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他沈默寡言,性格古怪。對於那些聽不懂他課程的學生,他更是難以忍受。他不能接受別人的無知。因此,他在學校的知名度遠不如他讀博時的導師馮·卡門。我覺得錢學森有點孤獨,不被世人理解。然而,在這種孤獨的背後,我看到了他的敏感、嚴謹和遠見。“為國家的富強和中華的崛起而讀書”,從這個簡單的願望中,我看到了他最殷切的期望。他嚴謹的思維方式和敏銳的視角在任何時候都能閃耀出最耀眼的光芒。我不受世俗的影響,我不看人的眼光,我始終保持敏銳的頭腦,孜孜不倦地學習,最後我會成為壹個偉大的人,並帶領身邊更多的人不斷前進。
讀完錢學森的傳記讀完錢學森的傳記我感觸很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五六個章節——《告別美國》和《我回來了,北京》。可能是因為我也有同感。看完這兩章,我有很多感想,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錢學森的毅力!
在錢學森被困美國期間,他從未放棄過回國的希望。在它回到中國之前的五年裏,他總是在美國家裏的墻邊放著三個燈箱,隨時準備帶著它們飛回中國。這讓我非常驚訝——在經歷了美國無休止的折磨後,他回國的意願仍然很強烈,他壹直堅持“我想回到中國”的信念,從不手軟...
美國把錢學森關在特皮納島的拘留所時,牢房四周都是鐵絲網,外面是滔天巨浪。房間潮濕陰暗,令人窒息。每晚每隔10分鐘開燈壹次,用強光刺激他的眼睛,企圖用這種慘無人道的方式摧毀錢學森的精神防線,或為他們獲取有用的“供詞”,或摧毀他回歸祖國的信念,或屈服於他們的力量。但他從不屈服,可見錢學森的“堅韌不拔”精神有多強!
當美國間諜監視錢學森的房子並控制錢學森的電話時,不允許他與外人接觸,家人完全受到限制!但是他們仍然沒有放棄回國的信念,並且堅持這個信念,他們永遠不會放松!
我非常欽佩錢學森的毅力。與他遇到的困難相比,與我們這些生活在蜜罐和搖籃中的孩子遇到的小挫折相比,我們遇到的挫折就像海灘上的壹粒碎沙壹樣微不足道!當我們遇到壹點數學“問題”時,我們總是輕易放棄,而是問我們的父母和老師。然而,與錢學森遇到的許多非常困難的挫折相比,這壹點點挫折算不了什麽!所以,我要學習錢學森的執著精神!
我們要學習錢學森的執著精神,努力克服壹切挫折,砥礪前行!
錢學森傳記的序言中有這樣壹段話:錢學森的朋友、普林斯頓大學航空學教授馬丁·薩默菲爾德說:“在科學遠見方面,錢學森不如馮·卡門、愛因斯坦和特勒等科學巨匠有遠見。他可以幫助他們完成計算,成為他們的得力助手,但他不能成為大師。我相信錢學森的長處在於臨摹和復制大師們創造的東西。”
在第七章中,還有另壹段話:馮·卡門即使在公共場合也能解決難題。事實上,小組的互動和在公共場合壓力下解決問題的情況甚至可以使馮·卡門興奮不已,這使他像彈簧壹樣思考。相反,錢學森不想在別人面前絞盡腦汁。他會把問題帶回家,在夜深人靜時仔細思考,然後給出答案。
在第九章中,有這樣壹段話:錢學森和他的學生將參加馮·卡門的演講。馮·卡門有時會在黑板上演繹壹些他從未做過的理論,錢學森則埋頭抄錄所有內容。最後,馮·卡門會看著手表說:“我想結果可能是這樣的。”然後在黑板上寫壹個公式。大約壹周後,錢學森會進來完成整個計算,然後說:“馮·卡門是對的,結果就是這樣!”“錢學森對他的老師馮·卡門的傑出才華印象深刻。
說實話,看完這些我覺得很沮喪。錢學森在我心目中壹直是大師,但在他的同學、同事和學生眼中,他遠不是馮·卡門那樣的大師。尤其是“力量在於復制”深深刺痛了我。中國大師和國際大師的差距有多大?現在回想“錢學森之問”,我們應該怎麽想?!我們努力辦的“尖子班”該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