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董氏名人董的身世與族譜

董氏名人董的身世與族譜

家譜也叫族譜、族譜等。它是以家譜的形式記錄壹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籍。以下是我整理的《董氏》中董姓名人董的來歷和族譜,供大家參考,希望對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幫助。

東石

配送區域

隴西縣:戰國時期秦國趙浩棋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建縣,治所在滴道(今甘肅臨洮南)。西漢時期相當於甘肅東鄉以東的洮河中遊、武山以西的渭河上遊、禮縣以北的西漢上遊和天山城東地區。三國時,魏統治吳象(今甘肅省西南部)。北魏時,離隴西縣相當近。尹姬縣:漢景帝第六年(公元前144年),梁分置州,後改為縣,治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它靠近山東菏澤,南至定陶,北至蒲城。

歷史來源

在中國人口最多的100個姓氏中,董姓排名第29位。

“東”的由來

董的起源有三種說法:

1,說出妳的姓氏。據元和《姓氏纂修·古今姓氏辨書》等資料記載,顓頊的後人董父善於餵龍,很得舜帝賞識,於是賜董父為姓,其子孫也賜董氏。

2、從官方名稱來說。據《姓氏急註》記載,周代有壹位醫生心有,他的次子在晉國當官。杜東是晉國的官員,他的後代以董氏為官名。

3.其他來源。根據《董氏族譜》記載,顓頊帝的後代呂中有壹個兒子叫神狐,姓董,神狐的壹些後代以董為姓。此外,韓國人也有董氏。

始祖:董父。

繼顓頊皇帝之後,廖栓有壹個兒子叫董父,他非常擅長研究龍的習性。於是帝舜任命董父為龍的家屬,專門飼養龍。在董父的精心馴化下,許多龍學會了表演舞蹈。舜帝非常高興,於是封董父為鄆川(今山東定陶北)侯,並以董為姓。他的後代以董為姓,董父也被尊為董氏始祖。

遷移分布

董姓同宗同源,都是列文的顓頊帝的後裔。據史料記載,董姓的發源地在三個地方:山東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和山東平原縣。秦漢時期,董姓主要集中在山西、甘肅、河北、河南等地。此外,還有散居在陜西、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浙江余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宜川、南陽、開封、杞縣、信陽、靈寶等地的侗族族人。後來,在不斷繁衍的過程中,董氏在甘肅和山東發展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據史書記載,在此期間,董氏族人的繁衍和遷徙情況如下:晉太師支的後裔昆被封為翟王並為奴(今陜西省延安市東延河東岸),後遷居隴西(今甘肅省臨洮);董仲舒是西漢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其曾孫從廣川遷居隴西,後人遷居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百姓四處流散,大量南遷。從安徽、江西、江蘇、湖北和長江中下遊地區遷徙過來的人叫董。隋唐時期,董氏是壹個大繁衍時期,在福建和廣東都有董氏的回遷者。唐朝時,固始(今河南)人陳元光與王潮、王等隨董氏入閩。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蒙古大軍南下迫使董氏再次南遷,此時浙江余杭出現了董氏宗親。明清時期,臺灣省、南洋群島和歐美壹些國家和地區都有侗族居民,這壹時期的侗族遍布世界各地。如今,董姓最多集中在河北、山東、山西、雲南、遼寧、浙江等省份。河北、河南和山西省占侗族總人口的31%,而雲南、山東、遼寧、浙江、四川、湖北和六省占38%,而河北是侗族總人口的11%的第壹大省。董是中國第29大流行姓氏,人口眾多,占中國漢族人口的0.61%。

壹個大廳的名字

直筆堂、石梁堂:春秋時期,董虎是晉國的歷史學家。他實事求是地寫歷史,保持真實,不懼怕權力。晉靈公被殺,董虎在歷史書上寫道:“趙盾殺了他的國王。”孔子稱贊他是“好歷史”。此外,《東史》中的主要堂名為“乾隆堂”、“龍熙堂”、“唐正壹”和“三策堂”。

家族名人

董仲舒:西漢哲學家、經學大師。漢武帝引用了壹個好文學的人。他在“天人三策”的基礎上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漢武帝采納。在這之後的兩千多年裏,儒家思想是封建社會正統思想的先行者。其學以儒家宗法制為中心,夾雜陰陽五行學說,集神權、君權、宗法、夫權於壹體,形成封建神學體系。提出了“天人合壹”論和“三綱五常”論。

董:(1885—1975)湖北(今紅安)人,中國* * *產黨的創始人之壹,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黨和國家的傑出領導人之壹。

展開:

王(姓氏)

配送區域

山西太原、瑯邪、北海、陳留、山東、東海、高平、陜西、京兆、天水、東平、河南、新蔡、新野、江蘇、中山、河北、彰武、山東、東萊、河東、甘肅、廣漢、堂邑、江蘇、河南。

歷史來源

“王”的起源。

1,出自姬姓,在之後,以王族爵位為姓。後第十五子畢原是皇族,故以王為姓。

2、從兒子的姓氏來說,他在成為殷商王朝的王子後,以爵位為姓氏。據《氏族簡史》記載,商紂為太子,比幹被殺後,他的後人為了紀念他,將姓氏從“子”改為“王”,形成了壹個與眾不同的王氏家族。

3.從媯姓來說,他是齊王田和的後裔,以王室為姓。據《世族簡史》記載,虞舜為上古皇帝後,媯滿被封於陳,傳為公子,逃不出齊國,改姓田。他的後代孫天鶴成為齊國的君主,齊國在歷史上被稱為“石天戴奇”。齊國被滅後,後來的人改姓“王”為王族。

4.復姓被簡化了。秦滅六國後,各國王室避難而散,少部分改姓為王。

5.給出或更改姓氏的王興。

6、來自王興或王興的少數民族。

獲取姓氏祖先

太子晉,太子,本名紀,是的重要始祖。後世也被稱為王子今和王翹。

壹個大廳的名字

太原堂、瑯琊堂等二十壹處以縣望為堂號。三槐堂:北宋王佑出生於莘縣,本名敬叔。他從小就很聰明。他年輕時擔任過濰縣、南樂縣的縣令。入宋後,他在晚年成為兵部侍郎。在位64個月後病逝,葬於陜西華州安豐裏,追封晉文公。相傳,周朝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和九根荊棘。當關白出現在皇帝面前時,三公面向槐樹而立,九卿面向荊棘而立。後人用三槐指三個公職,用九機指九卿關白。王佑親自在朝廷中種植了三棵槐樹,希望依靠三槐的比喻使他的人民聞名於世。次子王旦為宰相,孫為工部尚書。王氏家族遂稱該王氏家族為三槐王,並將家族宗祠命名為三槐堂。王佑的曾孫王恭文才出眾,與蘇軾交好。蘇軾為其題詞三槐堂。從此,三槐堂名揚天下,成為王後人共同的堂名。還有雙桂、劉玉、成德、武果、寶山、積德、村後、敦睦、余慶、德宗、伊彥、太原、天泉、圓圓、懷政、淮陰、紹興、思明、懷德、吳曉、邵懷、小木、敦本、錫、懷明和紫邑。

遷移分布

秦漢時期,基本居住在芮城、夏縣、蒲縣、平陸、開封、禹城、懷縣、鹹陽和山東淄博,而王的後裔則從河南衛輝遷往甘肅天水、山東東平、新蔡、新野和河南焦作。漢朝時,以新皇帝王莽命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名)開始出現。瑯琊王興,創始人為西漢大夫王績;王興在太原分為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常為基礎)和祁縣支(以東漢王允為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瑯琊王興後裔王導、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瑯琊王氏南遷,縱橫全國,稱之為“王與馬* * *天下”。王興祁縣支系在司馬懿當政時遭到破壞。隋朝滅陳後,南朝官員分別遷居關中、河北和河東。唐朝末年,王潮和王南遷福建,建立了福建。因此,王被稱為“開閩第壹人”。北宋滅亡後,三槐王興(以唐末的溧陽(今河南浚縣)為創建地)的許多人遷居江浙,特別是江蘇昆山,壹批人才輩出,成為名門望族。到了明代,聚集在洪通槐樹下的山西人被遷到了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甘肅等地。所以太原王和三槐王在中原的分布更為廣泛。此外,福建和王興遠渡重洋,在南洋起航。

家族名人

王海:(公元前20世紀末)字真,河南商丘人。他是明長子隗伯(齊)的第六個孫子,繼任商族首領,殷人的第壹批王子之壹。

王旭,即鬼谷子,春秋戰國時期軍事家鼻祖和軍事教育家。《鬼谷子兵法》作者,弟子蘇秦、張儀。

王昭君:倪明,字昭君,本名郝躍。西漢南郡秭歸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壹。

王豹:字子淵,西漢人,文學家,蜀中資產階級人士。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詞作者。著有《甘泉》、《東曉》等十六首賦,與並稱為“元韻”。

王莽,字巨(公元前45~ 23年),魏縣元成(今河北大明)人,新朝開國皇帝,也是亡國之君。中國新的歷史王朝的締造者。

王羲之,字邵毅(321~379或303~361年)。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出生於臨沂。晉代書法家和書聖。被稱為“王右軍”。他壹生有許多書法作品,其中包括《蘭亭序》。

王獻之,字子(344~386)。浙江會稽人,祖籍臨沂。金代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與他的父親稱為兩個國王。《鴨頭丸帖》《中秋帖》等書法作品。

王戎,字長(467~493),南朝作家。原籍臨沂,瑯邪。王僧達的孫子。王建是侄子。少年聰慧,博學多才,年輕時是壹名學者,在進入景陵王小梁紫的銀幕時受到高度贊賞,被列為“景陵八友”之壹。

王波,字安(649~676),江州龍門人,唐代文學家。“初唐四傑”之壹。代表作《王騰館序》。

王之渙,本名紀靈(688~742),太原晉陽人,盛唐著名詩人,曾在鷺宿寫作。

王維,字莫(701~761年)。祖籍太原齊。盛唐詩人,人稱“詩佛”。他是冠軍,是南宗畫派的鼻祖。

王昌齡,生於邵伯(698~756),祖籍太原。他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有“七足大師”之稱。“秦時明月,漢時明月”。

王安石,名叫符節(1021~1086),被封為靖國公。臨川,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

王重陽:(1112—1170),中國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創始人,後被尊為道教北方五祖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