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現代都有小官建造草房。
漢字的演變過程:
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甲骨文:成書於商代(公元前1400年)。這些文字被命名為甲骨文,因為它們被刻在動物的骨頭或龜甲上。字是用刀刻出來的,所以它們也被稱為“文琪”和“刻”。文字的內容,除了少數筆記外,大多屬於當時王侯和占蔔師的記錄,因此也被稱為“甲骨文”或“占蔔文字”。
金文:
在古代,銅被稱為金,所以人們把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青銅銘文。青銅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燦爛的青銅文化。青銅器大致可分為十余類,主要包括食器、酒器和水器。
自西周中期以來,青銅器中出現了大小不壹的鐘,是祭祀和宴會的主要禮器。青銅器中的鼎多作為烹畜祭天、祭祖的祭器,後來鐘鼎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征。因為鐘和鼎是青銅器中重要的禮器,青銅器銘文也被稱為鐘鼎文。
小篆:“篆”是小篆和大篆的結合體。由於習慣上稱篆書為大篆,後人往往專指“篆書”。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的省略演變而來的壹種字體,起源於戰國末期的秦國,盛行於秦朝和西漢初年。戰國時期各國分封,各國文字不統壹,字體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用秦的文字統壹了天下的文字,廢除了六國與秦文字不同的各種形式,省略和刪除了秦的原始文字,同時從民間文字中吸收了壹些簡化和流行的字體並加以規範,從而形成了壹種新的字體——小篆。
隸書:小篆雖然是比較工整的長方形,結構由均勻圓潤的線條組成,但書寫起來相當不便,字體也比較復雜。由於各種缺點,壹種新的字體很快在民間出現,其中小篆的端莊整潔,圓形和彎曲的線條以方形褶皺書寫。這種字體據說在當時的下層官員、工匠和奴隸中很流行,因此被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史脫離了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書階段。漢代以後,小篆成為壹種古代字體,主要用於在青銅器上雕刻印章和銘文。隸書的形成,將隨物而形的文字變成了由壹些直筆畫組成的簡體字,大大提高了書寫速度。
楷體:
在字體結構上,楷書與隸書相似,但改變了隸書筆畫的書寫方法,由扁平的隸書變為基本上呈方形的楷書,稱為“方塊字”。楷書又稱隸書、真書,說明楷書是供人們學習和使用的楷書。最早的楷書書家是東漢末年的鐘繇。在他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隸書的筆法仍有所保留。楷書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多次變化,隋唐以後基本定型。楷書定稿後,在筆畫和結構上相當精美和嚴謹,如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