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字典裏解釋
古
解釋:1,米粉或面粉;2.幹凈的大米;3.米飯食品
鄭代碼:UFKF,u: 7cbf,:BC40。
筆畫數:14,部首:米,筆畫順序號:43123 4251111234。
包裝盒的概述
潮人把米粉、面粉、土豆粉等做成的食物都稱為。“郭”。這就像蘿蔔糕,潮人叫“菜頭鍋”(菜頭是潮州話裏蘿蔔的別稱),年糕叫“甜鍋”,面包叫“綿鍋”,松餅叫“郭頌”。把米線蒸成薄片,切成條狀,叫做“粿條”,所以所謂粿條,其實就是別處所說的餅,只是包含的範圍不是單純的“餅”。
還有壹種“鍋貼”,蒸到半寸厚,切成三角形。炒好後,加入甜醬油、花生粉等配料,就成了美味的小吃。在汕頭,最有名的鍋貼是永和街的壹個小攤。因為好吃,每天總是供不應求。去汕頭的人總會去那裏試試。汕頭小吃有“三絕”,即:馬勞宮的宗球(在升平路頭)、西天巷的生蠔、永和街的油炸。
魚丸被廣府人稱為“魚蛋湯米粉”。妳把粿條放在滾燙的魚丸湯裏煮壹會兒,然後拿起來。加入蔥花、豬油、肉片、(魚+皇)胸肉、魚丸、湯汁。這是吃魚蛋粉(潮州泡粿條)的方法,這是香港的大牌檔。但是真正出自正宗潮州風格的很少,所以味道肯定會打折扣。
汕頭早晨還有壹種早餐,叫“鍋汁”,用的是“炒鍋子”用的那種“米國”,切成條狀,放在水裏煮,直到變成糊狀才吃。這種苦汁有米飯的香味。吃的時候經常用鹵汁和紅燒肉煮,也有人用鹵豆腐。妳只能在早上吃果汁。壹大早起來就不想吃別的了。這時,壹碗果汁,壹塊紅燒肉,炒豆幹,就是經濟又美味的早餐。
尷尬的歷史
用米、麥等雜糧做成的副食叫“鍋”,在除潮州各縣外的閩南、海陸豐等地也叫“鍋”。至於香港壹些餐廳所謂的“桂調”,其實就是潮州“粿條”的音譯。在南洋做粿條生意的都是華僑,它的制作方法和福建、潮州的基本壹樣,只是多加了些咖喱粉。這種小吃大概是當地人愛吃的,所以粿條也是當地人熟悉的。香港餐廳就是從那裏音譯過來的,取名“鬼調”。有些是認真的,加上“秘制”“馬來菜”之類的字眼,真的沒什麽“秘密”了。所謂馬來菜,無非就是潮州粿條的馬來語。
在潮汕或海外的潮州餐館,粿條大多是帶著炒和“泡”出現在餐桌上的。普通炒粿條就是將油鍋加熱,放入粿條中翻炒,再放入肉絲、蝦仁等食材翻炒。但是底部也有粿條,加上食材和湯料。沙茶炒粿條就是在食材中加入沙茶醬。炒菜的功夫全靠油(月+工)和火候。油(月+工)和熱都夠,所以又香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