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離開家,老人回來,
地方口音沒變。
孩子們彼此不認識,
笑著問客人是哪裏人。
這是何著名的絕句之壹《我家對聯書》,上世紀被編入教材,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篇。隨著教改的推進,這首詩不僅被編入小學課本(二年級中文版第25課115頁),還被編入初中課本(七年級中文版第25課165頁),並且全部要求學生背誦。作為教材,“教材中的選文要具有示範性,質量要優美,文化內涵要豐富……”(語文課程標準語),但就這首詩在語文課本上出現兩次來說,有兩種不同的讀音,自然是兩種不同的意思。其中,二年級課本上寫著“shuāi”(課本中如此註音cuī)],七年級課本上註明:“耳中頭發稀疏。”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不同的註音可以理解,各有各的依據,但同壹個版本卻有不同的音義,令人費解。編寫教材要考慮繼承性,盡量避免有爭議的現象。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版《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中“衰落”壹詞的註釋。有四層意思:shuāi i. (1)衰退,衰弱,衰老。《史記·李斯列傳》是“偏激~”《戰國策·趙策四世》和“臣~”②Cu cha . Reduce。《戰國策·趙策四世》“日食的時候妳喝了什麽嗎?”妳沒有每天減少妳的飲食吧?(3) Cu和(崔)。排名第二。《左傳·桓公二年》“人皆要等~”(4)Cu和(崔)。通過“謝絕”。古代的壹種哀悼。《荀子·禮記》“無麻衣。”
先來看詩律。《還鄉》是唐詩,屬於格律詩,即近體詩。除了第壹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連句子都要押韻,而且要押韻到最後,中間不能有押韻的變化。根據格律詩中絕句減半的特點,如果《故鄉聯書》第壹句押韻,則應讀“cuī”,平“uī”韻。如果第壹句不押韻,而是連句,那就讀“shuāi”,因為最後壹句是平仄韻“ái”,也符合唐詩“壹韻到底”的格律要求。
從詞義上看,《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註釋①讀為“shuāi”,理解為“老態”“灰鬢”,看起來“老態龍鐘”!這是符合人的生理現象的——人總是從“灰鬢”開始,然後完全變白,這也是合理的;如果讀“Cuι”,只能用《古漢語常用詞詞典》的註釋②把“下降”解釋為“減少”,與七年級教材的註釋基本壹致,但似乎與唐詩的格律要求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