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四面埋伏”就是四面埋伏,呈現不可逆轉的軍事態勢。這個典故出自楚漢戰爭。
漢高帝第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10年,漢王劉邦率兵追擊退守彭城的項羽。追到楊霞以南,劉邦下令停止追擊,並派使者命令韓信、彭越在牯嶺與自己會師,共同追擊項羽。自此,作戰態勢基本構成了對項羽軍隊“十面埋伏”的戰略包圍。韓信的三十萬兵馬壹起南下,切斷了項羽回程鵬的退路。彭越率領數萬兵馬到牯嶺,與劉邦會師,主攻;劉嘉、英布隨壽春部隊北上,切斷了項羽的南逃。五、六十萬漢軍包圍項羽,十萬楚軍節節敗退,退到垓下東南八十公裏處,已是寸步難行。
楚漢相爭三年多,漢王和劉邦終於取得了絕對的軍事優勢。漢軍“四面埋伏”,形如天網,楚軍固守戍守,如鳥飛。這壹刻,項羽的反擊就像困獸猶鬥;劉邦俊遇襲捷報頻傳。
離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決壹死戰。著名的“十面埋伏”大戰就是這樣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