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湖南湘西有哪些習俗?

湖南湘西有哪些習俗?

我們說湘西,主要是指湖南西北部的湘西州,其代表就是中國最美的小鎮鳳凰。

湘西土家族和苗族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他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培養了勤勞、節儉、勇敢、誠實、坦率、吃苦耐勞、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觀。在土家族和苗族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居住、服飾、飲食、婚姻、節日、文化藝術,都有自己的習俗和獨特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和苗族習俗

l、吊腳樓:是湘西各族人民的傳統建築,又稱“吊腳子”。吊腳樓是壹座山野式的“陽臺”,單檐懸挑,屋頂上翹,名為“飛檐”,陽光充足,幹燥清新。與正房有壹條直線,也有90℃的直角。吊腳樓外有走廊,兩側稱“角樓”,三面稱“走馬樓”。欄桿有多種圖案,縣柱稱為“吊瓜”,或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子和防禦工事上雕刻著龍、喜鵲和花。民間吊腳樓上有閨房,臥房或織錦,花戲之處,底樓有倉房柴房,底樓有小溪,有叮叮當當的泉水,別具壹格。山寨吊腳樓掩映在綠樹翠竹之中,自然風光濃郁。湘西的壹些城鎮也修建了吊腳樓,如吉首屯河街、鳳凰沱江、王村古鎮、茶洞邊城、龍山洗車河等,壹直引起中外遊客的極大興趣。

2.火塘:又名火坑、火床,是湘西農民頗具特色的居住場所。壹般是中殿的右前廳,有壹層樓和壹個長石圍起來的火塘。火塘內置鑄鐵三腳架,不允許踩踏。上面掛著炕架,掛著臘肉、野味、豆腐、辣椒等。通常,全家人圍著火塘做飯、吃飯、取暖。無論是土家族還是苗族的客人,都被熱情地邀請圍坐在火塘旁,在火堆旁喝茶;晚飯時,壹大鍋臘肉或野味,壹大碗米酒或蒸玉米,碰碗拿筷子,其樂融融。吃飯,拋開過去唱歌到深夜,甚至圍著火塘睡覺。

3.銀飾:苗族婦女和青年男子喜愛的首飾,造型精美,多為銀制。銀飾品包括銀冠、銀簪、耳環、項圈、墊肩、手鐲、牙鉆、石尾等。項圈有輪圈、平圈、盤圈三種,重量從四斤到壹斤不等。邊緣的四個邊緣突出;平環是平的,有雕刻;線圈是用空心銀條繞制的,有五匝和七匝。牙鉆是壹條銀鏈,由兩塊雕花銀章和多條銀鏈組成。下牙鉆、挖耳、刀、瓜錘分兩三層,越層越漂亮。掛手的背面是銀花和藤葉。

4.婚俗:以歌為媒中國土家族苗族男女談戀愛,多以歌為媒。苗族比較常見。苗族青年男女在趕場、趕秋、櫻桃聚會、摘蔥等場合相識後開始約會。斷代壹般用草書標註。約會時開始唱,先唱“訪名問姓之歌”,就像姓不再與歌對立,以兄妹相稱。如果沒有同姓,可以了解情況,和宋加深感情。多次約會後,他們互贈了項圈、手鐲等帶有歌曲的東西。至此,情感達到了高潮。女方真的很愛對方,歌詞也暗示了這壹點。雙方私訂終身後,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

“桐花壹鈴,兩人相戀。

“燕子銜泥,蠶吐絲在心。

“郎是爬過溝的青藤,妹妹是溝旁的石榴;

“綠色的藤蔓纏繞在樹上,直到枯死,就算樹死了,藤蔓也不會丟。

5、哭嫁:土家族婚俗。新來的姑娘結婚前,總要哭嫁,三夜到半個月不等。到時候村裏的好姐妹都會來哭哭啼啼的。哭嫁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哭父母”、“哭離娘飯”、“哭種花”、“哭離閨房”、“罵媒人”等。離別、思念、喜悅、激動交織在壹起。婚禮歌曲語言真實自然,情感強烈,句式自由靈活。歌由情作,情由歌起,淚隨歌流,委婉動人,如《妯娌勸妹》:

“後花園裏有壹棵樹,離開了母親。

與父母分離的人不計其數;

後花園裏有壹朵處女花。

從壹個貧窮的家庭到壹個富裕的家庭,”

再比如“罵媒人”:

“妳想當媒人喝酒,

山上的猴子被哄走了。

像我貪婪的狗壹樣,

主人走了,西方也走了。"

6.土家族和苗族的婚俗。土家族青年結婚的前壹天,男方派轎子、樂隊等隊到女方家慶祝結婚。那個女人在門口放了壹張大桌子來擋門。男的到了門口,女的執事拿著歌跟男的執事說話。壹般是為了質疑名字?妳為什麽來?陸路還是水路?“婚禮香煙棒”等。,男方執事答得清楚,女方搬桌開門,邀婚禮隊伍進屋;如果男人不回答,他就輸了。他要拿出“三茶”、“六禮”(都是紅包)和雞、發油、帶帽手帕等禮物,邀請女方開門進屋。苗族的擋門儀式和這個差不多。他們把它放在桌子上,然後關上門。如果男方答不上來,就會在門裏放壹個紅包,讓主人開門迎接。但是,這個人的授權代表‘關’必須先從方桌底下鉆進去。

7.找“摸飯”:土家族婚俗。婚宴隊伍吃過酒和飯後,天快黑的時候,陪他的姑娘用鍋底的骨灰給他們認為是“摸飯”的人(代替新郎婚宴的小夥子)擦臉。那些逃不掉的被抹了個黑臉,他用手把鍋灰從臉上擦掉,往女生臉上蹭。男男女女開玩笑,鬧得壹塌糊塗。圍觀者笑得前仰後合,其實是真的“摸了米”卻不想被抹。他們躲在轎子旁邊或老人身後,因為未婚少女不準靠近轎子,打擾老人。

8.節日民俗:舍巴日揮土家族習俗。即每年春節期間舉行的大型祭祀活動,可分為“搖手”和“停小”。大浪在浪廳舉行。波浪館前,壹根高24米的旗桿豎立在寬闊的平地上。龍風旗在兩邊迎風飄揚,頂上壹只白鶴欲飛。屆時,各村將分別組建龍風旗隊、祭祀隊、舞蹈隊、小旗隊、樂隊隊、鎧甲隊、鞭炮隊。到了浪廳前,各隊依次“沖入廳中”、“掃邪安神”、“祭神”,緊接著鞭炮齊鳴,喊聲震天,引來春雷般的大搖手舞。小波浪通常在村子裏舉行。內容壹致,場景小。屆時將穿插“毛格斯”舞蹈。

9.趕秋:趕秋是湘西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舉行立秋節是為了趕上秋天,四個鄉八個村的人聚集在秋田裏,人數超過壹萬人。人們唱苗歌,打嗩吶,舞獅,打花鼓,打猴鼓,上刀梯,秋天八個人蕩秋千,好不熱鬧。八人秋形似紡車,高約8米,由粗木支撐,有八個秋千,每個秋千可坐1-2人。八個人秋天靠人力轉。當旋轉停止壹會兒,誰住在最高的地方,誰就唱歌。

10,醉牛古俗:醉牛是苗族的傳統習俗。事先主人壹定要買壹只好的四臂壹旋的水牛,它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犄角都是完整漂亮的。屆時,寬平將豎立壹座五彩龍鳳造型,將壹根麻繩穿過牛鼻子,系在造型上。給牛餵水後,巫師繞著柱子轉了三圈,當梭子簽交到我舅舅家的年輕人(稱晚輩親戚)手裏時,水牛在震天動地的鑼鼓聲中被打死,年輕人追趕,牛繞著柱子跑。最後,牛從傷口噴出血,倒在地上死了。然後分牛肉。晚上會通宵打鼓唱歌(苗語叫“獨樂”)。

11,歌曲和音樂鼓勵

吹溜子是土家族特有的打擊樂。由雙鈸、馬鑼、大鑼組成。如果加上嗩吶,就叫五子佬。每逢元旦、慶典、婚禮,閥門都是大聲喧鬧的播放。演奏的傳統曲子有近百首,如《雞婆咪蛋》、《八哥洗澡》、《李魚上海灘》、《牛抓痕》、《蛤蟆做塘》、《慢紡》、《瞎子做街》等。配合雙鈸的亮、悶、搓、擠、敲,惟妙惟肖。它活潑溫暖,它幽默風趣。新中國成立後,劉紫走上舞臺,在國內少數民族文藝演出中多次獲獎。1995年赴美國演出,在紐約引起轟動。現在,它已經成為中外遊客遊覽湘西必不可少的風土劇目。

唱苗歌苗族人最喜歡唱歌,用苗歌來抒發感情。壹首快樂的歌讓妳心情愉悅;壹首苦澀的歌讓妳落淚;壹首情歌很迷人。苗族歌曲旋律獨特,節奏自由,裝飾音滑溜,韻味獨特。苗歌可分為“少武”(高唱)和“少薩”(平腔)兩大類。高亢、激昂、優美、動聽;扁腔悠揚悠揚,圓周圓滑。

12、苗族鼓舞:鼓舞是苗族男女老少最喜愛的藝術形式。可以分為女單鼓勵、男單鼓勵、女雙鼓勵、男雙鼓勵、猴子鼓勵等等。伴奏用鼓托敲打鼓的邊緣,表演者用鼓托或徒手敲打鼓的表面。節奏可慢可快。情緒激烈時,邊鼓和鼓點快速有力,氣氛十分熱烈。男子勇猛精進,動作有“收割打谷”、“大鵬展翅”、“老虎下山”等。婦女鼓勵的傳統動作有“美人梳頭”、“紡紗織布”、“用花織布”等,優雅、流暢、靈巧、優美。

13,湘西民族歌舞:湘西土家族苗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保留民族歌舞特色的前提下,由州民族舞蹈團改編的民族歌舞,如《阿雅打鼓》、《比茲卡的節目》、《踩花鞋》、《猛洞河的月亮》、《捉歌》、《苗山趕秋歌》、《打。培養了宋立科祖英、何繼光等壹批歌唱家。

兩個土家族人(自稱比茲卡)

湘西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龍山縣、永順縣、古丈縣,其次是保靖縣、吉首縣,總人口80多萬,占全州總人口的35.17%。在歷史的長河中,壹些古老的習俗在不斷發展變化,但體現土家族主要特征的風俗習慣還在。

它被系統而明顯地保存了下來。

1.土家族節日:土家族節日有春節、清明節、4月8日、端午節、6月6日、7月30日、中秋節、重陽節,尤其是春節、4月8日、6月6日。

春節就是過年,有小年和大年之分。小年是臘月二十四,新年比漢族早壹天,即大月是臘月二十九,小月是二十八。關於它的起源有很多故事,都與古代戰爭有關。過年前後,壹進臘月,就買年貨,打粑粑,做團餅,殺豬。臘月二十四過後,打掃灰塵,祭竈神。大年初壹,屋內外插上松枝梅花,貼上壓歲錢(紙錢)。壹家人吃年夜飯最重要的就是要聚在壹起,不要東奔西跑。中午開始吃年夜飯,喜歡吃豬肉蒸飯和“組合菜”。飯前每人在飯上放壹塊肉,先放筷子祭祖。飯後給家禽、牲畜、果樹餵飯,慶祝新年。三十夜,火燒旺守年,雞啼頭放鞭炮滿地守年,烏鴉滿地放鞭炮搶年。在農歷新年的第壹天,為了表示尊敬。從初三開始跳搖手舞,十五個聚會散了。吃了十五年豬頭,新壹年的農活開始了。

2.4月8日。4月8日是僅次於中國新年的大節日,它的起源因地而異。主要有三個傳說:壹、四月八日是牛王節,土家族先民拖著牛尾過河脫險。所以,這壹天,讓牛休息,用精飼料餵養;第二,土家族先民從常德沿水原、酉水來湘西定居時,有的是四月初八到,有的是四月十八到。為了紀念到來的這壹天,以後我們會分開慶祝節日;第三,4月8日是祭拜丈母娘和迎娶毛毛蟲的日子,祈求預防病蟲害和保護豐收。

3.六月六號。這是土家。又壹個大節日。“六月六是土家族的新年”,舉行搖旗活動祭祖。關於這個節日的起源,有不同的傳說:壹是六月六是為了把嫁出去的大媽接回來“喝酒”;二是紀念土家族先民來湘西定居的那壹天;第三,這是壹個常見的說法,據說這壹天是譚夢,壹個茅崗酋長和土家族英雄的艱難的壹天。譚被殺,死得很慘。不僅他的袍子沾了血,他還被剝了皮。為了紀念譚王,每個土家族家庭都在6月6日“曬龍袍”。土家族地區慶祝六月六的形式大同小異,但紀念秦被殺的說法是壹致的。

4.土家族服飾

湘西土家族服飾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敬酒,男女穿的壹樣,都是壹個款式,帶紋身的圍巾,繡花的裙子。”。男女“喜歡掛耳朵,耳朵累了,有項圈,有手環。”①面料多為“甲基布”,繡有五顏六色的斑點和爛色,以前叫Xi布、萬通、土家錦,現在叫土家錦。

5.土家族飲食

土家族地區山多田少,主食以大米、玉米為主,小米、紅薯、土豆混種。做飯壹般都是用火坑裏的鐵三腳架,廚房只在天氣熱或者人多客人多的時候用。飯的種類很多,其中粑粑是土家族的最愛,最有特色的是酸辣籽和爛辣椒。酸辣籽是將紅鮮辣椒與細粒玉米醪混合,放入節水缸中,半個月後食用。吃法有幹炸和水煮。紅辣椒是將紅鮮辣椒切碎,加入姜、胡椒、鹽,密封壇口而成,可直接食用,也可作為調料。酸菜是土家族常用的主食。幾乎所有種類的蔬菜都可以做成酸菜,比如白菜酸、蘿蔔酸、高良姜酸、豇豆酸、豇豆酸、玉米酸。肉魚之類的加糯米粉或小米粉,放在壇子裏密封做成酸魚、酸肉、酸腸,放在油裏炸,非常好吃。酸菜有助於消化,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愛。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幾個或者十幾個泡菜壇子,壹年四季,飯菜都離不開酸。臘肉是土家族人最愛吃的食物。進入臘月,家家殺年豬。壹般人壹起殺壹個或者幾個人,富人家殺兩個。鮮肉用鹽、胡椒粉、五香粉包好,放在壇子裏腌10天左右,掛在炕上慢慢熏,夏天埋在糧堆裏儲藏。它的肉色紅,味道香,非常好吃。是節假日招待貴賓的壹道好菜。吃的時候切成手掌大小,以示好客。

土家族“好酒”。凡是回家的,都要用酒招待;婚喪喜慶,必有酒席。酒的種類很多,有甜酒,也有各種全谷物制成的烈性酒。

三苗人:(自稱郭雄)

苗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壹,人口眾多,分布廣闊,有著燦爛的民族歷史文化和獨特的風俗習慣。

湘西苗族主要分布在花垣、鳳凰、吉首、瀘西、古丈、保靖等縣市,是壹個風俗習慣比較完整的民族。

l、苗族節日

湘西苗族有很多節日和大型活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1),抓年份字段。農歷正月,湘西苗族最熱衷趕年貨會,日期由各地自行決定。春節那天,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互相邀請,成群結隊地去過節。壹年壹度的集市上,人潮如潮,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人們不僅可以進行物質交流,還可以參加或觀看蕩秋千、舞獅、玩龍燈、爬刀梯等活動。青年男女也更多的利用這個機會尋找戀人,做愛。更有甚者,歌女們各顯其能,三三兩兩結伴而行,說古道今,唱歌相和,或互賀,或講傳統故事,或即興新詞。唱的人越多,興趣越高,聽的人越多,精力越旺盛。即使下著大雪,天寒地凍,壹年壹度的交易會也會如期舉行。

(二)三月三日。這是湘西苗族傳統歌舞節。這壹天,苗族人自動聚集到約定的唱場,參與唱對話,聽歌,跳舞,看舞,其樂融融。

(3)、趕上清明。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會,又稱“清明歌會”。根據傳說。由於苗族人散居在深山老林,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在偏遠的漢族地區進行交換,經常上當受騙。因此,苗族人同意以清明為自己的活動場所,互相交換物資,同時會見親友。就這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會”。

④、四月八日。“四月八日”是鳳凰縣落巢井鄉壹座小山的名字。傳說在古代有壹個苗族首領叫雅儀,他領導苗族人民與統治者進行鬥爭。他曾組織各村苗頭在現在的“飲血坳”地方喝雞血,誓與* * *聯合,戰鬥到底。並同意4月8日在壹座山上集會。起義後,起義軍連連獲勝,直抵四川、貴州。次年4月8日,雅儀在貴陽噴泉附近不幸身亡。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苗族人民在每年的4月8日舉行紀念活動,緬懷亞伊的功績,為戰死者掃墓。清朝甘家苗族起義後,統治者禁止湘西苗族舉行這壹活動,使苗族失去了壹個極有意義的傳統節日。解放後,經國家民委批準,將“4月8日”定為苗族統壹的節日。

(五)六月六日。這是壹個古老的習俗,是苗族人民紀念自己的六男六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有六男六女,繁衍後代的祭祖活動。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鳳凰縣落巢井壹帶的苗族人都會在溝梁山舉行盛大的歌會。花垣、吉首等周邊縣和貴州松桃、銅仁等地的苗族人也趕來參加。參加會議的人數往往達到兩三萬之多。

(六)七月七日。這是苗族的傳統鼓會,在吉首、矮寨坡、古丈等地最為流行。每年農歷七月初七,苗族人穿上新衣服,聚在鼓場,敲鼓,跳舞,縱情歡樂。

2.苗族服飾

湘西苗族古裝男女差別不大,都是“五顏六色”;身著花衣,百褶裙,長發,赭色花手帕,船形花鞋,各種銀飾。苗族男子的服飾比較樸素;頭上裹著壹條布手帕,穿著壹件對襟大衣,長袖子和小袖子,短褲子和大褲子,喜歡裹藍色的腳。頭帕有兩種:綠帕和花帕。手帕有壹尺多長,有三尺之多。纏繞時,多為十字形,大如帽子。衣服的顏色有格子的,全藍的,全藍的,其中格子布最有特色。通常有七個按鈕。有些年輕人穿多達七件衣服,讓人羨慕他們的富有和大膽。最外層衣服只扣最下面的壹對扣子,最下面的兩對扣在第二層衣服上……以此類推,直到最裏面的七對扣都扣好。這樣從外面就能看到層層疊疊的新衣服,別有情趣。與苗族男性樸素的服飾相反,苗族女性的服飾非常精致復雜。

(1),Toupa:苗族婦女的Toupa,因地而異。鳳凰縣的苗族婦女有壹條短手帕,有三尺多長。從額頭壹直包到後腦勺,連耳朵都包在裏面。花垣縣的苗族婦女喜歡用黑手帕(父母去世時戴著白手帕),折疊整齊,包裹整齊,不偏不斜,眉毛末端恰到好處。吉首縣苗族婦女頭帕雜,鳳凰縣毗鄰地區用花帕,花垣縣毗鄰地區用黑帕。瀘西、古丈、吉首東部的苗族婦女戴白色頭巾。手帕上繡有四對青色花蝶,簡單、美觀、獨特。所謂“頭上有四角,四角繡飛蛾”就是這種白毛巾。

(2)首飾:苗族婦女的首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原料分為金飾、銀飾、銅飾、鋁飾。玉飾等。,而銀飾最常見。佩戴部位有銀帽、銀盆、鳳冠、素善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簽、帶扣等。,還有手鐲和戒指壹定要經常戴。造型方面,耳環只有壹種,有瓜子掛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圓圈耳環,龍頭耳環,梅花掛瓜子耳環,巴巴耳環,龍頭瓜子掛耳環等等。

解放後,有壹些苗族和漢族雜居的地區,苗族服飾受漢族影響很大,壹些年輕人改穿漢服。

3、苗族飲食

苗族人的飲食以大米、玉米、豆類和土豆為主,其中以大米和玉米為主。最有特色的是酸菜魚肉。苗族人民忠誠好客。雖然牛人的工作很辛苦,但他們對客人很真誠。如果有客人來家裏,不管是常來還是剛來,都要千方百計用酒肉招待。並且認為餐桌上沒有魚,那就認為主人不賢惠,對客人不尊重。因為平時在苗鄉買肉不方便,所以壹般人都是提前準備,避免客人到了之後臨時規劃。保存備用魚的最好方法是不要做鹽罐。殺豬抓魚後,往往切成小塊,用米粉和鹽腌制,放入缸中,封好缸口,倒入淺水皿中,使之密閉。兩周後魚米線轉微酸,可取出油炸,口感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