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己的故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復雜。雖然他因為兩道菜而被人記住,但他並不是現代人所說的“吃貨”。他是西晉作家,張亮的後裔。如果算上出生地的話,他現在應該是江蘇蘇州人。張的父親是三國孫吳的大英雄張炎,但張炎死後不久,孫吳就被西晉所滅。張成了亡國之君。
他不想為新政權效力,又不想被禮法束縛,於是放下了本性,模仿魏晉自由派的文人高適,成為阮籍的翻版,成為魏晉南北朝又壹個桀驁不馴的遊子。才華橫溢,雖然後來做了官,成了齊王司馬懿的傅曹丕,但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晉朝八王之亂時,他借“棲木之念”,辭去了職務,最終退出了當時骯臟混亂的朝廷。
張很明智地擴大了自己的信息量。他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政治紛爭,回到家鄉,度過了那些春夏秋冬。而每年秋天,他都能肆無忌憚地品嘗到最美味的家鄉名品,直到他57歲去世的那壹刻。比起第壹丘之狐的死和馬依風的生成,這難道不是最好的歸宿嗎?
雖然沒有親自品嘗過他賦予鄉愁的蒓菜湯和鱸魚,但聽說蒓菜像荷葉花蕾壹樣鮮嫩可口,而鱸魚更是美味難忘。畢竟“鱸魚之念”是他辭職回鄉的理由,所以蒓菜湯和鱸魚湯壹定很好吃,至少在他心裏,壹定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