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不當人子”這句話頻繁出現。壹般認為是道歉或感謝,表示有罪和不配。
比如《西遊記》第二十四回:“長老說:‘胡說,胡說!人會再長在樹上嗎?接過來不要做人子。" "
“不當人子”也存為“不當人”。比如《西遊記》第壹回說:“那砍柴人慌忙丟了斧子,轉身答道:‘妳不是個正經人!不合適的人!”我壹貧如洗,怎麽敢當“神仙”!"
這裏“?”不當人(子)”用作謙詞,表示妳不配,有罪。它也可以對應“罪”的適度用法。
擴展數據:
《西遊記》中有12個“不當人子”。除了第壹次為“不當人”,其余都是“不當人子”。黃素秋將《西遊記》中的“不當人子”解釋為“罪”,“不敬尊長或褻瀆‘聖物’時用作譴責”(見人民文學出版社第2版《西遊記關於‘不當人’的評論》1980)。
周對“不合適的人子”的解釋與黃的觀點壹致。根據淮海方言,有“為人子感到難過”、“為人子感到恐懼”和“傷害人子”等使役用法,並類比“為人人子”的意思是“不能忍受”,這些用法固化為詞並引申為“罪”的意思(見《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0984)。
知網知識-不做人類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