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有多少日語外來詞?這是很多網友糾結的問題。這並不是因為日本人所說的“中國人自卑”,而是因為日本人自卑。他們想不出什麽話來說,只能糾結於漢語中所謂的“日語外來詞”。此外,壹些中國人,特別是壹些學者或公眾人物火上澆油,壹再汙蔑中國人民“中國人不會說沒有日本外來語的話”。事實上,他們根本不知道漢語中有多少日語外來詞,他們胡說八道。
對此,有網友曾做了壹個生動的比喻:“別人借給別人1000元,這個人還了10元,並說沒有這10元,別人就活不下去。”事實上,日本人盡力證明他賺了“65,438+00元”,而且這不是中國人借給他的,因此他不能沒有“65,438+00元”。但是,“離開‘10元’”與“其他人無法生活”之間沒有邏輯關系。日本人的這種心態,用我們上海話來說就是“窮要飯的還習慣奢侈【1】”,是自卑的表現。日本人沒有知識和頭腦。我們是學者還是公眾人物,甚至是教授,同樣無知無腦嗎?但他們也自詡“有文化”、“知識淵博”和“聰明”,並以壹種道貌岸然的方式“教育”他人。
俗話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漢語中所謂的“日語外來詞”本來應該是壹件很常見的事情,並不值得大驚小怪。根據1984出版的《漢語借詞詞典》,源於日語的借詞有878個,不到漢語借詞的8.8%。【2】漢字和漢字在日本被廣泛使用。“從《說文解字》的9300個字到《康熙字典》的49000多個字,幾乎都是日本使用的。近年來,築口博士撰寫了49000多字和520000多字的《偉人和他的字典》。新村的“新垣”配有壹個日本字表,這是日本人創造的漢字,在中國沒有。它只有134個字符,占日本使用漢字的0.2%。”【3】這裏的反差是巨大的。
不知為什麽,南京大學中文系的王彬彬教授在《上海文學》65438-0998年第8期上發表了壹篇題為《分隔中西的日本——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詞”問題》的文章。他輕率地斷言“我們今天使用的70%的社會和人文術語是從日本引進的”和“左”。正好我寫這篇關於日語‘外來詞’的文章,也必須大量使用日語‘外來詞’,否則根本寫不出來。”【4】這篇文章後來被廣泛轉載和引用,其含義被無限放大,並被誇大到“據現代語言學家的研究統計,現代漢語中70%的科學術語來自日本。”【5】從王彬彬教授所說的“社會和人文”到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整個科學領域。還有人誇張地說:“現代漢語詞匯的70%是從日本引進的,現在中國人說話和寫作都用日語外來詞。“它還擴展到整個語言領域。王彬彬毫無根據的聲明被無限放大了。2013 8月9日,著名音樂人高在電視節目《曉說》中說:“只要妳看到兩個字,基本上都是從日本進口的。因此,今天的現代漢語使用廣泛,有大量的詞,其中壹半以上是雙詞,這些詞都是從日本傳入的。“這純粹是沒有常識的胡說八道。
先不說1984出版的《漢語借詞詞典》收錄的大部分外來詞是雙詞,日語借詞不到8.8%。僅從英俊先生的《中國留日人員史》來看,英俊先生也承認漢語中的英語借詞多於日語借詞。【6】那麽如果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詞數量已經超過了壹半,英語外來詞已經超過了日語外來詞,這個算術就不能算。除此之外,漢語中還有其他外來詞,如俄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遠超100%。即使是壹個小學生也會認為如果他沒有被擊中頭部,這是絕對不可能的。這是怎麽回事?請高解釋壹下。
實際上,不必擔心漢語中有多少日語外來詞。從上面可以看出,日語中使用的漢字遠遠大於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詞。沒有漢字,日本人根本不會說也不會寫,松下、李珊、田麗、井邊和河濱的名字都不能取,日本人只能給它們編號,甚至日本的名字也只能是“尷尬”。對於漢語中為數不多的日語外來詞來說,數字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根據概率,不到5%的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壹般可以忽略。然而,根據最近新加坡學者和日本人的研究,漢語中有2000個日語外來詞,占《現代漢語詞典》(1979版)56000多個詞的比例不到3.6%。很多所謂的“日語外來詞”都可以用漢語固有詞代替,更不用說漢語詞匯的多義性了。偏偏有人以此為例,還“頭皮發麻”“毛骨悚然”。然後我們討論壹下漢語中有多少日語外來詞。是因為沒有中國人們就不會說話嗎?否則,我們將把祖先創造的文字交給日本人,我們將羞於面對祖先!
首先必須說明,壹些學者的論文考察日語外來詞在某個句子中的比例是不科學的。我們可以把現在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的所有單詞組合成壹句話,那就是100%;我們也可以完全避開所謂的“日語外來詞”,組成壹個句子,比如“妳吃飯了嗎?”,則占有量為0。同樣,用我們年輕時經常使用的日劇中的詞來說明日劇在今天幾乎不存在了,日語詞“容易受到年輕人的青睞”“更有市場”也是不合適的。
漢語中有多少日語外來詞?根據《漢語外來詞詞典》,有878個單詞源於日語,包括“歐巴桑”(老婦人)、“寂地”(木屐)、“卡達爾”(粘膜炎)、司機(司機)、書(備忘錄)等。根據日本上藤圭介先生的《中國人留日史》,* * *共收集了844個日語外來詞【9】,並不像網上所說的“來自日語的漢語遠不止這些,數不勝數”。而且很多詞來源於中國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漢語借詞詞典》【65,438+00】中有65,438+094個日語借詞,不完全是日語創造的。其中許多是明清以後從中國傳入日本的,被誤認為是日語外來詞。
沈國偉教授在《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借詞研究——前言》中承認,根據日本學者近年來的研究,《漢語借詞詞典》中的44個日語借詞在明清以來的漢英翻譯書籍中頻繁使用。據其考證,還有43個詞(包括15個重復詞)也曾出現在《華英詞典》【11】中,完全是從中國引進的。沈國偉認為根據他的整理,漢語中大約有1600個日語借詞【12】。但他沒有公布這些1600的日語外來詞。我想知道它是否包括那些現代漢語中不再使用的詞。
此外,日本慕白大學的陳力維教授在他的著作《詞的漂移:近代中日知識互動與存在》中也提到,電力、電報、電信、鐵路和工業等11個詞是從漢語到日語的新詞,其中7個是沈國偉的復制品。【13】意大利學者馬西尼在《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19世紀漢語借詞研究》壹書中收集了19世紀中國書刊中發現的500個新詞,其中48個被認為是來自中國的新詞。【14】因此,《漢語借詞詞典》中有124個詞不應視為漢語中的日語借詞。隨著學者們的深入研究,更多被誤認為是日語外來詞的詞匯將被識別為漢語詞匯。
在《中國留日史》壹書中,豐臣秀吉引用了許多梁啟超等人認為是日語外來詞的詞語,如“化學”、“物理”、“銀行”、“資本”、“民主”、“自由”、“權利”和“義務”等。現在都是日本從中國引進的新詞(不是)。書中引用了梁啟超先生對新詞的評論和徐若對中國翻譯界的評論:“打開壹本新書,十有八九是從日本引進的”,這只能說明當時的中國人不懂新詞,誤以為它們是日語外來詞,但並不意味著這些詞真的不是來自中國。此外,“大師”壹詞在中國古代就已存在【15】,在唐代,劉禹錫的《程依娜曲詞》中有這樣壹句話:“願郎長壽,成為大師。”清代蔡恒子的《蟲書》中寫道:“結婚第三日,妳竟拿書入府,照錄而行。妳實際上成了自己的主人。”這裏的意思沒有變,只是在《漢語借詞詞典》中把“主人”改成了“英雄”,被認為是日語借詞。
1958年,邵榮芬在《中國語言》第7期+0958發表了壹篇《現代漢語外來詞研究》的文章,列舉了服從、希望、記錄、命名、破產、解放、假設、交易、函數、算術、絕對性、實驗、宿舍、新聞和材料。鄭典還在第68期《中國中文》上撰文指出,王麗達在現代漢語中借用日語的詞語,把“權利”、“語法”、“歷史”、“倫理”、“心理”和“積極”等詞誤認為是從日語中借用的詞語。英敏俊也承認了這些,包括“化學”壹詞。【16】因此,這30個詞應該從日語外來詞中刪除。
豆丁上有廈門大學顧江平的博士論文《漢語中的日語借詞研究》。本文通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篩選了20世紀初的漢語辭書,梳理了以往的政論文章、奏折、隨筆、筆記等原始文獻,以及改革開放以來閱讀的報刊書籍,共收集到2250個不重復的日語借詞。
從本文可以看出,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詞只占《現代漢語詞典》(1979版)56000多個詞的4%,但並不是現代漢語的70%都是日語外來詞。“沒有日語外來語,中國人就不會說話”。必須指出的是,顧江平的論文並沒有將那些現在在《漢語借詞詞典》中根本不使用的日語借詞排除在外,還將八行、保護他人、平行、平行系統、而不是全部納入了《辭源》1915版【65400】可以說,顧江平曾經出現在現代漢語的角落裏,而現在所有根本不使用的詞都已經收入囊中,這應該是非常全面的
沈國偉教授在《現代中日詞匯交流研究:漢語新詞的創造、接受和使用》壹書中考證出,《辭源》1915版及其續編1931版中有336個日語詞和336個日語詞。看來顧江平真的統計了很多日語外來詞中現在不用的詞。
而且,在這65個詞條中,沈國偉教授還保留了現在不再使用的代課老師(代課老師)、代課學校、分校(分號、分校)、(胰腺)等詞語。還有,“算術”這個詞不應該是日語。中國古代有“九章算術”,而“算術”壹詞的含義壹直沒有改變;“蘇偉”和“探知”也應該去掉,現在中文是“味精”和“探知”。據《辭源》報道,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漢語中源自日語的詞匯減少了約85%。中國人不僅不會說和寫,而且說得更流利,寫得更方便。中國的科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發展,甚至中國的經濟已經超過了日本。對於那些“不會說日語外來語”的騙子來說,這難道不是事實嗎?!
對於這2250個日語外來詞,顧江平的博士論文分為日常生活、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類,分別有879個詞、1022個詞和349個詞。以23個具體學科劃分,數量最多的學科是經濟學、法學和醫學,分別達到311、129和124。[19]
我查閱了梁等主編的9月出版的《經濟學大辭典》,1994。,和* * *包括4288個名詞和術語。根據顧江平的統計,無論是否保留到現在,經濟學中的日語外來詞僅占7.25%。即使把顧江平統計的社會科學中的1022日語外來詞全部統計到經濟學中,也只占23.8%。而那套社科系列詞典計劃出版的種類多達10種,還不包括哲學。1022“社會科學”的日語借詞不到中文社會科學術語的3%,遠非王彬彬教授所說的70%。似乎在1998中,王彬彬教授在《分隔中西的日本——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借詞》壹書中大大誇大了事實。
現代漢語中70%的科學術語來自日本是真的嗎?我有壹本國家自然科學術語審定委員會出版的《物理學術語》1996,* * *收錄8264個術語。所以僅僅壹個學科,物理學,349個自然科學的日語外來詞,無論是否仍然保留,都只占物理學術語的4.22%,更不用說整個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類別的標準科學術語(不包括非正式和同義詞),它們有幾十萬個,而日語外來詞只有349個,甚至不到6500個。妳說“現代漢語中70%的科學術語來自日本”,妳不怕口出狂言嗎?哪個現代語言學家研究統計學?他能成為“語言學家”嗎?!
現代漢語中真的有70%以上的日語外來詞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現代漢語中有大量的其他外來詞,遠遠超過日語。東吳大學曹偉教授也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曹偉教授認為:“英語是世界上最開放的語言,直接或間接吸收的外來詞是世界上最多的。即便如此,近壹半的英語詞匯是由這個民族繼承的;漢語的開放性和英語不壹樣。漢語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發展到現代,通過直接或間接吸收外來詞匯而得以形成現在的狀態,真的很難認同嗎?”【20】胡玉書在《現代漢語》中也認為:“在吸收外來詞方面,由於漢語詞匯的豐富性和結構方法的復雜性,漢語中直接借用外來詞的比例較小。”【21】至於高和在《現代漢語借詞研究》中所說的:“在漢日融合的過程中,現代漢語吸收了許多日語詞匯成分,成為現代漢語中的借詞。”意大利學者馬西尼曾批評說:“壹些研究現代漢語的學者壹味強調後壹個過程,他們認為進入漢語的日語新詞是從日本借來的。事實上,這些詞很多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幾十年後又回到了中國。”【22】此外,高和在《現代漢語借詞研究》【23】中僅列出了450個“日語借詞”,這並不算“很多”。
有人會說,現代漢語中70%的日語外來詞是指漢語中的常見詞,而漢語中最常見的詞中有70%是日語外來詞。對此,曹偉教授的研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根據曹偉教授根據全國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漢語水平測試確定的3051個常用字的研究,現代漢語3051個常用字中有83個最早出現在清代,占8.21個。五四運動後有187人,占18.49%。但1968個B字最早出現在清代,占7.42%。五四運動後有506人,占25.7438+0%。至今仍有72個詞未被《漢語詞典》收錄。【24】總的來說,2979個最常見的詞中只有不到31%首次出現在清朝及以後,因此可能是日語外來詞,當然也可能是其他外來詞或中國人創造的新詞,民族繼承詞占69%。也就是說,現代漢語中最常見的詞中,有近70%是漢語固有詞。那麽所謂的“寫作時必須大量使用日語外來詞,否則根本寫不出來”的說法就不能成立。
有人認為“從~轉化、反~、~主義、泛~、~行動、~公式、~炎癥、~社會、~法律、~自然、~故事、~邊界、~問題、~類型、~時代、~速率、~腺體、超~、~”但這樣的理由並不合理。在我的文章《駁斥中國人沒有日語外來詞就不會說話的謬論》中,我舉了壹個“哲學”壹詞的例子,這顯然是壹個由具有“智慧”含義的漢字“哲”和後綴“學”組成的新詞,在中國古代經常被用來與其他詞組合成壹個學科名稱,例如“形而上學”。明末清初和晚清時期,中國學者與西方人合作創造了“數學”、“化學”和“植物學”等現代學科名稱,這些名稱被日本人采用。根據上述觀點,日本人用漢字“者”加後綴“學”形成的新學科名稱“哲學”應屬於從日本引進的漢語詞匯,而不是從中國引進的日語詞匯。不僅如此,凡是日本人以“學”為後綴形成的新學科名稱,如美學、經濟學等。,應該也屬於從日本傳入的漢語詞匯。能持有上述觀點的人把“哲學”歸結於日語外來詞,導致無法解釋的矛盾。
我再給妳舉個例子。比如現在國內流行的“科學發展觀”這個新詞,應該算是從日語中借鑒過來的詞。但實際上日語中並沒有這個詞,那我該怎麽借用呢?胡主席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是否借鑒了日本的觀點,借用了日本的外來詞?笑話!這樣的說法根本無法成立。此外,像“~的“、“~學“、“~解“、“~論“等用法在中國古代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他們怎麽能算日本人呢?!《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演義》中的“~的”都是日語外來詞嗎?妳在開玩笑吧!毛澤東的詩《西江月》?井岡山:《黃洋界炮聲隆隆》中的“黃洋界”壹詞也是日語外來詞嗎?春秋戰國時期荀子的自然學說,漢代賈誼的渡秦學說,張仲景的溫病學說,三國時期楊全的物論都是日語外來詞?當時的日本連漢字都沒有。怎麽會有“日語外來詞”呢?胡說八道!多麽厚顏無恥!應該是“哲學”“美學”“肯定”“否定”等詞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都算作漢語固有詞。那些鼓吹“中國人沒有日語外來語就不會說話”的人不承認這壹點,他們的邏輯是如此矛盾。
用上述“構詞法”來識別日語外來詞是非常不恰當的。因為這種“構詞法”是漢語固有的,而不是日語。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所謂的“日語外來詞”都符合漢語構詞法,因此無法分辨它們是漢語詞還是日語詞。而那些不符合漢語構詞法,壹眼就能知道是日語單詞的單詞都被剔除了。如果用“構詞法”來鑒別,那麽那些所謂的“日語外來詞”應該都是漢語詞匯。
為了糾正高的壹個錯誤,“警察”壹詞來自《金史》。【26】它不是日本人創造的,日本人只是在維護社會秩序的特殊人群的名稱中使用了“警察”壹詞。“~屋”的用法在中國過去就有,比如著名的“三潭印月”,其橫匾是清朝幹嘉年間壹位著名書法家所寫,不可能受到日本的影響。這裏的“房子”指的是“壹個空間很小的特定地方”。無論是日本的“花屋”“本屋”,還是中國的“咖啡屋”“面包房”,這個意思都不是“店”的意思。【27】因此,不可能用“~屋”來識別日語外來詞,否則“三潭印月”就會成為日語外來詞。
丹麥語言學家OttoJespersen曾說:“在許多語言中,各種成分仍然是明確的,可以分開的,就像壹副撲克牌可以挑出紅桃和黑桃壹樣;但是在英語和斯堪的納維亞語的情況下,我們有壹種更微妙和更緊密的混合,就像在壹杯茶中放壹塊糖壹樣。幾分鐘後,很難說哪個是茶,哪個是糖。”【28】漢日外來詞也是如此。這些話已經在妳我心中。很難真正弄清哪些是漢語詞匯,哪些是日語外來詞。我給妳舉個例子。例如,在日語中被認為是外來詞的“器官”壹詞有幾種含義:1。整個機械的關鍵部分;2.機械控制:機構風光;3.處理事務的部門;4.周密而巧妙的策略。在這四個詞義中,只有3個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詞義)”,其他3個都是漢語固有詞匯的詞義,因此“器官”壹詞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其他3個具有漢語固有詞匯意義的詞都被混淆為“日語外來詞”。
再比如“關系”這個詞,1。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2.人與人之間或人與物之間的某種聯系;3.對相關事物的影響或重要性;4.壹般指原因、條件等。5.表明組織關系的證明;6.聯想;涉及這六個意思的,只有1。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其余為漢語詞,但“關系”壹詞仍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算術中有“四舍五入”,民主中有“少數服從多數”。為什麽日語的延伸用法完全蓋過了漢語詞匯本身的幾種用法,漢語固有詞匯變成了“日語外來詞”?
有人會說文字就是這樣,但我有壹個反例。例如,“簡單”壹詞並不是漢語固有詞匯,而應被視為所謂的“日語外來詞”。“簡單”這個詞在中文裏有三個意思:1。結構簡單,線索少,易於理解、使用或處理;2.普通;3.邋遢;而日語只表示1。那麽,“簡單”這個詞用在中文裏之後,就擴展了兩個意思。根據上面“機關”壹詞的原因,“簡單”應該算作壹個漢語詞匯,但它仍然是壹個“日語外來詞”。
壹些中國固有的詞匯來到了日本,如革命、* * *和諧、經濟、社會等。,它們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它們回到中國成為“日語外來詞”。然而,當壹些日語單詞來到中國時,它們的含義發生了變化,但它們仍然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例如,“禁止”在日語中是“控制、監督和管理”的意思,而在漢語中是“明確取消或禁止”,意思完全不同,但仍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再比如“勞動者”,這是日語與漢語“勞動”和“者”結合而成的新詞,意為“勞動者”;但現在“勞動者”在漢語中的意思是“參加勞動並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有時指參加體力勞動的人。”含義比日語廣泛得多,但仍是“日語外來詞”等等。不管怎麽說,有些人說“是”就是沒有任何規則的“是”。
關於“* * *和”這個詞,壹般認為“共和”翻譯成英文始於1886年的《英英融合與語言森林》,岡本健介在【29】1891年寫的《墨西哥》中有“* *和政治”。中國首次對章太炎使用“* * *和”壹詞是在1903年。但是我發現在1880中,黃遵憲已經在朝鮮戰略書中使用了“* * *和”壹詞,他說:“覆蓋其民主國家,* *和治理……”。【30】此處的“* * *和”壹詞應與“共和”相對應,不僅早於章太炎的1903,也早於日本的1886“以英統英”,故應優先使用。由於黃遵憲在1877年擔任中國參贊時與日本密不可分,因此無法確認他首次使用了“* * *和”這壹新概念。
壹般認為,是在中國學習的日本學生翻譯日本作品將“日語外來詞”帶入漢語。中國最早翻譯日文書籍是在1899年,範冰卿翻譯了桑園收藏的《東洋史綱》(範冰卿不是留日學生)。大量日文書籍被翻譯是在20世紀以後。“在1902-1903期間,留日學生的翻譯趨勢非常強勁”,【3653.1000010106】然而,傅雲龍的《日本遊記》(1889)和黃遵憲的《日本誌》(1890)中出現的新詞仍被認為是“日語外來詞”,理由是他們的文章介紹了日本
但是為什麽日本人寄回了那麽多從中國翻譯過來的書籍,而他們的新詞卻沒有受到中國的影響呢?!沒道理啊!壹句話,日本人盡力把漢語詞匯算作他們的,而中國人把他們擠出來,希望把所有現代漢語詞匯都算作日語。因此,、高等人曾說,“沒有日語外來語,中國人就不會說話。”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