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中國絲綢詞典》主編韓毅

《中國絲綢詞典》主編韓毅

中國絲綢詞典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ISBN 7-5046-2136-6。

摘要

這部詞典集繭、絲、絹、農、工、貿於壹體,是壹部詳盡的絲綢系統工程詞典。全書共八篇,有總論、蠶桑、蠶繭、絲綢、緞子、服裝、貿易、絲綢文化等。其中有中國歷代絲綢簡介、產地、絲綢的理化性質、世界產銷現狀及發展趨勢、服裝制造的生產工藝、技術設備、產品種類和品種,以及國內外貿易、貿易條件、定價方法、營銷策略等基本知識,還有有關絲綢、風俗、文藝、管理機構等相關詞語。這是絲綢生產、經營、管理和科研教育工作者的實用參考書。

《中國絲綢詞典》編輯委員會

主編:王壯木

副主編:韓毅

編輯:王莊伊人劉蒼容秀忠趙伊媛宣平

編輯:呂吳洪生於賢朱克明袁冠洛王榮達胡丹

絲綢是5000多年前中國的壹大發明,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全世界的人都稱絲綢為“纖維女王”,稱中國文化和中國為“SERES”。絲綢是中國的“國寶”,歷史上與希臘文化、波斯文化緊密相連,傳播著和平、自由、合作的寬容精神,成為現代世界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相關專業科學家探討絲綢文化的專題。同時,絲綢壹直是富國富民、美化人類的“世界型”商品。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采取發展絲綢生產、擴大絲綢出口的政策。從壹五計劃到八五計劃,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絲綢生產和出口迅速發展。1993年生產蠶繭76萬噸,其中桑繭710萬噸,占世界蠶繭產量的70%,比1949年生產蠶繭5萬噸,其中桑繭3.8萬噸,分別增長14.2倍和17.6倍生產蠶絲916000噸,其中桑蠶絲76500噸,比1949增加1501噸,其中桑蠶絲1440噸,分別增長60倍和52倍,平均增長10.1。特別是絲綢生產技術、自動化、電子化的快速進步,改變了腳踏手搖、壹缸兩棒的落後局面。在現有的主要蠶種和絲綢生產企業中,許多企業擁有國際先進的生產設備。中國絲綢出口中的生絲占世界貿易量的90%,真絲占45%。成為中國唯壹能壟斷國際市場的出口商品,也是世界絲綢業倚重的對象。這壹偉大成就,是在黨和國家特別是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指導下,全國2000萬桑農、近百萬絲綢工人和科技人員艱苦奮鬥取得的。

絲綢從種桑養蠶到絲綢出口,是壹個緊密結合貿工農產供銷的系統工程。中國絲綢工作者不僅要有壹門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絲綢系統工程方面的相關知識基礎,以便於工作的規劃和進展。因此,許多絲綢工作者總是苦於缺乏絲綢系統工程的專業詞典。如果去查詢絲綢、蠶桑、內外貿易、絲綢文化的特點,在眾多農工貿辭書中是不可能找到滿意結果的。中國絲綢有幾千年的歷史,早就形成了壹個系統工程,但是這個系統工程沒有字典。前年,牽頭確立研究課題並制定編纂計劃的中國記協《橋》雜誌主編韓毅同誌,應有關方面要求,堅持由我負責編纂這部《中國絲綢詞典》。雖然編者知道寫字典不容易,特別記得J?j?斯卡裏格(16-17世紀)說,“十惡不赦的罪犯既不應該被處決,也不應該被強迫勞動,而應該編纂字典,因為這部著作包括了所有折磨人的苦難。”當代學者H?答?格裏森更簡潔地說:“詞典編纂極其枯燥,要求極高。這是壹個不可思議的項目。”但為了絲工的利益,為了絲綢的發展,哪怕工程極其枯燥、苛刻,或者是勞動改造,也應該是值得的。於是,在盧嘉熙先生題詞的支持下,在貿易、工農領導和專家的支持下,經過幾年的努力,這部史無前例的絲綢系統工程詞典終於出現在了絲綢工作者的面前。但是,關於絲綢的新課題不斷湧現,等待我們進壹步探索和研究。詞條及其解釋仍然是片面的、遺漏的、不盡人意的。請批評指正。

王莊墓

(時任中國絲綢協會秘書長)

附言

《中國絲綢大辭典》涵蓋了絲綢系統工程的方方面面,必須得到有關方面的支持。因此,編輯除了主編和撰寫辭書的總論、綢緞、服飾、貿易篇外,還邀請了中國記者協會《橋》雜誌主編韓毅同誌擔任副主編,為全書做了文稿。

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副所長、品種資源保護辦公室主任、副研究員李義仁同誌,農業部農業司司長、高級農藝師同誌,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副研究員葉同誌撰寫了《蠶業》壹文。

重慶絲綢公司原副經理、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臧同誌,成都紡織工業學院絲綢系主任、副教授榮光遠同誌,四川絲綢公司高級工程師張秀忠同誌編《繭絲綢篇》。

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副研究員趙峰同誌,《絲綢》雜誌編輯部工程師袁宣平同誌撰寫了絲綢文化方面的文章。

並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陸鴻生同誌,紡織工業部絲綢局原局長、高級工程師吳玉賢同誌,遼寧絲綢公司原副經理、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朱克明同誌,浙江絲綢職業技術學院原院長、教授袁冠洛,中國紡織進出口總公司原主任、翻譯王榮達,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原主任、高級經濟師胡丹同誌進行點評。

同時,我們得到了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中國絲綢工業總公司以及國內部分省市絲綢公司的大力支持。感謝王鑄、盧素蘭、馬庚、盛曉明和殷罡的熱情幫助。在這裏謝謝大家。

王莊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