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潮汕傳統節日有哪些習俗?

潮汕傳統節日有哪些習俗?

潮汕端午節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幾代中國人的傳統民俗節日。潮汕端午節有各種豐富多彩的地方習俗。潮人端午有句著名的詩:“家家消災,戶戶吃粽子。我更喜歡龍舟比賽,鑼鼓喧天,槳花爛漫。”詩詞生動地講述了潮汕人民歡度端午節的生動場景。

向屈原致敬

自古以來,雖然對端午節的名稱和起源壹直有不同的意見,但農歷五月初五是愛國詩人屈原倒黴和憂國憂民的日子,他投汨羅江殉國。屈原說的最早記錄是:在梁肖吳筠的《續和》中,他說:“人們用彩綢和楝樹葉制作粽子,這些都是汨羅的遺產”。還有壹種說法是,屈原在五月初五在汨羅江殉葬後,楚國人民為了防止屈原的屍體被魚蝦侵吞,把粽子扔到了河裏,這種說法在今天仍然成立。因此,世人把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

龍舟比賽

在潮汕,有壹首名為“包河女婿搶頭獎”的民歌生動地反映了潮汕民間賽龍舟的民俗風情。潮汕水鄉河流、池塘縱橫交錯。端午節,賽龍舟。鑼鼓喧天,彩旗飄揚,槳如羽翼,獎牌爭奇鬥艷。街道空無壹人,水潑在街道上。非常熱鬧。潮詩《端午》雲:“端午雲開陣雨閉,江上賽龍舟。我的心隨著鼓聲而焦慮,我忘記了屈原那天的悲傷。”這是詩人對觀看龍舟比賽的人們的描述。

潮汕有兩種龍舟:真的和假的。“真龍”有龍首、龍頸、龍身和龍尾。龍舟長20多米,寬1.5米。15有30名劃手,1有擊鼓、敲鑼、潑水、舵手,* * *有34名。“假龍”俗稱編船,全長10米,五對槳,10人,擊鼓、敲鑼、潑水、舵手1人,* * 14人。(有些人不用敲鑼。)

吃端午節餃子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古人以蘆葉包裹粟米,烹成尖角之狀,故稱之為粽黍。”潮汕人俗稱“粽子”為“粽子球”。潮汕人世世代代在端午節包粽子,這是屈原的遺產之壹。民間有句俗語:“五月不吃粽子,就不放過。”可見,粽子已成為潮汕壹種歷史悠久的著名小吃。特別是汕頭馬勞宮的“雙煮粽子球”最有名,它引起海外遊客的思鄉之情,並經常被記住。壹些“老粉絲”剛剛回到家鄉,在汕頭特意點“母宮粽球”先嘗壹嘗。品嘗時,先剝去包裹的竹葉,呈現出熱氣騰騰、油糯潔白、晶瑩剔透的口感,綠豆沙、瓜丁花生、臘腸、蝦皮、香菇、豬肉、發酵乳、辣椒等美味餡料五顏六色,自然令人垂涎欲滴。仔細品嘗後,它香、甜、嫩、滑、色、香、味俱全。

懸掛“五瑞”

在潮汕人那裏,端午節時會在門楣、門環甚至屋檐下掛壹捆捆紮有“紅繩”的艾草、菖蒲、石榴、大蒜和龍船花,稱為“五瑞”。事實上,古代潮人先賢對“惡月”肆虐的瘟疫采取了防疫保健措施,旨在驅除瘟疫和惡鬼。

《澄海老縣誌》載:“端午門上貼艾葉,頭發上貼艾葉石榴花(頁)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