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楷書和行書的定義標準是什麽?

楷書和行書的定義標準是什麽?

要了解楷書和行書的區別和定義標準,我們還得從楷書和行書的發展演變說起。

我們開始學習寫字和練習書法,基本上是從楷書開始的。當楷書練好了,書寫速度快了,我們就會逐漸過渡到行書。因此,在大多數人看來,楷書和行書的區別無非是書寫相對工整,運筆相對緩慢,而行書書寫相對較快,這與連筆不同。

但事實並非如此。

楷書和行書最大的區別不僅在於字體,還在於筆法。

我們中國的文字是從倉頡造字開始的,現在有據可查的文字已經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行書-楷書演變而來。

有人可能會疑惑,明明楷書,書寫如此緩慢,它怎麽會在行書之後演變和定型呢?

我們必須研究先秦時期文字的演變。先說隸書。

眾所周知,隸書始於秦篆,但秦篆的文字曲折復雜,因此被簡化成壹種即使奴隸也能理解的文字,因此被稱為隸書。

隸書在漢代逐漸形成和發展,是壹種毛筆,已成為主要的書寫工具。然後讓我們回想壹下第壹次拿起畫筆的孩子會怎麽寫。

是從藏頭面這麽復雜的運筆方法入手,還是直接刷?

因此,這種直揮筆法造就了漢代隸書筆畫的主要特點。

這是西漢初年馬王堆出土的壹枚簡牘。從筆畫可以看出,早期隸書的筆法比較簡單,呈弧形。

到了西漢中期,在甲戌侯的官簡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筆畫中有壹個成熟的隸書特征,那就是蠶頭鵝尾的波浪形筆畫。這也是筆法由簡到繁逐漸演變的必然性。

但是隸書和後世的楷書有壹個相同的問題,就是書寫要求工整,速度較慢。於是壹種更快的筆法——曹彰出現了。

曹彰大致形成於西漢宣元之際,興盛於東漢三國西晉時期,成為壹種成熟完善的書體。

陸機的定心貼是曹彰的經典之作。

與整齊的隸書相比,許多筆畫連接在壹起,筆畫的連續性意味著筆尖曲線的增加,這需要更高級的筆觸技巧才能勝任。

到了東晉時期,我們終於迎來了世界上第壹幅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

此時,筆法的發展已經將筆畫從基本的壹維線條中分離出來。作品中的每壹幅畫都像壹條飛舞的絲帶,將不同面的結重疊在壹起,同時呈現在我們面前。似乎不再是簡單的線條,而是立體的感覺。這正是因為筆法的進壹步發展,筆法的熟練應用才能產生這樣的效果。

隸書通過曹彰發展成為現代草體,同時又沿著另壹條線索發展成為今天的楷書。

西漢時期出現了少量類似楷書的點畫,這很可能只是壹個無意之舉,但卻是壹種新字體的線索。

到了東漢時期,大多數漢字已經從隸書的浪潮中退去,變得更加筆直。

事實上,任何時代對字體開發的要求都是以易於識別為基礎的,並且越簡單越快越好。楷書是在這種前提下簡化隸書結構和筆畫的產物。

結構的簡化在於筆畫的減少,筆畫的簡化在於曲線變直。所以在拐角轉折點處,弧線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擡升。筆觸的焦點已逐漸轉移到筆觸的末端和彎曲部分。

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王羲之和王徽之的筆法來看出這壹點。

當用筆重心移至筆畫末端和折點時,很好地適應了楷書折方分明的結構。誇張的兩端和折點不僅使點畫更加醒目,而且還彌補了弧線筆畫和直線筆畫減少所造成的美感損失。

到了唐代,楷書無論是作為實用字體還是書法藝術的壹個門類,都達到了鼎盛時期。中唐時期的顏真卿是壹位楷書大師。無論是他的《多寶塔感應碑》還是《麻姑仙壇故事》,都有幾個特點:壹是強調結尾和折疊部分,提按筆畫極其明顯。二是豐富了端折用筆的變化,使藏鋒留筆成為楷書的典型筆畫。

後來,行書逐漸受到楷書書寫風格的影響,出現了類似楷書的書法。

如上所述,行書和楷書都是從隸書發展而來的。魏晉以前,行書占據書法的主流地位。唐代以後,楷書成為正宗書法,此後的其他字體或多或少都受到楷書筆法的影響。雖然有時楷書的字體相似,但我們可以從它的筆法入手。行書註重筆畫的流暢運動和弧形筆畫,而楷書註重端點的提壓,因此我們可以很好地區分分行書和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