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鹹水腔”戲曲,是因為泉港區的山腰處於莆仙話和閩南語的交融地帶,形成了該地區不純正的閩南語,成為山腰腔(即鹹水腔)本身。有專家認為,半山腰上的臺劇確實有自己特殊的腔調;其次,山腰上的大鹽場真的夠鹹。將這裏的臺劇稱為“鹹水腔”臺劇既表明了地域特色,又強調了音調的獨特性,這是壹個非常有特色的稱謂。
“鹹水腔”湘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8。漳州薌劇大師邵隨“金瑞星”劇團壹行10余人到黃倩村(在薌劇表演地山腰鎮壹帶)采風。由於邵先生是壹位隨和的戲曲老師,他和當地人民打成壹片。解放初期,邵大師在黃倩村生活了三年,於1950回到漳州。不久,福建省的臺劇被統稱為“湘劇”。1951年後,在半山腰地區先後組建了元豐、金塔、古縣湘劇團。1978之後,湘劇在半山腰和黃倩重新崛起,率先在河池村和黃倩村成立了湘劇劇團,演出《十五關》等劇目。1979年,中厝村創辦中厝戲班(後更名為玉麒麟戲班),自編自演了《貍貓換太子》等劇目。1981年,在山山鎮文化站舉辦了第壹期戲曲培訓班,招收了30多名優秀學員組成“山邊實驗昆劇團”,先後演出了《鴛鴦劍》、《三大萬華洞》、《三創堂》等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