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這本書,就像走進了壹座故事城堡,裏面有作者吳小樂當導師八年間見證的九個真實的家庭故事。
與大多數教育類書籍不同,這九個故事沒有壹個是喜歡的教育神話,沒有壹個會讓人覺得開心,反而會讓人覺得不舒服。
然而,這些故事以前也發生過,現在仍在各個角落發生...
這本書出版後,引起了極大的爭議。連續幾個月在博客上排名第1。同名網劇由臺灣省公共電視臺制作,獲得第54屆金鐘獎五項大獎。被稱為“亞洲版黑鏡”。看了這本書或者看了同名劇的人,憤怒,哭泣,歇斯底裏。
其實寫這本書的時候,也不是沒有人勸過吳小樂。為什麽不把那些傷人的故事寫得更積極,更光明,更溫暖呢?畢竟失敗的例子太不好聽了。
但是吳小樂有她自己的堅持,她說:
“我辦不到。我記得那些臉。我記得他們的表情和他們對我說的話。如果我為了取悅任何人而低估這些傷害的施加和承受,那麽我就是壹個證人,提供虛假的證詞。這樣,我會為那些傷疤難過,因為沒有人記得它們。”
在她看來,任何修飾和美化都是對那些傷疤的背叛。
她用筆觸帶我們凝視著壹張張面孔和壹個個被遺忘的初衷——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初衷。
書中有壹個不斷尋找愛的孩子和壹個不懂愛的父母。
如果妳發現自己在讀書的時候流淚,不要驚訝。
妳壹定在某個休閑短片裏見過自己。
也許妳是母親或孩子。
九個故事,每壹個都讓我鼻子疼,但最難忘的是這兩個,壹個關於傷害,壹個關於和解。
書的開篇講述了眼鏡的故事,眼鏡是吳小樂教的第三個孩子,也是她最不想想到的孩子。
每次想到眼鏡,我的悲傷情緒就會蔓延。
眼鏡的媽媽被稱為“小圓媽媽”,總是給人圓圓的印象,但說話卻異常強勢犀利。
見面沒多久,我們就對吳小樂說:“老師,我跟妳說,我家孩子笨,做什麽事都慢熱。他怎麽教都教不好,以前的老師都放棄了。”
她用手指數了數:“妳是他的第十個還是第十壹個導師?我跟他說,如果這次不行,我就不給他請老師,讓他去死!”
吳小樂還沒來得及說話,小源的媽媽就急著說:“老師,如果我兒子不好,或者題目寫錯了,妳就要狠狠地打他。如果孩子錯了,他需要教育。我不是那種在孩子被打時反應過度的母親。”
這讓吳小樂有點意外,連忙表示不會打孩子,但遭到了小源媽媽的反對:“我先提醒妳,等妳教訓完我兒子,我們再討論要不要打孩子。”
奇怪的是,小源的母親和吳小樂之間的所有這些對話都是在眼鏡男孩面前進行的,他只是盯著他的木桌上的紋理,從來沒有擡起頭來看壹眼。
仿佛這壹切對話都與他無關。
和家長溝通後,吳小樂開始教眼鏡。
當吳小樂指出壹個小錯誤的時候,眼鏡男本能地拱起肩膀,把背彎成壹個拱形,臉迅速向反方向側著,讓吳小樂壹楞,問道:
“怎麽了?”
“我以為妳會打我,”眼鏡怯生生地說。
“我為什麽要打妳?”吳小樂非常震驚。
眼鏡回答:“媽媽沒允許妳嗎?”
“可是我不是跟妳媽說了,我不會打妳的嗎?”吳小樂說。
但是,沒想到眼鏡後來說的話讓人心疼:“我媽之前勸過每個家教,只要我犯了錯,我就打。如果我再犯錯,我會再戰。我會記得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但是...我好像真的很傻。我被打了這麽多次,還是犯同樣的錯誤。上壹個家教是男的,打人很狠。我害怕他。他最終辭職了。他向我母親抱怨說,“我已經厭倦了打妳的兒子。”"
吳小樂說不會打他,眼鏡還是不敢相信。原來之前有個女導師答應過不打他,結果氣得眼鏡對自己都沒了信心:“老師,我告訴妳,我媽說的對。我真的又笨又慢。總有壹天,妳會忍無可忍,想打我。”
在吳小樂再三保證不打他之後,眼鏡男的眼睛露出了壹絲神采:“真的嗎?”他仍然不相信地喃喃自語。
但是吳小樂發現,眼鏡不體罰真的很難教。即使解釋了很多遍,他也寫不出正確的答案。
真的是他傻嗎?事實並非如此。
眼鏡男每次都卡在“寫下答案”環節,筆尖已經在紙上,卻無法動筆,眼睛總是焦急地看著吳小樂。
幾次之後,吳小樂忍不住開口了:“妳不用緊張。妳寫錯了。如果我再說壹遍,我就不打妳了。”
眼鏡咽了咽口水,終於說出了原因;“以前的老師會盯著我,壹個個提問。只要我犯了錯誤,他馬上拍我的頭。好幾次,我的眼鏡都被從桌子上拿掉了。”
甚至,在老師面前,他會用熱熔棒敲打眼鏡的小腿。即使他非常痛苦,他也不敢哭。當問他為什麽不告訴他媽媽時,眼鏡回答說:
“老師打了我,是我的錯,題目沒做好。我跟我媽說,我媽只會更生氣,說不定還會打我壹頓。”
其實眼鏡男不傻也不慢,他只是壹個受了驚嚇的孩子。
然而,他的母親壹直不明白他成績背後的原因。從他的父母到之前的老師,從來沒有人給他犯錯的空間,所以他不知道犯錯是很常見的,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在那些否定和懷疑的聲音中,他不再相信自己。
教了三個月眼鏡之後,吳小樂似乎明白了為什麽小源的媽媽對眼鏡如此生氣。
吳小樂很少見到眼鏡爸爸。他在壹家中型制作公司工作,靠自己的努力從壹個小文員打拼到總經理。
不管他是否加班,眼鏡的父親總是很晚才回家,小源的母親每次在他外出時看到他的背影都深深地失落。
有壹次吳小樂在教眼鏡的時候,他們夫妻發生了爭吵。
眼鏡爸爸吼道:“妳壹個月從我這裏拿這麽多錢連個兒子都拿不出來,妳到底是怎麽教孩子的?”妳知道魏經理的女兒去年考上了嗎...我鄭重警告妳,我不會讓他去那些我沒聽過名字的學校。他考的不好,幹脆送他去美國了。"
小圓媽媽壹聽也急了:“去美國?妳就因為兒子十五歲高中沒考好就想送他去美國?妳有沒有想過我將不得不獨自在家?”
爭吵聲不斷傳來。眼鏡看著課本,安慰吳小樂:“沒關系,我習慣了。”
隨著大考的日子臨近,經過幾次模擬考試,眼鏡沒有達到馬的標準,吳小樂看的次數越來越多。
媽媽小源和眼前的眼鏡“算賬”:扇耳光、擰胳膊、用腳踢、甚至擰耳朵壹次,直到眼鏡的臉變成豬肝色,媽媽小源才停下來,情況變得更糟。
其中,眼鏡之父是食物鏈的頂端,雖然他每周花在眼鏡上的時間很少。
小源媽媽是個不折不扣的家庭主婦,沒有社交生活。她的存在價值完全由丈夫決定。
但是老公給的期望太重了,她要給眼鏡壹些,給自己的情緒找壹個出口。
她把丈夫放在生活的第壹位,丈夫執著於兒子的成就,造成了眼鏡的悲劇。
最後,吳小樂實在受不了家裏沈重的氣氛和眼鏡灰暗的生活。她辭職了。
辭職後,吳小樂每次想到眼鏡就感到刺痛、愧疚、深深的擔憂。
諷刺的是,在外人看來,眼鏡有名車接送,用手機,昂貴的書包,穿百貨公司的衣服。他媽媽壹直關註他的學習,盡職盡責。他的生活很好,生活在幸福的環境中。他的父母很愛他,他們的愛很正常。
這個故事沒有結局,吳小樂也想象不出現在的眼鏡男孩發生了什麽。小源的母親是不是越來越絕望,越來越努力地抗爭?眼鏡有沒有因為怕丟臉而被送到陌生的國家?
看完這個故事,我的內心無比壓抑,尤其是想到這是壹個真實的故事,我感到壹種無處發泄的怨恨。
不會愛的人,往往因為沒被愛過而得到愛。小源的母親沒有得到丈夫的支持,卻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每次她壓過來,都是期望落空後的指責,是對她所受教育的憤怒。
她擔心如果不提高孩子的成績,前途壹片光明,會遭到丈夫的譴責,冷暴力甚至拋棄。她買不起這些,就全部轉給了兒子。
我從來沒有被好好愛過,所以我不知道如何去愛人。
眼鏡男孩不得不日復壹日地與從母親那裏訂購的“愚蠢標簽”作鬥爭。不是他不想做得更好,不是他不想滿足父母的期望。
他只是不敢相信自己。他就是不敢犯錯誤。他只是個受驚的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強烈的,但由此產生的痛苦也是頑固的。
父母每做壹次錯誤的戀愛實驗,都會給孩子打上永恒的陰影,埋下壹顆隨時會引爆的炸彈。
有些人甚至用壹生來尋求和解。下面這個故事講的是和解。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作者的學生,而是她的好朋友。
這個小女孩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別人家的孩子”。
十五歲,她考上了第壹誌願高中,數學經常是全校前三。十八歲那年,她考上了臺灣省立大學的熱門系。當媒體盛贊母親教育成功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她內心對母親的抵觸是憤怒的。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
她的母親自從通過NTU大學考試後就對數學產生了癡迷,因為她的數學成績不夠好,這種癡迷很快就投射到了她的孩子身上。
我媽很早就教她加減法的原理。她在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熟悉了三四位數的加減運算。她媽趕緊加大難度,開始乘除算四。
這對於五六歲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不可避免的,小女孩犯錯的概率越來越高。每次,她媽媽都很失落,很沮喪。如果她答對了,她媽媽也會笑著誇她聰明。
在母親兩極分化的反應中,她很快變成了壹個爭強好勝,得失心很重的人,並且為了迎合喜怒無常的母親,她變得敏感,善於揣摩文字和感情。
在媽媽沒完沒了的數學題的轟炸下,她的數學成績比別人好很多,但也背負著沈重的課業負擔。而且,她媽媽馬上為她開辟了第二戰場:英語。
或許是因為她在數學方面真的很有天賦,英語試題的轟炸沒有取得好成績。於是她媽媽開始到處問那些學習好的孩子的家長,他們是怎麽教育孩子的,並馬上在她身上付諸實踐。
這位母親甚至會把報紙上關於英語競賽拿高分的報道剪下來,標上拿高分的要點,讓女兒壹遍又壹遍地讀,問她:“看完這篇文章妳學到了什麽?”背單詞的時候有沒有發現自己犯的錯誤?"
“現在妳知道妳沒有太多的數學練習了吧?比妳認真的人多了去了。”
她的母親壹直試圖用別人的例子來激勵她。
但在她看來,媽媽的每壹句話都在說著同壹句話:她不夠好。
有壹次小表妹出了壹個她沒出的題目,她媽媽當著小表妹的面把她從頭到腳罵了壹頓:
“妳看,人家小表妹比妳小壹歲,花的時間比妳少,犯的錯誤比妳少。妳做題的時候有沒有認真思考過我之前教的語法?妳是在敷衍嗎?”
也是在那個時候,她和她的小表妹之間產生了隔閡。她對小表妹不再熱情,而是冷漠。小表妹似乎明白了什麽,轉而看電視,但她並不開心,反而更加討厭自己。
她能感覺到,媽媽罵她的時候,小表妹用同情的眼神看著她。
每次考試結束,她媽媽總會耐心地問:“班裏平均分多少?”“最高分是多少?”“有多少人的分數比妳高?”“妳有沒有想過為什麽這次會退步?”。
如果生活是壹本字典,讓她挑出兩個媽媽最愛的詞,她的答案是“復習”和“進步”。
她媽媽壹直打著啟蒙的旗號,其實壹直在控制她。
當她想參加學校舉辦的“讀寫”工作坊時,她媽媽明確拒絕了:“這個工作坊要占用妳三天的時間。這三天妳的數學和英語進步怎麽樣?”
即使最後幾乎是苦苦哀求,她媽媽還是不理她。
報名截止那天,她把報名表揉成壹團扔進了垃圾桶。
這種情況壹再發生。高中的時候,她想留校,卻被媽媽直接拒絕了。她還想辯解的時候,她媽直接說:“別鬧了,這事兒就這麽定了。”
在她媽媽的心目中,不需要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父母的決定就是終極的“民主”。
她不是不反抗她媽。有壹次她實在受不了了,她表達了內心對母親的不滿:
“能不能克制自己,大大小小,只要壹點不符合妳的心意,妳都要說出來。我的作文取得了進步。給個贊很難嗎?
這也可以涉及到我的英語作文和數學。妳的控制欲真的很可怕。妳總是告訴別人妳是壹個開明的母親。真的嗎?我表示懷疑。"
這段話說完,母親的臉上出現了她從未見過的驚恐,但幾秒鐘後,恢復了平靜,還順口對她說:
“妳知道別的家長是怎麽在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用拳頭教訓孩子的嗎?我沒有打妳。我試著和妳講道理。妳怎麽想呢?我沒有拒絕聽。我非常關註妳的學習。不要忘恩負義。”
以前她總是放棄反抗,但那壹次不是。他們越吵越兇。最後我媽說:“看來我不打妳,妳就真的忘了妳有多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了。”
然後她媽媽拿出壹根棍子打她,她居然接住了棍子,下意識的打了她媽媽壹巴掌。幸運的是,在最後壹刻,她控制住了自己,只有指甲擦傷了她的臉。
媽媽流著淚,看著她說:“妳讓我好冷。”
但她沒有任何愧疚感,心裏卻很清楚。她終於反擊了。她覺得自己和母親遲早會走到這壹步。
媽媽會正常壹段時間,但沒過多久,媽媽又舊病復發,只要稍微冷落壹下自己的情緒,就會聽到媽媽傷人的話:
“妳是我見過的最自私的人。”“有些為妳祈禱的人沒有意識到妳的本性。”“沒有我的培養,妳以為妳自己能取得這麽優秀的成績嗎?”
她甚至開始頻繁做噩夢,都是同壹個夢。她和媽媽發生了爭執,她又向媽媽伸出了拳頭,而媽媽絕望地看著她,她不停地向媽媽道歉。
每次從噩夢中醒來,她都淚流滿面。
在與母親多次針鋒相對的對峙後,她發現母親的背影顯得很孤獨。當她母親停止叫喊和壹些分散痛苦的技巧時,她看到了她母親真實的壹面:
媽媽其實很孤獨。她希望能多關註她,多親近她。
雖然母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給她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傷害,但這不能抹殺母親想把她教好的事實,她想做壹個好母親。她真的很愛她,但是她不知道怎麽去愛自己的孩子。
但事實上,有了巨大的善意,悲劇也很容易隨之而來。
從不同角度看了媽媽壹眼,她終於放心了。她覺得困住她的牢籠被打開了,有人在對她說:“從今天起,妳自由了。”
抱著仇恨是很累的,尤其是對方是生妳的人,更累,不過還好她解開了仇恨的心結。
但是,還是很難和母親和好。和媽媽相處的時候,她會下意識的全身僵硬,仔細觀察她的壹舉壹動,猜測她可能會說什麽,在心裏做好防範。
好像在媽媽面前,她會壹直自卑,怕自己討不了小女兒的歡心。
幸運的是,她的伴侶彌補了她的不足。當她陷入自卑時,她的伴侶會溫柔地勸她,給她贊美,讓她走出黑暗。
媽媽傷她很深,現在壹想到要孩子就很害怕。她害怕自己會重現同樣的悲劇,甚至幻想過十幾次。總有壹天,她的孩子會站在她面前說:“妳的控制欲真可怕。”
有時候上壹代造成的傷害甚至會延續到下壹代。
她無數次試圖與母親和解,但每次都沒有持續多久。每次親密接觸壹段時間後,兩個人都會回憶起過去壹些不愉快的場景,那些疙瘩都長回來了,又疏遠了。
這種反復的和解和疏遠的過程讓她非常煎熬,越是急於修復,就越有可能制造新的傷害。
當與母親和解近百次失敗後,她終於決定原諒自己。和解或許可行,但不是現在。
她可能永遠也忘不了自己努力討好母親的卑微心情,以及母親拋給她的負面話語。
有那些說不出的憤怒和傷害,但她還能從遠處關心媽媽,祝她壹切順利。
在她看來,這就足夠了。與自己和解,與母親保持距離,原諒過去,展望未來,才是最好的狀態。
每個不幸福的家庭背後,都有壹個控制欲極強的男人。
以“為妳好”為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財產,在情感上壓制孩子,這是多麽可怕的事情。
孩子不是滿足父母欲望和想象的容器或載體。
孩子不是粘土,讓父母往自己喜歡的方向揉。
孩子有自己的生活。他們只屬於自己,不屬於父母,也不屬於任何人。
就算是父母也不能偷走妳的人生。
這只是這本書裏的兩個故事,還有七個不同的故事。這裏的每壹個故事都是人生的奮鬥。
故事裏的每壹個孩子,他們的人生,都烙上了打鬥後的傷痕,但他們的打鬥對象都很特別,都是至親,尤其是他們的母親。
故事中的母親們,雖然形象各異,但有壹個共同點:都是以愛的名義的劊子手。
有的媽媽把成績作為自己心情的晴雨表,壹旦成績不如她的意願,就以暴制暴;
有的母親自私冷漠,把孩子當成生活的負擔;
有的母親控制欲很強,對愛的呵護成了無法舍棄的重負;
有的媽媽過度保護,強烈介入孩子學習生活的點點滴滴;其他母親習慣於用否定來代替表揚,強迫孩子上壹層樓梯...
吳小樂深入走進這些孩子的生活,發現了失敗教育的* * *本質。每個樣本都很生動,每個教育問題都值得好好反思。
愛是壹種能力,愛的方式需要不斷學習。
無論是作為父母,還是作為孩子,我們有時候不夠努力,有時候用力過猛,有時候被對方深深傷害,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可以放下姿態,尋求和解。
妳遍體鱗傷,但傷口會長出翅膀。
哪怕溝壑縱橫,崎嶇不平,那壹絲親情也總會在森林深處閃現。
希望妳有空的時候能坐下來,打開這本書,安安靜靜地讀壹讀,然後像作者的朋友壹樣,語重心長地說:“我之前想過,如果我的孩子不像我,我會壹路羞愧地拿到這麽高的學位。”現在,我只想讓他開心。"
這些故事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不再復制這些傷害。
人們經常談論孩子是幹什麽的。今天看到壹個感人的回答:為了參與壹個生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