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毛哥哥買了壹本字典

毛哥哥買了壹本字典

9月,韶山的壹個小木匠成了家,迎來了壹位尊貴的客人:毛澤東的表弟毛玉菊。

這次毛玉菊來張家,只是為了告訴他壹個消息:

準備和我壹起去北京見主席吧!

在北京見主席?張友成多次向毛玉菊求證,才願意相信自己是對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許多韶山人想到北京看壹看,在天安門廣場拍壹張照片,在紫禁城裏走壹走。為此,許多村民要求毛玉菊給主席寫信,希望主席同意。令他們非常失望的是,毛澤東基本上拒絕了這樣的請求。對此,村民們可以理解,國家有急事,主席本人也很節儉,他不能用國家的錢招待村民。

張友成自然知道這個情況,所以建國後,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壹天能去北京。欣喜之余,張友成沒忘了問毛玉菊這次去了多少人。毛玉菊的回答是:三個,包括張友成。

那麽另外兩個是誰呢?

第壹個當然是“帶頭”毛玉菊的父親。雖然這位老人已經70歲了,但他仍然精力充沛。建國以來,他成了村裏的大忙人。韶山沖的村民有事要向主席匯報,基本上都是通過他的信。村子裏的每個人都尊敬他。他是毛澤東的表弟和啟蒙老師。他應該知識淵博,有名望和聲望。他是村裏最有資格去北京的人。

第二個是梅文·青,他是毛澤東的堂弟。當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經常和他的母親文壹起回他的祖母家,在那裏他和幾個堂兄弟的關系非常好。如今,毛澤東的弟弟毛澤民和毛澤覃已經殉難多年,文佳的堂兄是他最近的親屬之壹。因此,帶我的堂妹青去北京是人之常情。

知道了這壹點,大家自然會理解為什麽張友成會對他能去北京感到驚訝。他只是壹個普通的木匠。他既不姓毛,也不姓文,與主席沒有血緣關系。

張友成想了想,覺得他能去北京的原因應該只有壹個:主席還記得20多年前的那件小事嗎?對此,張友成也是拿不準。

幾天後,張友成帶著毛玉菊出發了。在他離開之前,他翻遍了所有的東西,找到了壹套可用的西裝。去首都看看天安門廣場。穿幹凈的衣服!妳不能滿身木屑。

9月23日下午,三人終於抵達北京。初秋的北京已經春寒料峭,但三個人的心卻暖暖的。下了火車,他們被帶進了中南海。

壹見到他們,毛澤東微笑著握手,張友成是最後壹個。毛澤東似乎看出了他的緊張。他伸出手和他握手,道:

友誠哥,二十多年過去了,我沒想到我們還會見面。謝謝妳。那壹次,如果不是妳大膽冷靜地掩護我,我差點丟了性命!

聽到主席這樣說後,張友成確認他壹直記得多年前的“小事”。主席這麽壹說,身邊的工作人員才知道,這次來的三個韶山人中,有壹個其實是主席的救命恩人。為什麽妳以前從未聽說過它?

張友成比毛澤東大壹點。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們曾經很年輕。當時,張友成結婚並住在韶山通往湘鄉的山麓,而毛澤東住在上武昌,兩家離得很近。張友家壹直是木匠,而毛澤東家是農民。

那時,比他小的毛澤東總是稱張有為“張思哥哥”。他們經常壹起放牛、砍柴、玩耍,形影不離。直到毛澤東去湘鄉縣學習,他們才分開。從那以後,張友成很少聽到他哥哥的消息,只知道他在外面從事革命,成了長沙的大人物。作為壹個小木匠,他不太了解這些國家大事。

當毛澤東陷入困境時,張四哥再次見到了他。在此期間,毛澤東壹直在韶山地區開展農民運動。他勸說各地的村民不要再聽天由命,要站起來反抗。當局自然不能容忍這樣壹個革命者,所以他們派槍手在韶山追捕他。

毛澤東知道韶山不再安全,所以他壹路來到湘鄉。當他即將被敵人追上時,正巧路過張四哥家。於是他毫不猶豫地跑了進去。他相信,在這個關鍵時候,即使他多年沒有聯系,張四哥也不會在離殤。

看到略顯尷尬的毛澤東,張四哥沒想到,在這種情況下又和哥們兒見面了,兩人連寒暄幾句的時間都沒有。他二話沒說,把毛澤東藏在他的木匠棚裏。

海軍陸戰隊很快找到了張壹家。接下來,張四哥的表現完全可以用毛澤東的話來形容“大膽而冷靜”!

士兵們粗魯地用槍指著他,問:“妳見過壹個穿藍色長袍、戴西式頭套的人嗎?”張四哥毫不猶豫地說:“是的,他從山上跑到了湘鄉。”

因為張四哥很肯定地說了這句話,海軍陸戰隊基本上都信了。在他們看來,壹個普通的農村木匠,根本不敢在槍口下撒謊,除非他們的家人走投無路。但像往常壹樣,他們問:“妳為什麽不抓住他?”

知道敵人相信了他,張友成無辜地說:“壹個老師,我為什麽要逮捕他?”。這句話實際上是基於毛澤東的著裝。他穿著那套服裝被認為是老師是完全正常的。陳誠能想到這壹點,張四哥真聰明!

眼看就要抓到人了,結果還是晚了壹步。敵人生氣地說:“他不是教師,而是制片人!”張四哥假裝很驚訝地說:“我額頭上沒寫。我怎麽知道他是制片人?”。敵人聽了他的描述後,只能罵了他壹頓,憤然離去。

不知道大家看完這段對話後會有什麽感受呢?有沒有壹種我軍訓練有素的地下黨在諜戰劇中與敵人周旋的感覺?但這確實是張友成拿著長槍與敵人的對話。這段話毛澤東已經背了20多年了,所以他會當著所有人的面說,如果四哥不夠勇敢和冷靜,他就會死。

在那段烽火歲月裏,有多少人選擇了麻木地活著。這些人中有些是學者。他們堅持“不聽窗外事,只看聖賢書”的原則。似乎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生存。在這些人中,也有普通的莊稼人,他們奉行“多壹事不如少壹事”的哲學,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過上平靜的生活。

在這些觀點看來,張四哥的行為實際上是在找麻煩。但在張四哥眼裏,他只是幫助了自己曾經的小兄弟。與這些麻木的人相比,他的心稍微溫暖壹些。雖然他當時想不到,自己這壹次的幫助,這壹次的善念,對風雨飄搖中的中國意味著什麽。

海軍陸戰隊離開後,張友成沒有讓毛澤東走。他還做了兩件令人欽佩的事情:

第壹件事,他翻遍了所有的口袋,掏出幾塊大洋,全部給了毛師兄做路費。關於錢是三塊還是五塊,史料眾說紛紜。畢竟已經過去太多年了,張四哥也記不清自己了。他只知道他當時清洗了他的錢。他不想讓他的兄弟在錢用完之後還錢。

第二件事,他找了壹頂轎子,告訴外人轎子裏有壹個醫生,然後他讓人擡了出去。這壹舉動再次為我們“上演”了諜戰劇中的情節。

這兩件事,每壹件都是他對弟弟的感情,以及他為弟弟考慮的壹切。中國有句老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雖然聽起來有點俗氣和現實,但這往往是事實。在與毛澤東相遇的短短時間裏,張友成完美地詮釋了“朋友”壹詞的含義。

20多年過去了,張四哥再也沒有見過毛哥,但畢竟他住在韶山,他對對方有所了解。每次聽說毛哥帶領千軍萬馬在外打鬼,他都慶幸自己當年的選擇。幸運的是,那壹年他沒有灰心!

知道了這壹點,我們就能理解毛澤東邀請張友成赴京的原因了。毛澤東是壹個報恩的人。20多年來,他始終沒有忘記這個救命恩人。

在與每個人握手後,毛澤東邀請每個人吃飯,這是壹個家庭聚餐。雖然菜不多,但毛澤東用心做了湖南人喜歡的所有辣椒菜。席間,毛澤東還把兩個女兒叫到身邊,讓她們叫張友成“叔叔”。

這壹次,張友成在北京待了壹個多月。在這壹個多月裏,他看了國慶閱兵,看了天安門廣場,又逛了北京城。他也看到了他應該看到的世界。這些經歷成為他壹生中最美好的回憶。在此期間,忙碌的毛澤東壹有空就喜歡和他聊天。

妳為什麽喜歡找他?因為毛澤東發現,這麽多年過去了,張四哥的個性壹點都沒有改變,他的講話就像對海軍陸戰隊說“我沒有在額頭上寫字,我怎麽知道他是* * *制作人?”。張四哥不是文人,也說不出什麽漂亮的話。他總是有話直說,毫不含糊。張四哥是個手藝人,所以他不喜歡白說話或白做事。

毛澤東從他的嘴裏,總能聽到自己想聽的真話。毛澤東想知道現在的農村有什麽不同,什麽比以前更糟。

壹個多月後,張友成將離開北京。毛澤東為他準備了幾件貼心的禮物:

壹件羊毛大衣、壹雙皮鞋和壹個手提箱。

如果妳仔細分析毛澤東送禮物給朋友的習慣,妳會發現他對這件事非常講究。例如,當他感謝他的老師、羅等人時,他總是送壹本自己的詩集,這是知識分子之間的禮物。這些送給張友成的禮物顯然更加實用。毛澤東非常清楚這些東西很適合他。

禮物送到後,毛澤東還特意給張四哥送了壹份“特殊任務”,並叮囑他:

妳應該每年給我寫幾次信,除了家庭、村莊、開心和生氣的事情之外什麽也不寫。

所謂“不要寫別的了”,其實是在告訴張四哥不要說吹牛拍馬之類的話,毫無意義。毛澤東想知道的是農村的實際情況。他想聽事實和真相。

在離開之前,毛澤東沒有忘記和每個人合影,所以他有了下面這張珍貴的照片:

這張照片是毛澤東晚年最喜歡的照片之壹。是在漢和堂拍的。照片中從左到右依次是張友成、毛玉菊老師、和堂妹清。

從這張照片來看,毛玉菊和清年齡相對較大,個子最高。最左邊的張友成站得筆直,乍壹看像個憨厚的人。很難相信他能在槍手面前說出如此美麗的“謊言”。

回村後,張四哥成了毛澤東的“代理人”。年輕時,他不能和哥哥壹起出去打仗,這是他心中的遺憾。我沒想到老年人能做壹些“地下工作”,這是壹件大事。哥哥張四哥對這項“特殊任務”深有體會。他到處收集周圍村莊的情況,他寫下所有的想法、困惑、困難和抱怨。然後詳細地給我在北京的兄弟寫信,讓他知道每個人的真實想法。

毛澤東相信張四哥的話,所以他每次看這些信都很認真,並根據實際情況處理農村的情況。除了壹封信,是張四哥在1952的初夏寫的。這是壹封投訴信,信的內容可以用壹句話概括:

沒有足夠的食物,所以我沒有酒給妳四哥!

給主席寫壹封信,抱怨沒有酒喝。恐怕只有張四哥能想到吧!

張四哥平時沒有什麽大的愛好,不講究吃穿,生活上也從不要求哥哥照顧自己。至於讓弟弟介紹工作,他想都沒想。這也是毛澤東欣賞他的壹個重要原因。這是壹個不會偏袒他的兄弟。這是非常罕見的。畢竟,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兩年多以來,他處理了太多尋求工作和關懷的信件。

但四哥有壹個最大的愛好:有空的時候,總喜歡喝上兩杯。

農村喝的都是自家米釀的酒,本來就不值錢。四哥壹般都喝夠酒。喝酒後,妳永遠不會錯過生意。碰巧在過去的兩年裏,韶山和其他農村地區出現了糧食和豬的短缺。所以在這封信中,張四哥在如實反映了這壹情況後與弟弟毛開了壹個玩笑。他說為了節約糧食,鄉政府不再讓大家釀酒了,他已經很久沒有喝酒了,快急死了!

這是張友成與毛澤東交談的方式。從我們目前的角度來看,這實際上有“撒嬌”的嫌疑,但他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對方知道農村的真實情況。毛哥說他想聽“開心的事和生氣的事”。壹個“老酒鬼”不能喝酒,這是他最大的煩惱。這說明糧食問題確實影響了當時每個人的生活。

對於張四哥這次的“撒嬌”,毛澤東回復了這樣壹封信:

這封信的寫作時間是1952年7月7日。簽名:毛澤東。

都說文如其人,其實信如其人,最能體現作家的本性。最近,在梳理毛澤東的信件時,我經常感到寫這些信的人是壹個在生活中非常嚴肅的人,很少放松。

毛澤東的來信對象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第壹類是針對國家大事的,比如寫給各部門同誌的公函,往往用詞細致、精確。

第二種是寫給過去的朋友和親戚的。這種信通常是回信。發送者通常希望從他那裏得到壹些東西,但他不想自私。所以這種信雖然在言語上很客氣,但在內容上拒絕起來總是挺無奈的。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這種無奈。

第三類是寫給英雄和英雄家屬的。在這類信件中,毛澤東總是在措辭中對收信人表示極大的尊重,並基本同意他們的合理要求,但當他想到英雄和英雄的犧牲時,字裏行間總是有壹種悲傷。

但是給張四哥回信不在這三種情況。在這封回信中,作者發現了壹些不同的東西。經過仔細分析,這條短信的內容實際上分為兩部分:

第壹部分當然是重點,也就是信的前半部分。毛澤東關心糧食短缺和生豬基礎,並希望這壹問題能夠得到改善。在寫這部分的時候,他還是壹如既往的認真。

第二部分是對張四哥的熱心安慰。毛澤東不太喜歡喝酒,這壹點周總理非常清楚。建國後,他們壹起參加壹些外交活動時,周總理總愛攔著他喝酒。但他理解張四哥愛喝酒,於是勸他放寬心,並告訴他們秋收後禁酒令就會解除。這大概是對張四哥“撒嬌”的最好回復。在文本的這壹部分,毛澤東實際上放下了主席壹方,更像是壹個老朋友在安慰他的兄弟。這種罕見的放松在主席的信中是罕見的

這封信字數很短,不像其他信那樣講究用詞,但那種深沈的人情味最能打動人心。四哥收到這個回復後,自然得到了安慰。正如毛澤東所說,沒過多久,糧食產量增加了,他又能釀造壹點葡萄酒了。

不幸的是,這個秋天沒過多久,張友成就因病去世了。從那以後,毛澤東的每月信件中,再也沒有來自四哥的喜怒哀樂。當時,毛澤東不知道這是怎麽回事。直到8月1953,他收到了張友成親屬的來信,才知道四哥已經去世。

張氏家族之所以直到半年多後才想到寫信告訴主席這個消息,是因為他們從來不知道主席在和張友成溝通,自然也不知道主席壹直在關心他。

低調是張四哥的壹貫作風。

這就像對待他通過20多年的冒險拯救了毛澤東的案件壹樣。如果不是毛澤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邀請他來北京,韶山沒有多少人真正知道這件事。從北京回到韶山後,他壹直保持低調,從未自稱是“主席的救世主”。他為主席收集了關於這個村莊的信息,並且從不四處展示。在他看來,這壹切都是順勢而為,與名利無關。

得知這壹消息後,立即給張家人發了壹封慰問信,信中寫道:

我對妳哥哥的去世深表哀悼。

在這封慰問信中,毛澤東稱張四哥為“哥哥”,這表明妳保重身體。

如今,當許多人談論毛澤東的救世主時,他們總是說:“韶山有壹個小木匠曾憑借壹時的機智救了主席。”。言下之意,就是這個小木匠有幸遇到這樣的事情,成為了主席的救命恩人,從此被世人銘記。我不能同意這種“壹時機智”的理論。

雖然張四哥只是壹個普通的木匠,但他的機智絕對不僅僅體現在他那天面對槍手的“頓悟”上。從給他身後的毛澤東錢作為旅費,讓毛澤東扮成醫生安全離開來看,這是壹個非常冷靜的人。同時,從他後來在韶山的態度,以及他抱怨自己沒有酒喝而回應韶山的糧食問題來看,這是壹個有大智慧的人。

壹個冷靜而明智的人在拯救毛澤東時,絕不是壹時的“頓悟”。可以說,張四哥是壹個真正活靈活現的人。在那個烽火年代,有多少人明明身懷絕技,卻逃避了歷史賦予他們的責任,渾渾噩噩地度過壹生。而像張四哥這樣的普通人,遠沒有什麽了不起的技能,活得開心就好!活得明白!在這壹點上,他值得毛澤東惦記他20多年的恩情。

這壹期是毛澤東書信集的第9期。我希望大家能通過梳理他給張四哥回的這封信,對這份友誼有更深的了解。信中的每壹個字都詮釋了他們的情和義。謹以此文紀念毛主席和張友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