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見於甲骨文。它在甲骨文中的原意是指奴隸社會中用來處決人和肢解動物的武器。後來,它從最初的意思衍生為“舉著大鈸大喊示威”。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我”字的本義被後來更好的武器所消除,所以“我”字被廣泛用作第壹人稱代詞,因此《說文解字》被解釋為“賜己以稱己”,沿用至今,其讀音保持不變。
“我”和“我”都是第壹人稱代詞,但它們在古代的用法不同。“我”是主語和定語,不是賓語;“我”作主語、定語和賓語。《莊子·萬物論》:“我今日迷失了自我。”其中“我”是主語,“我”是賓語。普通話只用“我”,不用“我”。
詞源進化
甲骨文中的“我”字就像壹把有柄有鉤的古代兵器——壹把嘴上有壹排尖牙的大斧。這是奴隸社會用來處決人和肢解動物的武器,它被稱為wǒ。在古代,有人也把這種鋸斧稱為“銩”。在周初的青銅器銘文中,仍然保留了這種長柄鋸斧的形象,但斧柄下有壹個足鉤,鋸齒減少到只有三個齒。
在周代晚期的銘文中,“我”字的構形開始發生變化:斧柄的頂鉤變成了叉,斧柄的腳鉤變成了斧中間的斜鉤,並且只剩下兩個鋼牙,斧柄向右彎曲。到了秦代發展為小篆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根本看不到鋸斧的原貌。在《小篆》的基礎上,這種象形文字發展成了韓立,由先秦文字的線描演變成了筆畫。點、橫、撇、按、挑、鉤等基本筆畫取代了圓和連續的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