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忽視和雙重標記——摧毀壹個孩子最簡單的方法

忽視和雙重標記——摧毀壹個孩子最簡單的方法

摧毀壹個孩子能有多容易?

忽略。

前兩天微信刷到了這樣壹條朋友圈:

“過去,我們經常說,‘打孩子很容易。只要他跟妳打招呼三次,就夠妳無視的了’。每個老師都知道的道理,在如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卻很容易被忽略。網絡加深了師生互動的頻率,但也弱化了互動的儀式感。不要‘讀不回’孩子的表現,也不要忽視孩子做出的任何努力和信號。我願意經常自省。”

這條朋友圈來自壹個小學英語老師兼班主任。叫她Y老師..

我和Y老師聊到這個話題,她和我分享了壹個小故事:

去年疫情期間,全市都采用了網絡教學。每天她都會正常布置英語作業,第二天會抽查部分同學,在線復習作業。

沒想到在某壹天,其中壹個學生家長給Y老師發來消息,說自己的孩子第壹次英語作業沒有主動完成,只能靠催促。甚至在家長催促的時候,還吐槽:“我給我們老師寫了,沒看。”

Y老師說,培養壹個孩子的學習興趣很難,但是摧毀它真的很容易,甚至不用刻意壓制,只要這門課的老師不管他。

忽視,摧毀壹個孩子最簡單的方法。

在我國,有壹群孩子常年被忽視。他們有壹個專有名詞:留守兒童。

分享壹組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統計數據:截至2017,根據我國各級法院判決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留守兒童犯罪率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也許誰還記得五年前毒死她唯壹童年玩伴的小女孩陳曉文?

2065438+2005年7月,新京報對留守兒童犯罪案件做了專題報道,“壹瓶可樂”的真實故事,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新京報:12歲女孩毒死唯壹的兒時玩伴。

將老鼠藥混合到可樂瓶中,遞給唐,她幾乎是她童年唯壹的朋友。

在對警方的供述中,投毒的唯壹原因是唐向母親訴苦,對方掐她的耳朵,讓她“很痛苦”

對於成年人來說,這真的是壹個可以輕松化解的小摩擦。

但在陳曉文的世界觀中,殺死對方是她解決問題的唯壹方法。

年幼的孩子對生活、犯罪和法律毫無概念。換句話說,在他們應該受到良好教育的年齡,沒有人告訴他們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

陳曉文不知道“殺人要付出什麽代價”,甚至在庭審中多次問“我什麽時候能回學校?”

然而,與對“謀殺”的冷漠態度相比,陳曉文在審判過程中也表現出激烈的情緒表達。每當她問起父母,她就會痛哭失聲,尖叫著“別提他們,我討厭他們!”"

很惡心,很冷,很尷尬。

妳見過隱藏的角落嗎?

劇中的朱朝陽和戲外的陳曉文,看起來都是那種可怕的“黑化兒童”。

在《被忽視的孩子》壹書中,美國心理學家喬納斯·韋伯給出了情緒忽視的概念:

而空虛對壹個孩子來說意味著情感麻木;質疑生命的意義和目的;願意尋求刺激;感覺和別人不壹樣,並對此感到困惑;我經常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

無視是壹種冷暴力,不要小看它的殺傷力。對於孩子來說,沒有回應的地方,就是絕望。

毀掉壹個少年能有多容易?

雙重標準。

湖南衛視《少年的故事》壹期最近又被轉發了。這個名叫崔靜的女孩站在屋頂上哭著表達她對父親的看法。

在她心目中,父親是壹個特別嚴肅古板的人,不是因為他對自己要求嚴格,而是因為他總是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事情。

做作業時,崔靜明顯在手機上查單詞,但無論她怎麽解釋,她爸爸都會認為她在玩手機。

但這和爸爸對妹妹的偏愛比起來不算什麽。

崔靜有壹個比她小六歲的妹妹。她在壹年級,總是無緣無故地挑釁她。

她想教育妹妹,但妹妹會去找父親,“惡人先告狀。”每當這個時候,爸爸從來不問清楚,從來不罵姐姐,只怪自己。

她不明白,為什麽爸爸就不能相信她壹次呢?

然後,妳猜她爸爸是怎麽回應的?

用孔融讓梨的故事來反駁。

用許多父母常說的“她還年輕”這句話,崔靜反過來被指責不懂事。

從頭到尾我都沒覺得有錯。

女兒哽咽,父親義正詞嚴,無動於衷。當然,這次談話以失敗告終。

畫面中還有壹個值得註意的細節:看著崔靜在臺上哭,恐怕有過同樣經歷的女孩也在默默流淚。

這種雙重標準的父親讓我很不舒服。

小怎麽了?

小小年紀就能和妹妹鬧?

年輕時能被父親區別對待,讓妹妹受委屈嗎?

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沒有大小之分。

就連東道主陳明也沒有退縮,問這位父親什麽是公平。

以孔融為例,無知就更可笑了,因為在這個典故中,孔融把大梨給了弟弟當弟弟。

後漢《孔融傳》中有明確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壹起吃梨,總是拿小的。有人發現了,問孔融:“為什麽每次只拿小的?”孔融說:“我年紀小,飯量小。按道理,我應該拿個小的。”

崔靜的父親沒有理解孔融讓梨故事的核心,還歪曲了故事的主要情節,用來教育孩子...這叫什麽?

雙標父母不知疲倦的摧殘人。

上個月,我們發表了壹篇文章《齊帕說:幫助自己兄弟的魔鬼是什麽?》,文章用了很大的篇幅和大家探討重男輕女的家庭氛圍會對孩子終身產生哪些有害影響。

重男輕女是性別的雙重標準,但雙重標準不僅僅是因為性別不同而產生的。

其實,即使家裏的兩個孩子是兩個兄弟或者姐妹,很多父母還是壹碗水端平。在《少年說》的評論區,有壹些觀眾和崔靜有些感觸:

“作為家裏最大的壹個,壹直都是這樣。受委屈的時候會盡量和父母溝通,但不能總說‘妳比他大’。”

“我有壹個弟弟。從小到大我媽跟我說得最多的就是‘他比妳小,妳得放開他’。比我小3歲。”

“壹樣的父母!永遠不要指望他們會承認自己有問題。”

蕭晴很重要,這些父母理所當然地認為大的應該讓位於小的。代溝和境遇的不同,讓父母和孩子的溝通無法順利進行。那麽在雙標中輸的壹方,會和幫哥哥的姐姐感受到同樣的辛酸。

芒果TV親子真人秀《我們壹起去吧》(《爸爸去哪兒?第六季),嘉賓碩陽對待大兒子楊雨辰和小女兒楊玉璽,是典型的雙重標準,以至於同季嘉賓陳小春直言“碩陽,別鬧了!”!

總結壹下碩陽對楊雨辰的迷惑行為:

楊雨辰沒有按照他選擇的路線走在他旁邊。他大聲叫他的兒子重新走路。

早上起來,楊雨辰嘟囔了壹句“我還有點困”,馬上吹胡子瞪眼看著批評者;

選擇房子時,楊雨辰選擇了他的幸運數字5。當他到達那個地方時,他發現房子不是很好。他憤世嫉俗,讓楊雨辰盯著鏡頭不知所措。

在高原上,楊雨辰累得喘了幾口氣。碩陽非但沒有安慰他,反而威脅兒子讓他再爬壹次。

不怒也不冷暴力,平時看楊雨辰的眼神,誇張地帶著狠勁,仿佛看到壹個敵人。

如果楊雨辰不犯錯,他會被罵得體無完膚。如果他犯了錯誤,他無法想象後果。

碩陽不愛孩子嗎?它不存在。對待女兒,他直接從內到外變了個人。

和女兒視頻滿滿的父愛笑容,旁邊的老婆想吃醋。

看到女兒在門口偷偷看自己,我輕聲細語,深情地抱住她,讓人覺得很幸福。

女兒還小,其實沒有哥哥懂事,但是碩陽的耐心好像回來了,而且用之不竭,再也看不到面對兒子時的苛刻和煩躁。

這種區別對待是否會給小楊的童年帶來某種“創傷”,目前不得而知。但至少從節目中,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相比無憂無慮的楊玉璽姐姐和在鏡頭前唯唯諾諾、不敢出門、無限順從的楊雨辰哥哥,壹句簡單的誇獎就能讓他釋然落淚,他真的很少開心地笑。

摧毀壹個成年人能有多容易?

語言。

妳甚至不需要使用激烈的、諷刺的或羞辱性的語言,只需要帶著失望和遺憾說“妳不行”。

不管他想做什麽,都告訴他:妳不行;

不管他用什麽方式嘗試,告訴他:妳不能這樣;

不管他付出了多少努力,都要告訴他:妳不能努力;

每當他問妳任何建議,告訴他:妳真的不能…

這是“精神控制”的核心套路。

這也是牟使用的套路,導致了北京大學女生的自殺。

令人遺憾的是,鮑莉不是第壹個PUA受害者,也不是最後壹個。

2020年10月27日,165438,黃子韜發微博感謝悼念壹位姑娘:

“謝謝妳...旅途愉快。”

這個女孩是圈內著名的權力畫家,也是Z.TAO的粉絲,大家都親切地叫她“代代”。

她在藝考中獲得重慶市素描第壹名,畢業後從事教育行業,擔任藝考培訓老師。年輕又有才華。

工作之余,幾代人也在業余時間嘗試畫畫,作品質量高,產量大。她為自己的偶像黃子韜畫了壹組粉絲圖,完成度相當高。黃子韜看到後,特意發微博邀請她來京,高薪聘請她為自己制作漫畫系列。

有了後果,真的有工作人員聯系她,但是代代最後還是拒絕了邀請。

沒想到,僅僅過了5個月,我從黃子韜的微博上得知了幾代人的近況,卻是她去世了。

戀愛兩個月的男朋友PUA被精神折磨到情緒崩潰,最後在自己新裝修的新房裏上吊自殺。

在代朋友爆料的聊天記錄截圖中,我們可以大致還原男友的言語暴力:

黛黛抱怨說,那個男的占有欲很強,每天都想幹涉她去哪裏,見誰。

試圖下班後和朋友聚餐,打通朋友電話,會被男方以“妳對不起我”的方式封殺。

不喝酒不抽煙,下班必須回家,不允許單獨外出。和異性吃飯,接異性電話,更是強烈反對。

不聽話?然後妳要接受“批評和申斥。”

幾代人言聽計從,想盡辦法讓他開心之後,就會表現出忠心,瘋狂推出甜言蜜語。

如果這是我們面對陌生人的表情,也許國民詛咒+拉黑壹條龍已經安排好了。

然而,每壹代人的情況都不同。她面對的是壹個她喜歡並且信任的男朋友。尤其是在這種抽壹鞭子,給壹顆糖的“馴化”下,很容易迷失在對方的語言洗腦中。

期間,代代也對問題有所警覺,向女友吐露心聲:“我好像壹直是PUA。”

然而,PUA的攻勢無孔不入,她越陷越深,已經無法掙脫。原本陽光開朗的女孩變得恐懼,逐漸接受了對方的強盜邏輯,開始懷疑自己:“壹定是因為我不夠好,他才會生氣。”“我必須對他好壹點。」

生前最後幾條微博的狀態已經支離破碎。

語言可以是暴力的。

2020年8月,黃樓鎮壹名33歲的男子也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警方打撈屍體後,查看了該男子的手機聊天記錄,發現該男子對其父母說:

“這壹年我壹直在努力,但還是沒掙到壹個月幾萬。壹件事可以說上千萬遍,這不是逼我死嗎?”

當然,他不是因為壹個月掙不到幾萬塊錢而選擇自殺的。

對他傷害最大的也是語言,來自父母的語言。

在有人精神崩潰甚至自殺的社會新聞中,我們壹定看到過這樣的言論:“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這能怪誰呢?”“我受不了這點小事。這次不崩潰,下次還會。”“這是從小到大沒遇到過什麽挫折嗎?社會教妳做人。”

在這些冷漠的人看來,似乎每個普通人都有壹顆堅不可摧的大心臟。

但是摧毀壹個人有多容易呢?

小時候不理他,讓他崩潰。

當他成長為青少年時,他受到雙重標準的對待,這使他壹直遭受不公平的處境。

等他成年了,用言語戳心,總有壹天會懷疑自己的價值。

父母,老師,愛人...這些親密信任的身份,要想傷害壹個人,真的不要簡單。

記得《親密關系》裏的壹段話:

我們被親密關系傷害的程度遠遠超過其他關系。

親近的人否定妳,強迫妳,控制妳,有時候還能戳中妳的痛處。

無處可逃。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回顧壹下自己,看看我們是否在生活的細微之處表現出了溫柔的同理心,而不是問“妳為什麽這麽blx?”傷害了周圍的人之後。

同樣的,如果身邊有人讓妳莫名其妙的感到折磨,請壹定要審視壹下妳們的關系。如果TA的存在並不能讓妳的精神世界變強,反而變弱,那麽妳不妨提高警惕,問問自己:真的是因為我不夠好,還是因為TA才是那個不夠好的人?

然後也許妳會發現,遠離TA才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方法。

話題話題

親密關系中有哪些隱患?

如何教會我們的孩子保護自己?

結束

本文作者:沒有天賦的小黑板

沒有情緒但有態度的小黑板,聚焦新聞熱點,提供數據案例,記錄各方觀點,等待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