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壹般只有壹個名字,但在古代,人不僅有名字,還有文字,甚至數字。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他的名字叫白居易,字樂天。他還有壹個香山古佛的名字。準確的說應該分為三種:名、字、號。名字是對自己的正式稱呼,壹個字是這個稱呼的延續,壹個標誌表明壹個人的誌向。
那麽古人為什麽要如此大費周章,不僅要出名,還要有個字呢?原來這壹切都是從壹本古書開始的。在封建時代,人們推崇儒家思想。有壹部儒家經典叫《禮記》,記載了先秦時期人們所遵循的禮制,對後世的禮制影響很大。為什麽我們現在稱自己為禮儀之邦?是因為人們壹直很重視禮儀。
《禮記》中有各種關於禮儀的記載,其中就有關於姓名和文字的禮儀記載。俗話說“男人二十克朗就能寫”“女人十五克朗就能寫”。在古代,當男孩和女孩成年時,他們的父母和長輩應該為他們舉行成年禮。成年禮舉行後,會給孩子們單詞。有了文字,就意味著孩子正式長大了。
古人壹般稱呼別人的時候,是不允許直呼其名的,壹般都是稱贊。年輕人沒話說,就會說:年輕,沒表。所以帶話的目的是讓別人尊重他,避免直呼其名。
其實更多的古代普通人連名字都沒有,尤其是古代的女孩子,這也是封建社會不平等的地方。古代普通人不給孩子起名字,是因為他們文化水平不高,也不認識什麽字。只是隨便起個名字,比如狗蛋,貓蛋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