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我雖然恨博仁,但無意殺他;但是因為我的怨恨,博仁被殺了,博仁的死間接和我有關。
典故內容:
晉朝有個大臣叫王導,是個名門望族,在當時地位不錯。特別是他還有壹個堂弟叫王敦,是個常年帶兵出國的將軍。他們的兩個朋友壹起掌權。但目前沒有叛亂。直到晉朝皇帝司馬睿大權在握,他總覺得他們的朋友權力太大,威脅到自己,就開始圖謀削弱他們的力量。沒多久,這兩個朋友就知道是怎麽回事了。王敦依靠自己的軍隊,受不了這種壓迫,立刻揭竿而起,攻城略地。
這個王敦壹氣之下打起仗來,卻苦於表弟王導還在城裏。我該怎麽辦?表哥謀反,他肯定要受牽連,他可能會被殺。思來想去,王導只想出壹個笨辦法。那就是帶領宮裏所有的人,老老少少,跪在宮門前,向晉元帝道歉,求饒,明確自己沒有參與叛亂。眼下朝中無人敢為王導說情,怕被打死。
這時,我們的英雄出現了,那就是周毅,字伯仁,出身官宦之家,祖父和父親都是晉朝的高官。周伯仁是金元帝身邊的紅人,官位很高,性格堅強不屈。好在周伯仁是王導的好朋友。這壹天,周伯仁被晉元帝召入宮中商議。周伯仁經過宮門時,只是不理王導,自己去了宮裏。而王導卻以為找到了救星,不停地說著“博仁,救救我”。看到博仁的表情,我徹底失望了。
本來這個博仁好像對王導不理不睬的,但是在金元皇帝面前,卻壹直為王導求情。他憑借自己的才華和金口玉言,終於讓金元帝同意不再追究王導的責任。伯仁回來,路過宮門,對王導說:“今年要把造反的人都殺了,貼上更大的金印。”。
說完就離開了,只讓身後的王導絕望了,就這樣從那以後,王導對博仁充滿了仇恨,友誼破裂了。周伯仁回到家後,擔心金元帝被奸臣中傷,改變主意,於是立即懇切地寫了壹封信,連夜寫了壹封信為王導辯護。
不久,這位王敦率領榮興入城,獲得成功。而且他自稱宰相,權力更大了。有壹次在朝議時,王敦打算重用重要官員周伯仁。在征求哥哥王導的意見時,王導自始至終保持沈默。王敦覺得既然周伯仁不能為他所用,就直接下令將周伯仁處死。對不起壹代忠臣,這樣死了不值得。
後來,王導在整理皇宮檔案時,發現了壹些周伯仁為自己求情的紀念材料。看完他們,他意識到自己誤會了博仁,當場就哭了,說了壹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雖然我沒有殺博仁,但博仁是被我害死的,在幽冥中,我失去了這個好朋友。”但是,很多人不理解這個博仁為什麽要這麽做。當時他只是直接解釋,不會要了他的命。
擴展數據
“博仁”簡介:
周易(yǐ)(269-322)字伯仁。汝南安城(今汝南縣)誕生。晉代名士大臣,周君之子,西晉大將軍安東。
周鄂少年時同名,勢弱時攻封武城侯。他是東海王司馬嶽的兒子司馬丕手下的長史,鎮軍將軍。郎通王司馬睿出城建商,征周鄂為軍獻酒。後歷任寧遠將軍、荊州刺史、南滿校尉,官至尚書。周鶚以相貌儒雅著稱,但經常醉酒失態,對尋常事務不理不睬,故有“三日仆射”之稱。
王敦之亂時,周鄂被王敦將軍殺死,時年54歲。後又追授左光祿博士、易通世、謚號“康”。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我沒殺博仁,博仁卻因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