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漢簡隸書詞典
1930年,在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居延地區,瑞典學者f .貝格曼作為西北科學考察組成員,調查挖掘了30多處漢代烽火臺遺址,出土了1萬多枚簡牘,後被稱為“居延漢簡”,被譽為20世紀中國檔案界的“四大發現”之壹。這些漢簡現藏於臺灣省“中央研究院”。其中大部分是漢代邊塞駐軍檔案,小部分是書籍、日歷和私人信件。此後,在這些年的考古發現中,陸續有漢簡出土。出土的漢簡彌足珍貴。例如,1981甘肅敦煌峰峰遺址出土的漢簡中有壹項特殊的法令——懸賞令,獎勵擊敗匈奴並投降的人。從側面解讀了漢軍兇猛的原因之壹是賞賜,但這些漢簡的位置也值得玩味。眾所周知,所謂烽火臺就是我們熟悉的烽火臺。它往往處於最前沿,壹般只有少數人,在軍隊中的地位相對較低或極其普通。更重要的是,這些應該都是“大老粗”的邊防軍人。那麽問題來了:邊塞為什麽會有漢簡?這些士兵能讀懂它們嗎?答案很清楚:通過考古發現可以證實,不可能閱讀100%,但確實有很多文人!事實上,別說漢朝的邊防士兵了。即使在明清時期,許多將軍都是大老粗和文盲,現代軍隊中也有許多文盲將軍。漢朝有壹支有文化的軍隊嗎?如果這個結論成立,顯然顛覆了我們的傳統印象,但它可以從另壹個冷門的角度解釋漢朝強大的原因。根據居延漢簡的內容可以看出,漢代邊兵的識字率真的不低。漢代邊境的壹個小烽火臺上有9個人,可能有2-3個人會讀書!第壹,居延竹簡中有關於守軍士兵日常工作的記錄,如《日常記錄本》、《武器裝備登記冊》、《糧食分配記錄》和《衣物存放記錄》。可以看出,在壹個小小的邊塞,至少有壹名士兵擔任文書職務。第二,在這些竹簡中,有小學書法書籍《倉頡》和《急章》。這些竹簡的存在表明邊塞士兵有學習的氛圍。種種跡象表明,漢朝敦促士兵主動讀書識字,從而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第三,在壹些竹簡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正在練習書法。學者們認為這些是學習簡牘和寫作實踐的遺跡。從出土的情況來看,有大量的書法簡牘,這表明鳳翔的士兵不僅學習,而且還想提高自己的書法。第四,在居延竹簡中,還發現了壹些個人債務記錄和私人信件。通過分析,學者們認為它來自普通士兵。顯然,識字的普通士兵不在少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考古學家在甘肅省玉門關市花海鄉的壹處烽火臺遺址(“花海烽火臺遺址”)中發現了91枚漢簡,內容證實了這壹判斷。木簡記載了詔令、書籍、甲子表、書信等。,尤其是小學人物書《倉頡篇》。奇怪的是為什麽漢軍的識字率這麽高。其實也很簡單。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以制度治國治軍,行軍打仗執勤的費用都要壹壹記錄。因此,如果壹個士兵想晉升,他必須識字,否則他不能處理軍事事務和閱讀許多規章制度,以及各種軍事信件。出土的裏耶秦簡等證實,秦朝時期有大量的小官文案工作。就上述烽火臺而言,秦漢時期(根據出土簡牘推斷)都要求記錄入庫多少糧食、每天使用多少糧食、設備情況和值班情況,因此烽火臺的軍官必須識字,盡管他們可能不必在此事上努力(或通過文件管理),否則他們根本無法管理烽火臺。管中窺豹,透過小小的烽煙,可以看出整個漢軍的識字率應該不低。不能說漢軍的素養壹定會比匈奴好,但壹支有文化的軍隊,無論是軍隊的組織還是學習和使用裝備的能力,往往都會比壹個不識字的士兵更強,尤其是在壹只好鬥的獅子(漢朝的皇帝更好戰)的領導下。因此,從識字率的冷門角度來看,漢軍能夠擊敗匈奴並非偶然,而是包含了必然因素。這就帶來了另壹個有趣的問題:漢朝的識字率有多高?歷史書上肯定沒有直接的答案,但留下了壹些線索。漢代四民月令中有“寒門子弟冬須讀書”的說法,農忙時幹農活,但冬天閑時讀書,也是“寒門子弟”。《史記》中記載了壹個故事,講述了漢文帝的妻子竇太後的傳奇故事。竇太後的弟弟名叫竇光國,字邵軍。“他四五歲的時候,家裏很窮,被別人稍微賣了壹點。他的家人不知道它在哪裏。”在他四五歲的時候,他被拐賣成為了奴隸。但是在他20歲的時候,他活了下來,跑到了長安城。當他聽說皇後是竇太後時,他覺得他是自己的妹妹,所以他寫信說他是竇太後的弟弟。而且據史料記載:“我去廣國時雖然年幼,但知道縣名和姓氏,我經常和姐姐壹起用桑樹作為象征。”壹個四五歲的窮人家“知道自己的縣名和姓氏”,當了10多年的奴隸後,他可以“給自己寫壹封信”。事實上,通過《史記》、《漢書》等。,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小人物寫信的記錄。雖然他們中的壹些人可能會找人為他們寫作,但他們也可能直接自己寫作。由此可見,雖然無法準確統計漢朝的識字率,但通過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看到漢人的識字率可能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因此,漢朝強大的漢軍之所以鋒芒畢露,並不單純是因為武器裝備先進、戰鬥意誌堅定、戰術策略得當等原因,更是漢帝國人民與生俱來的素質使然。令人遺憾的是,在宋朝文武官員對抗之後,武將不識字似乎突然成了壹種時尚。如果武將懂壹點文字,他們就會“文武雙全”。事實上,在秦漢時期,這只是壹件普通的事情。文人上馬能打仗,武將寫千字文。民事和軍事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