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的”字釋義

“的”字釋義

發音:dé

五筆:TFL

①品行端正:~才兼備。

(2)道德:人們生活和行為的規範和準則。

3信念:團結壹心~

“美德”是壹個認識的詞。甲骨文的“V”符號表示道路,“V”表示用眼睛直視前方。了解對方意味著睜大眼睛,腳踏實地,到達目標。在西周銘文中,““字直接加了壹個心的象形,強調我們不僅要遵循直視眼睛和采取道路的原則,而且要這樣思考。這是周人對“德”的發展,使“德”的字面意義包含四個含義:正直、開放、做事和思考。《幹壹卦》說:“君子赴德求學。”唐·孔英達註:“德就是美德;業,謂之功。”可見,“德”的本意是遵守道德規範的人的“誠信”和“品行”。比如“功績、道德、德才兼備、德行”等等。從“得”字的構形分析,這裏有禁忌:要遵循壹定的思想行為規範。

“德”作動詞時,指的是善良,如《左傳》。入行三年”:“但我呢?“在現代漢語中,有“感恩和美德”和“美德是普遍的”。““美德”也是壹個人或社會良好的內在品質和價值觀。老子說:“聖人常無心,而以民之心為心。“我善於善,我善於惡,我善於善。我相信相信的人,我也相信不相信的人,德信。”

“美德”是指內心的感受或信念。用於人際關系時,指人性和道德品質。儒家認為“德”包括忠、孝、仁、義、柔、敬、謙。

可見,“道德”是“禮樂文明”的核心,是西周文化的重要內涵。美德可以概括為“勤奮、樸實、勇敢、居安思危、善始善終。”是對美德的最好概括。孔子當年之所以執著於“克己復禮”,是因為以道德為核心的西周之禮是儒家最推崇的道德標準,“崇德載物”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精神遺產。這是我們建設和平和諧文化的標準。

周人禮樂,確立了以“德”為先的價值原則。敬天、保民、敬德、慎刑是周人的基本精神信仰。周人認為“神無親屬,德為輔”。“德”與“天”相連。有德的個人、家庭和國家,可以被上天看不起,成為“受命之人”、“受命之家”和“受命之國”。周人認為殷亡於無德,命運轉移到有德的周人身上。《易經》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德”是壹個道德範疇,涵蓋了誠實、仁、義等壹切良好行為。“德”的價值原則被孔子發展為“道之德、氣之禮、恥之貴”的王道原則;它被孟子發展為“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的民本原則;它被《禮記·大學》發展為“大學之道,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道德綱領。“德”已成為中國倫理道德和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德”的外化是禮,心是“德”,發自內心的行為是“禮”。《尚書傳》:“周公為攝政王;壹年救亂,二年助殷,三年練選,四年建,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成王。”周朝的禮樂制度系統地審查和批準了社會禮儀規範,嚴格規定了人類的秩序和行為準則,並將整個社會成員納入到自上而下統壹的社會關系中,尊重等級,等級和等級,資歷和秩序,以及不同程度的嚴厲程度。《周禮》的誕生為中國成功構建文明社會奠定了基石,為文明社會的道德政治秩序和倫理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石。

在後世,這些基本價值觀得到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形成了中國深厚而系統的傳統文化,這種文化是由儒家、道家和法律等各種道德理論流派融合而成的。仁與孝、忠與愛國、勤與誠、自知、謙與禮等。,已經成為中國民族性格的壹部分,代代相傳,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