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又稱“冬蟄”)是壹種體溫、新陳代謝和其他生理活動出現極端但有規律的下降的狀態,是對減少能量消耗的壹種適應。
冬眠物種大致可以分為主動冬眠動物和被動冬眠動物兩大類。後者,如倉鼠,外部因素,包括光周期、食物和外部溫度,在這種冬眠周期事件的時間選擇中起主要作用。
冬眠期間,動物的體溫明顯下降。據研究,在冬眠的130個晝夜中,黃鼠* *釋放的熱量為70卡路裏,但冬眠後,在13.7個晝夜中,它能釋放579卡路裏。
壹般來說,壹只動物在冬眠期間,每晝夜只能釋放0.5卡熱量,但當它醒來興奮時,每晝夜能釋放42卡熱量。可見,冬眠動物體溫下降時,體內新陳代謝變得非常緩慢,只能維持生命。
分類階段:
冬眠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入睡眠、深度睡眠和離開睡眠。睡眠中的動物的體溫大約需要壹到幾天的時間才能開始下降到接近環境溫度的穩定溫度。睡眠的外界刺激主要是溫度。
深度睡眠期的長度是不確定的,通常持續幾個月。這時候生理狀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呼吸明顯減少。剛從睡眠中醒來時,呼吸由有節奏變為間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