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註對這四個字的解釋分歧較多,《夏紫傳》中的“四德”較為常見:“元,始也;恒,通也;李和也;甄,鄭也。”宋《程氏家傳》卷壹:“元亨利貞節,謂之四德。元,萬物之始;恒,萬物之長;受益者,事事成功;貞操是萬物的成就。”我這裏說的是自然創造的全過程。同時這個過程也是壹個反復的運動,所以可以解釋為春夏秋冬。元相當於春天萬物的發生,恒相當於夏天萬物的長期培育,李相當於秋天萬物的成熟,真相當於冬天萬物的匯集。控制這壹運動過程的機制是陰陽的和諧統壹。
《論凝聚力》說:“從頭學起,就能有所成。”所謂“元亨利真”,無非是對幹、坤在創造萬物中的作用的壹種恭維。幹坤結合,天地交通,這就是元亨;陰陽對應,協調配合,和諧相處,這就是利益。利益是元亨的基本出發點,其尺度是人的需要。天地生物利人,即乾坤兩卦之“利”所在。貞潔意味著事物獲得了正定。
《易傳文言》雲:“袁哲,善之長也;衡者,家之將也;利者,義之和;貞潔,事已至此。君子之仁足以長人,良社足以禮,好事足以和而義,實幹足以事。”西方人說周易是代數。“元亨利真”可以看作是壹個公式,可以用春夏秋冬來代替,也可以用仁、禮、義來代替。文言文的解釋是把道德附加在人倫上,與本義相比有些走樣,但卻開了漢代以後以儒釋易的先河,袁恒貞被賦予了道德規範的含義。今天我們可以說,“四德”理論雖然不是《易經》的基本原理,但多年來已經深入人心,有力地推動了《易經》義的弘揚。
文言文是對乾坤兩卦的解讀,貫穿著以德解卦的思想。《荀》曰:“成大事者,萬物始,是統天也。”可見,“元”是萬物之始,構成了“雲雨”的仁義;仁是人類各種美德的核心,也是支配人類各種美德的總原則,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說法:“元者,善也長。”“恒”,通也;“家”的意思是美麗。孔英達對“善之會也,善之會也”的解釋是:“謂天能使萬物通暢,使物美而麗,故雲與善之會也”世界上的壹切只有在同情的情況下才能繁榮。人與人之間只有溝通,才能達到美好的相遇,才能行動壹致。“利”,義之和是利。“義正宜”(中庸);“義也真”(《墨子·田夏之》);“義是為人的正道”(《孟子·離婁》)。所謂“義”,就是人的行為要符合仁的原則,符合禮儀的規定,符合今天所說的道德和法律的規定。換句話說,凡是符合仁義原則和禮儀規定的利益,都是真正的“利益”。可見,當初儒家在談義利問題時,“義”字本身就包含了正當的、適當的利益因素,合理的利益就是正義,而公共利益、公益更為重要。“真”也是如此。“幹”,樹的身體,樹幹。純粹和執著是做事的主心骨。“貞操”是壹種美德,只有“貞操”才能樹立威信,贏得人民的擁護和支持,立於不敗之地。
“君子之體仁足以長人,善之社會足以禮,善之事足以和而義,賢之人足以行”,描述了君子的四大特質,可以用來要求當今的領導者。“仁”就是實踐和履行善良的美德。“長”,意思是領導、管理、指揮、統治,也可以理解為讓別人成長。換句話說,只要壹個企業家或管理者踐行了善良的美德,他就有足夠的條件去領導或管理。
“家惠足以迎禮”,只有把好的因素結合起來,才能符合禮儀,形成好的秩序。這就需要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內到外的溝通,協調不同的意見,不同的信息,找出它們之間的中介點,獲得* * *知識,達成行動。荀子說:“和為壹,壹者更強,多者更強”(荀子知望)。對於領導者來說,《周易》所強調的“交感繁華”的價值和意義,怎麽說都不為過。
“好的東西足夠有意義。”朱的《周易本義》說:“利者,生物之成也。萬物皆宜,互不幹擾,故時為秋,義在人,其分之和也。”換句話說,長期的現實利益來源於人們對適當性的考慮。
“我很踏實,可以做事。”朱的《周易本義》說:“踏踏實實的人,知道正確在哪裏,並堅持下去。”君子之德,堅持正道,足以把事情做好。易經對“貞節”看得很重:“誰知進退而不失其節,他只是聖人嗎?”知道什麽是對的,並保持正確,這幾乎和聖人壹樣高尚。
上面所說的仁、禮、義,稱為“四德”。君子踐行這四德,就能做大事,成大事。後來儒家進壹步發展,化義為智,與壹個字母壹起,成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五德”——仁、義、禮、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