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農村社會工作

農村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壹種保護性社會制度安排,是其社會安全閥系統的組成部分。中國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也需要引入這種安全閥機制。但是,在引入其理論和方法的同時,必須註意中西社會的差異,積極探索中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之路。社會工作者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是基於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將來自國外的社會工作者的理論和方法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能夠有效地服務於中國社會。農村社會工作是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也是中國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的主要路徑依賴。

[關鍵詞]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農民協會合作社

首先,中國的社會工作需要本土化的社會工作理論。

從本質上講,社會工作是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應對其社會轉型初期出現的壹系列新的社會問題而構建的壹種保護性制度安排,是社會“安全閥”機制的組成部分。基督教社會的慈善歷史悠久,社會工作源於社會慈善工作。社會工作作為壹種正式的社會制度安排,萌芽於18世紀後期,發展於19世紀,成熟於20世紀初。這壹時期是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從農村社會轉向城市社會、從傳統社會轉向現代社會的時期。在這壹個世紀左右的時間裏,社會工作適應了社會變革的需要,工作內容從早期的救助轉變為以救濟、幫助、發展為工作內容的龐大體系,並逐步完成了制度化、組織化。

與歐美國家不同,中國是現代化的後來者。對中國來說,“現代化”不是壹個“自然的歷史過程”,而是壹個由政府主導的人為的社會變遷過程。現代化的先行者在相對較長的時期內完成了社會變革,後來者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短時間內劇烈的社會變革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為了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社會工作的概念、教學和研究,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中國開始嘗試建構自己的社會工作體系。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是,也不可能是照搬發達國家現代化進程的進程,而是壹個既有現代化的普遍性,又有自身特殊性的進程。在尊重現代化普遍性的同時,必須將這些原則與中國本土資源有機結合,使中國的現代化成為可能,對於社會工作也是如此。西方社會工作發展於社會轉型時期,成熟於社會轉型完成時期,其社會中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農村社區,其社會工作主要服務於城市中的弱勢群體。較早引入西方社會工作的中國港和臺灣,由於社會形態也是以城市為主導,解決了東西方社會差異帶來的本土化問題。對中國大陸來說,問題要復雜得多。中國大陸有高度現代化的地區。在這些地區,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壹些“後現代”現象,壹些初步實現現代化的地區,以及壹些幾乎完全被排除在現代化進程之外的地區。在這個遠離工業化、城市化的多元社會,我們的社會工作必然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在理論、方法、技術、組織等方面都應該有自己不同於西方國家的特點。也就是說,在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過程中,首要的問題是如何實現社會工作在中國的本土化。

所謂本土化,就是立足於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將國外的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有機結合,使結合後的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能夠有效服務於中國社會。我國的港臺地區由於開展社會工作教育較早,基本完成了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的本土化進程。毫無疑問,中國大陸需要壹段很長的時間來發展專業服務,使社會工作者專業化,並在當地教育和培訓社會工作者。

社會工作在中國的本土化首先體現在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本土化——其服務對象應該是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村人口,這是由社會工作為社會弱勢群體服務的性質決定的。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第二個方面是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的本土化,與第壹個方面密切相關。隨著工作對象的本土化,我們應該借鑒西方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發展符合中國社會需要的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第三個方面是社會工作機構的本土化。在西方國家社會工作的發展中,由於社會自身發展的空間和強大的物質支持,出現了壹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第三部門”,它是社會工作的主要載體。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在政治設置和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異,中國的社會工作組織也應該有自己不同於西方的特點。

第二,中國農村發展需要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工作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選擇了“壹國兩制、城鄉分治”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使中國社會成為典型的二元社會。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迅速。q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壹些地區的農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改革並沒有涉及農業集體化時期設置的制度障礙——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沒有自己的組織。經濟上沒有市場中介組織合作社,分散的小農戶既無法抵抗市場上其他有組織的社會力量,也無法在政治上充分實現農民自治或成立農民自己的利益集團,更無法抵抗政治權威的超經濟剝奪。市場化改革增加了農業技術要素的供給,但同時削弱了社會要素的供給。改造傳統農業人人能享受的普及小學教育和基本醫療,比改革前有所下降。同時,政府未能提供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黃宗智所說的過度密集現象在廣大中西部地區依然存在。近年來,雖然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但統計數據顯示,農民收入的增長主要來自於勞動收入的增長,農業收入占農民收入的比重在逐漸降低。由於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產業結構的升級,城市失業和下崗人員大量增加,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更加困難。很多城市出臺了各種歧視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的規定。進城的農民由於體制原因無法成為市民,婦女、老人、孩子不得不留在農村,使得農村出現“空殼”趨勢。此外,農村幹群矛盾激化,治安惡化,土地拋荒嚴重,水土流失,生態惡化,基層政府負債過多等。,壹定程度上存在於全國各地。正是面對這種情況,產生了“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呼聲。

改革開放後,農業作為弱質產業,不僅要承擔自然風險,還要承擔市場風險,因為與市場上那些有組織的力量相比,農民是分散的,大部分市場風險會轉嫁給分散的農民。即使在最近壹輪糧價上漲中,農民受益也是有限的。到2001,我國農村總人口99380萬人,農村勞動力4823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75.0%。毋庸置疑,無論是從自身專業發展的要求,還是從推進農村現代化的角度,中國社會工作都應該關註農民這壹弱勢群體。但實際情況是,在我國的社會工作教育中,農村社會工作的研究和實際參與幾乎是空白。2003年2月在天津召開的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第四屆年會上,提交的100多篇論文中,只有4篇與農村社會工作有關。

中國農村作為壹個龐大的社會存在,應該是社會工作的主要領域。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首選是將社會工作的理論研究、方法創新和組織形式創新面向中國廣大農村。那麽,中國的社會工作應該如何介入農村、農業、服務農民?為了探討這壹問題,筆者於2000年7月和8月對返鄉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進行了壹次簡單的農村調查。本次調查旨在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合作社或農民協會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探索社會工作者介入農業合作社或農民協會發展壯大的途徑。問卷涉及兩個主要問題,即“農民如何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和“農民如何銷售自己的農產品”。在購買農資和銷售農產品的方式上,設計了“個人”和“集體”兩個指標。“集體”是指農業合作社、各種專業協會或村委會。對三個省9個縣19個村的34位農民進行了調查。樣本由當地社工專業學生隨機抽取,要求每個學生調查三五戶。大部分學生來自江蘇省,所以大部分被調查的農民都在江蘇。樣本農戶來自江蘇邳州、贛榆、通州、邗江、啟東、太倉、淮安等7個縣市,山東沂南縣和湖南洞口2個農戶。34個樣本農戶133人,耕地100.4畝,戶均3.9人,戶均土地3.24畝,人均耕地0.83畝。34個樣本戶中,* * *有47人兼職或外出打工,平均1.5人,其中7戶無兼職或兼職。這7個農戶分別是邳州壹個,淮安兩個,湖南洞口縣兩個,山東沂南縣兩個。如果排除這7戶,其余樣本農戶有1.95人兼職或外出。由於大部分樣本農戶來自江蘇這個人多地少、耕地嚴重不足的省份,樣本農戶的戶均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均小於全國平均水平。問卷的第壹個調查項目是“農民如何購買農業生產資料”。農業生產資料包括種子、化肥、農藥、塑料薄膜、大型農具、小型農具、技術服務和其他農資等八項指標。購買方式分為“個人”和“集體”,購買市場分為“自制(無需購買)、村、鎮、縣、市。問卷的第二個調查項目是“農民如何銷售自己的農產品?“農產品包括糧食(主要是三種)、畜禽產品(主要是三種)、水果、蔬菜、手工藝品或手工藝品,以及其他農產品。銷售方式也分為“個體”和“集體”,銷售市場分為“自有家(上門收購)、村、鎮、縣。從調查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和銷售農產品主要在鄉鎮,分別占24.26%和23.53%,其次是縣市。兩個指標放在壹起統計是19.12%,不需要購買,但自己制作的農業生產資料占9.55%,主要是“種子”。農產品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