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當壹部分印人還沈浸在文彭和何震的遺風、“浙江林禾田壹派久興”(王《續印家傳》)、東南印壇爭奇鬥艷之時,以丁靜為首的浙派印風異軍突起,給清中葉的篆刻帶來了壹股清新的氣息。
清代黃易平陽篆刻
丁靜(1695-1765),浙江杭州人,又名林炎、丁居石、龍泓山。童眼金石書畫,擅長詩詞歌賦。甘龍的《杭官誌》說:“所有的奴隸都進入了古代,但他們擅長篆刻和臨摹,但他們不能得到壹個字,除非他們是生活的事跡”。袁枚的詩稱其為“隱世君子,人間大布”(《小倉方善詩集》)。丁敬在篆刻上有很強的獨立意識,曾賦詩壹首以表心意:“古人思篆刻,松如嶺上雲。當他們看到六朝唐宋的奇觀時,他們為什麽壹直堅持漢家的寫作”(論印刷的獨特句子)。
丁靜的雕版印刷於秦漢宋元時期,但他對此印象不深。他吸收了朱堅和魏徵創造的刀法,進壹步強化了其特點,形成了個性化和成熟的刀法。他雕刻的線條在古拙無處不在。作品篆刻技法刪繁就簡,用官意,器身古樸。在構圖方面,它提倡公平和自然,表現出精神的表現,從而體現刀切,篆刻和構圖的和諧統壹,並具有超越世俗的山的氣氛。
當時,王評論說他“拉下風來,印刷燈和延續火焰做出了巨大貢獻”(《續印者傳》)。丁靜的印刷方法煥然壹新,以杭州為中心的浙江印人紛紛效仿,其分支近兩百年來沒有衰落,因此被稱為“浙派”或“西泠印派”。
清代丁經中的丁經篆刻
“尊體”六面印是他的代表作之壹。石章被大火燒毀,損毀嚴重,被搶後是珍寶。據魏希增《蜀來古堂殘譜後》記載,丁敬是在獲得已失傳子印的明代梁覺所制套印本後制作此六面印的。嘉慶、道光年間喜愛丁靜篆刻的何元熙,多方收集丁靜、蔣仁、黃易、席剛的印象,並結集成譜,其中印得較好的面龐得以保存。這種印刷形式囊括了宋元時期中國印刷術和朱文印刷術的多種類型:冷靜渾厚如“丁靜之印”,以清爽的單刀表現出“尊體之印”的精氣神和氣節,朱文“尊體”以短小精悍融合圓潤和簡潔,可謂步調變化,氣韻生動,顯示了丁靜的深厚功力。
江人、黃易、席剛、董洵、張彥昌是浙派早期的代表作家。前三人與丁敬同為錢塘人,合稱“西陵四大家族”。董和張不是同壹國籍,曾被列在西泠印派之外。這是歷史上地籍學校形成的現象。
姜仁(1743-1795)原名泰,字序平。因為在揚州平山堂得到了壹枚“姜仁之印”的古銅印,所以改名換姓,改了“山塘”二字。不要理會二郎居士,女人睡覺的山民等。他以書籍、繪畫和詩歌聞名,才華橫溢。蔣仁家貧窮孤獨,留下的作品很少。篆刻以壹種簡單而精致的風格出現,其特點是其簡單,優雅,起伏的邊緣切割方法和清晰的筆法。趙的《揚州、三書》評論說它是“九拙壹巧孕”,這是壹個非常深刻的評論。
黃易(1744-1802),字大壹,號小松、秋庵。曾觀知道山東的濟寧運河。專攻書畫的他,壹生致力於金石碑刻的尋找和考證,著有《小蓬萊閣金石記》。黃易的作品,早年用刀起伏很大,深入石頭,所以表現得相當鮮明,後來它們變成了捷徑,簡潔而泥濘,意義深遠。其朱風格自然天成,在浙派中獨樹壹幟。
清代黃易篆刻詩:窗外竹茶煮石根泉。
席剛(1746-1803),原名鋼,別號鐵生、羅坎、蒙泉外史。他的繪畫和梁的書法都受到當代人的重視。席剛性格豪邁,是出了名的酒鬼。他“妙趣橫生,酒從袖中出”(江的《莫林的故事》)。他的版畫風格以古拙的隱居為特色,印刷風格是克制的,方圓也看到了白話文,因此他的力量是含蓄的。
清代西崗篆刻大師羅安
張彥昌(1738-1814)出生於浙江海鹽。我是丁靜的弟子。著有《進士契》、《石鼓文考據》和《居堂印》。作品簡單真實,有趣。
董洵(1740-1812年後)出生於浙江紹興,他能夠通過雕刻獲得丁靜的魅力,他寫了《多野齋吟論》。
清代張彥昌篆刻
蔣仁、黃易、席剛等人從不同方面發展了丁靜的版畫技法,豐富了這壹流派的風格和形象。清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時期,浙派呈現出追隨者眾多的盛況。錢塘刊刻的陳玉忠、陳洪綬、趙陳至、宋倩被稱為“西泠後四家”,是浙派後期的代表人物。
唐球人陳玉忠(1763-1806),本名俊壹。印章風格工整、含蓄、嚴謹,刀法是浙派諸子中最克制的。“中印”為作者自創印章,四面鐫刻陳的姓名、性格和齋號,風格沈穩嚴謹。
陳玉忠的篆刻是繁榮的象征。
陳洪綬(1768-1822),字子貢,字曼生。他曾經進入阮元幕府,後來擔任江蘇省溧陽縣知府,並被提拔為河務員。陳洪綬擅長書畫,能作詩,曾與溧陽著名陶藝家楊彭年合作制作紫砂壺。他是個多才多藝的人物。刀法篆刻奔放爽口,節奏明快,具有剛健冷峻的特點。
清代陳洪綬篆刻求梅消息。
陳的兩種印刷風格都是精致典雅的,陳玉忠端莊內斂,清秀樸實,陳洪綬靈動,簡潔而古老,贏得了人們的贊譽。
趙(1781-1852),字閑暇,壹字獻給父親。趙以其淩厲的刀法將浙派的特點發揮到了極致。趙壹生創作豐富,其印刷風格多變,妙趣橫生,弘揚了鼎經傳統。在他後期的作品中,刀法和構圖的技巧趨於程式化。
清代趙陳至林少木篆刻(為林則徐)
宋倩(1818-1860),本名蓋叔、乃卿,號鐵爐、西郭外史。他是浙派後期獨樹壹幟的人物。錢的刀法和篆刻方法與眾不同。雕版用切割的方式推切,線條很澀。他曾在《周莉借勢》的印邊上提出“但用筆做事”的刀法主張。宋倩的篆刻方法笨拙,方圓善於在相互參與中獲得動力,這是空洞而冷漠的
清代宋倩篆刻與趙廣印章
浙派篆刻最早為世人所知,清嘉慶年間何元熙、何柱父子和光緒年間傅勇、丁丙等人編撰,受到好評,影響效益。晚清以後,浙派傳人陸續遷入周邊城市,成為壹支與明末徽州印第安人頗為相似的藝人隊伍。
在這壹陣營中,鐘義經、吳音、葉明、高士賢、丁仁、高士福是典型代表,而翟汪、唐元燁、韓登安、烏普則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承襲浙派篆書風格的著名藝術家。
鐘怡靜(1867-1917)對趙陳至的方法印象深刻,他的整理和繪制既是體力也是腦力。雕刻也精致優雅,是這壹時期浙江篆刻的典範。
鐘義經封福祿。
吳寅、葉明、丁仁和王翹是西泠印社的創始人。
吳茵(1867-1922),本名石倩,本名錢泉,被另壹個部門送到尼姑庵。浙江紹興人。我年輕時學過刻石碑,從技術到道術。我身體虛弱後,向上海學習,致力於石刻資料的傳播。吳寅、他的繼妻孫進(智雲)、他的兒子吳雄和吳振平都是印刷社的成員。
(1867-1948),又名明,號葉舟。我來自歙縣,住在杭州。葉多年搜集史料,著有《廣印人傳》十六卷及《補遺》壹部,記載歷代印人1886人,是篆刻史上最完整的印人名錄。
葉明篆刻公戶
丁仁(1879-1949),字為輔。浙江杭州。他是杭州石鼎“八千卷樓”的傳人。丁仁成繼承了家族收藏的八部浙派作品,先後於1904、1907兩次編拓《西陵八派版畫選》。出版有《蔔商文集村》等。
丁仁篆刻
吳印的篆刻有古老的線條,布局以古代印章和中國印章為基礎。學鄧篆刻,刀法和諧。丁仁還擅長繪畫,其書法以甲骨文風格見長。他使用壹把強有力的刀來管理印刷,他的布局舒適而優雅。
五印篆刻
以王幹為代表的印派,在繼承浙派刀法、篆法古樸的基礎上,吸收了鄧派的圓活之勢和宋元朱文的古篆形式,提升了其典雅性,拓寬了其創作手法。靈活的刀法形成了與古拙年輕活力和優雅風格相適應的翅膀,推陳出新,為新時代浙派印度風格的傳承註入了活力。
貓王(1880-1960)本名吉煒,福安人。我年輕時以書法和篆刻聞名。印章和隸書端莊文靜,技藝高超。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鑒定委員,中國金石篆刻研究會籌備委員會主任。
王戈篆刻
湯元燁(1886-1969)和葛望是民國浙派的中堅力量。年輕時,唐隨祖父遊歷杭州,沈浸在浙中書風中,學習金石學和書法篆刻。後來,他與王幹和馮康厚壹起在國民政府鑄印局工作。
唐元燁的篆刻點綴了父親的珍貴鑒賞。
王書法的兩位大家韓登安(1905-1976)和(1922-1966)壹生致力於篆刻,篆刻精妙典雅,其風格壹直傳承到王家,並有自己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