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69厘米,約三尺中國尺,帶***32簡。
2、長27.6厘米,中國尺約壹尺二寸,約五千簡。
3.修復長度為18厘米,約為中國英尺的八英寸。這種簡化只有10cm。
漢簡長短不壹,反映了漢代的禮制。竹簡的絲繩早已斷裂。從紙條上留下的編織痕跡可以看出,編織的方式有兩三種。從標記留下的空白可以看出,簡牘是先成書後書寫的。寫的字數:簡的散文是墨書,每個簡的字數都不壹樣。壹般27.6 cm長寫35個字左右。文末有很多計數,表示這篇文章的字數。書寫格式:有四種書寫格式:
1.漢簡上下兩端各留1至2厘米的空白。《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晏子》、《尉繚子》都屬於這壹類。
二是漢簡上下兩端留白,自上而下填全簡。《六道》《守法十三條》屬於這壹類。這兩種簡牘都是27.6厘米長,壹般寫在35個字左右,文末有許多計數,表明本文的字數。
第三,星盤形態上,“陰陽四季占據了等待之地等,家中的八風五行天地合”就是這樣的例子。這張圖表由十二部簡編組成。從圖表的中心向各個方向畫出八條朱紅線來代表八種風。壹年的12月被分成四組,由內向外呈放射狀排列在圖中的四個角上。
4.形式。元光元歷書就是這樣壹個例子。
寫竹簡有三種形式:
首先分別寫在第壹個簡的正面,從第二個簡開始寫正文。
第二,寫在第壹簡的背面,正文寫在正面。
第三,寫在最後壹篇簡文的末尾。書名在第壹本簡書的背面,說明簡書已經寫好了,從左到右卷起來,書名提到外面,有利於查找。竹簡沒有標題。
書寫風格:簡牘上的字都是隸書,用毛筆蘸墨書寫,有的端正有的潦草,並非壹人所寫。壹號墓的竹書並非壹人所寫,書法的風格和風格也不壹致。書法可以分為兩類:規整和潦草。在貘子山1號墓出土的竹簡中,有傳世書和古佚書,其中多為古佚書。因為簡化版和翻譯版的章節不壹樣,所以兩種類型是交錯的。
帶有傳記副本的書籍包括:
《孫子兵法》(孫子十三篇)及其佚文。除“地形學”外,簡版中的其他12文本均已找到。不過,在隨簡出版的木牘殘片上,該書前九處的書名是口形。《孫子兵法·九霄篇》的前壹篇是《地形》,而賈母的嘴形馬上就是《地形》。從這個角度來看,《孫子兵法》的簡寫本應該是十三部全本。有4篇缺失的文章* * *,而“武文”記錄了吳王和他的孫子之間關於晉國的軍事和政治制度的問答。《黃帝破赤帝》、《四變》和《地形二》分別闡釋和發展了《三月》、《九變》和《九地》的部分內容。
滋***5篇文章。原文* * *篇有6篇,其簡寫本與《尉繚子》的轉譯本壹致,其中《守法十三條》收錄了淩兵的壹篇文章。刪節本與《尉繚子傳》的《兵談》、《政權》、《衛道》、《李江》、《元觀》等五篇文本壹致。
太公***14集團可分為3類。道教下的《漢書·藝文誌》。1~7群是1類,見於劉濤、溫韜的4個群和吳濤的3個群。8 ~ 13組屬於第二類,均為《舒群誌要》、《通典》、《太平禦覽》等書中引用過的佚文,為本書所沒有。14組屬於第三類,有些零散和不完整。其簡化形式和字體與1組和第二類相似,簡化文本也提到了文王或太公王,因此應視為太公的不完整簡化版本。
晏子***16章,散見於8本傳記。其中10章和11章分別分為兩章。
丟失的書籍包括:
孫臏兵法。漢授藝術文學史被稱為《齊孫子》。精簡版***16篇文章。文章1到4記錄了孫子與齊威王和田忌的問答,並確認它是孫臏的書。16強兵還記錄了孫臏與齊威王的問答,但它可能不是孫臏的書的正文,因此它暫時附在書的末尾。從5日到15日,首都稱為“孫子曰”。然而,它的風格和風格與《孫子兵法》及其丟失的文章並不相似。這些文章中的“孫子”很可能是指孫臏,因此也被指定為孫臏的書。
十三條法令。***10篇文章,以壹塊木頭為線索整理。其中,遵守法律和遵守秩序不易區分,所以暫時合二為壹。第壹部分和第二部分被懷疑是劉濤的簡化版,但由於沒有直接證據,這兩篇文章暫時缺失。“守法”的內容類似於墨子關於守城之法的“備城門”和“令”。格言集《姚彥》中有許多韻文。圖書館法、市政法、土地法和委托法描述了土地、市場、倉儲和稅收的法律體系。王兵的內容見於《管子》篇,如參病、七律、兵法、地圖等。莉法記錄了對官員的懲罰。《王的律法》記錄了成為國王的方式。《淩兵》的簡寫本與《守法》相同,但與《尉繚子》不同,其內容與《尉繚子》的《淩兵》相同。
此外,還有《地典》、《韓曙文藝誌》等陰陽兵書。《唐勒》是唐勒和宋玉的壹部論魚鳧的著作。《定心固氣》《相狗》《制醬》等雜書。關於政治和士兵。如《十官》、《五議》、《做事》、《為國做事》、《出師》等40余篇。有關陰陽、季節和時期的書籍,如曹和楊,有65,438+00多篇文章等。
貘子山二號墓側箱南端底部出土竹簡32枚,為《漢元光元年譜》。簡牘基本完整,每張長69厘米,寬1厘米,厚0.2厘米。該歷法以十月為壹年的開始,是截至20世紀發現的中國最早、最完整的古代歷法。《回朔枝杈錄》糾正了自宋代《通鑒目錄》以來各種典籍中的錯誤。
銀雀山漢墓竹簡中的《劉濤》、《魏了子》、《晏子》等書,自唐宋以來壹直被後人懷疑為偽書。此次發掘證實了上述書籍在西漢初期就已代代相傳,並非後人假借的偽書。《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同時出土,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壹件大事,證實了《史記·孫武吳起列傳》的記載:孫武和孫臏都是當官的,各自都有自己的兵法流傳下來。
《漢授藝術歷史和文獻》記載了《孫子兵法》和《孫子兵法》。《隋書經籍誌》中的《齊孫子》已無記載。自唐宋以來,《孫子兵法》壹直被認為是曹操寫的書,或被後人誤托,或認為根本沒有孫武,《孫子兵法》是孫臏寫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同時被發現,解決了這個長久以來的疑問。
銀雀山漢墓竹簡所載史實與傳世史書存在壹定差異。比如《史記》、《孫吳列傳》、《吳起列傳》都詳細記載了齊威國的桂陵之戰,但完全沒有提到龐涓。十三年後,在馬陵之戰中,龐涓自殺,魏惠王太子沈被俘。簡版《孫臏兵法·龐涓》聲稱孫臏在桂林擒獲龐涓,這與史料記載明顯矛盾。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孫臏確實有可能是在桂陵而不是馬嶺抓獲龐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