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社會的電視劇文化相比,西方肥皂劇有其獨特的定義和特點。從廣義上講,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將所有歌劇分為三類:肥皂劇、情景喜劇和戲劇。中國很多人認為熱播的《我愛我家》和《編輯部的故事》可以劃入肥皂劇的範疇,但根據西方電視劇的分類,它們被嚴格定義為情景喜劇,因為這兩部劇的劇集之間的故事並不緊密相關,它們往往可以獨立存在。此外,最後壹集已經安排了壹個快樂的結局。然而,西方肥皂劇的特點是傾向於連載。通常,劇集之間的故事是相關的,他們非常擅長“拖戲”。有時,看了幾個星期後,情節仍然可以聯系起來。幾乎所有的肥皂劇都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結局,或者被稱為“開放式結局”。即使有,也是不穩定狀態下的暫時平衡,往往是壹對矛盾。即使像《欲望都市》那樣有壹個明顯的“結局”,制片方也會有意留下壹些鮮活的東西:當比格向凱莉告白時,他用了“我想要妳”這句話,而不是最常用的“妳願意嫁給我嗎”,這樣比格和凱莉之間的關系就可以迅速改變。如果當時拍續集,無論人物關系如何變化,情節都可以立即得到證明。
肥皂劇曾被學術界和輿論認為是西方社會的低級電視節目,是社會文化水平較低的觀眾的簡單消遣。甚至在英國,社會學家也指出肥皂劇有明顯的助長人類壞習慣的傾向。從表面上看,與新聞和紀錄片相比,肥皂劇確實缺乏及時和重要的信息,它們沒有包含許多與社會和技術進步以及文化進步有關的東西。它們不像紀錄片那樣廣泛而深刻,也不像新聞評論節目那樣具有批判性。此外,從電視節目制作方法和節目質量的角度來看,肥皂劇似乎很難被稱為傑作。大多數肥皂劇演員在節目播出後成名。在拍攝技術方面幾乎沒有其他特殊之處:缺乏大規模移動鏡頭(衡量高質量商業節目的標準)以及缺乏耗時費力的場景調度和安排。從目前的制作和表演水平來看,壹些早期的肥皂劇甚至質量低劣。比如早期的英國肥皂劇《十字路口》。
然而,仔細品味諸多學術爭論後,我們會發現“肥皂劇助長不良傾向”這壹命題仍停留在直觀層面,幾乎沒有理論證據。評論家指責流行文化質量低劣,制作人都是商業門外漢,觀眾是壹群沒有審美標準、被文化壓制的人,並諷刺這些在電視前看肥皂劇的人是“沙發土豆”。事實上,如果品味文化的審美標準及其評論內容根深蒂固,只有少數人能夠欣賞,那麽這種審美標準和價值取向無非是“曲高和寡”,難以滿足消費時代電視的社會功能要求。
事實上,肥皂劇的社會影響遠超人們的想象。早在上世紀80年代,反映石油富豪家族內部矛盾的美國著名王朝肥皂劇《達拉斯》在各個城市上映時就達到了轟動效應。在高潮劇《殺死小傑的兇手》曝光之前,整個美國社會都在討論“誰殺死了小傑”。節目播出後,達拉斯警方仍在溝通中,他們甚至召集各分局以嚴肅的方式圍捕真兇,這件事在美國傳了壹段佳話。
(2)
時代變了。發展了幾十年的肥皂劇早已被時代賦予了新的精神和意義。今年3月底,在英美熱播了6年的HBO電視劇《欲望都市》終於落下帷幕,為這部被載入史冊的肥皂劇壯舉畫上了完美的句號。據美國媒體統計,《欲望都市》最後壹集播出時,美國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人數達到10.6萬,創下了美國電視史上第二高的收視紀錄(第壹名是NBC電視臺的遊戲節目《誰將成為百萬富翁》)。最近,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拉裏·金脫口秀節目采訪了莎拉壹個小時。節目錄制期間,光鮮亮麗的莎拉吸引了拉裏的全部註意力。壹個電視演員受到拉裏(著名節目主持人)如此“禮遇”,在CNN的歷史上實屬罕見,可見《欲望都市》在美國觀眾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紐約和倫敦的許多頂級名牌商店都以“凱利”為名出售許多昂貴的時尚產品。劇中四位性感的女主角穿著不同風格的服裝,影片中的所有造型都是由紐約頂級造型師和服裝師制作的。她們的著裝形象也代表了四類主要的都市女性:凱莉時尚、夏洛特優雅、米蘭達職業和薩曼莎成熟。對於許多女性觀眾來說,他們喜歡《欲望都市》的另壹個原因是,他們可以從凱莉的著裝中知道“曼哈頓最近流行什麽”。
壹部以都市成熟女性的情感生活為主題的電視劇可以連續六年大受歡迎,並贏得許多金球獎和艾美獎,這在美國電視史上是罕見的。根據尼爾森收視率調查公司的統計,《欲望都市》最後壹季的平均收視率幾乎與剛上映時的1998持平。這是HBO在過去幾十年中最受歡迎的劇集。這部劇和NBC電視劇《老友記》(播出十年)堪稱美劇的“常青樹”。最近,這兩個系列同時結束,這也引發了美國女性對“未來晚上做什麽”的感受。因為在美國,男人永遠有看不完的棒球、足球或籃球比賽,而女人的主要娛樂是看肥皂劇。自6月1998起,《欲望都市》首次與觀眾見面。因為劇中的女性敢於“大膽地討論有關男性的壹切以及她們對男性的渴望”,這立即成為美國人人關註的文化現象。
無論是20年前還是20年後,肥皂劇的主要觀眾都是女性,尤其是在發達國家。英國《泰晤士報》的壹項統計數據顯示,與《豪門恩怨》和《欲望都市》這兩部相隔20年的電影相比,70%以上的觀眾都是女性。有趣的是,即使壹些肥皂劇有少數男性觀眾,這些男性的焦點似乎偏離了肥皂劇的中心情節。他們更關註《豪門復仇》中的“商戰”,《欲望都市》中的男性權利和富裕家庭的富裕生活方式、露骨的“色情”對話和少量三級片鏡頭。這些擔憂往往偏離了肥皂劇的真正主題和社會意義。
在當代社會,女性群體對肥皂劇的高收視率為女性主義闡釋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基礎。美國女性主義強調政治、現實主義和經驗主義,因此關註女性個人經歷的肥皂劇為女性主義分析和評價提供了大量原材料和材料。這也成為女權主義者用來喚醒和“提高女性危機意識”,抨擊男權和父權制的最有力武器。壹些主流學術思想似乎總是扭曲了肥皂劇的真實意識。他們只是將肥皂劇視為男性極簡主義和家長制的簡單體現。他們認為觀眾只是情節和情感的被動接受者,而忽視了女性觀眾作為主要受眾與電視節目之間的主動理解和互動。
“提高意識”意味著提高人們的意識,看到以前很少註意到或完全忽視的男性主導的事實,並將以前只在無意識層面感知和理解的東西推到意識層面。“提高認識”被女權主義者視為女權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關鍵作用是使婦女將個人經歷與政治影響聯系起來。無論作品中的女性是“掙紮”(《欲望都市》)還是“妥協”(與權貴世仇),只要包含女性的人文關懷,就能起到“提高意識”的社會作用。
《豪門復仇》中的三位女主角都說過壹句經典臺詞:艾力:“無論失去多少,家庭都必須保持完整”。蘇·艾裏:“如果妳的婚姻破裂,妳要麽試著接受其他男人,要麽憤世嫉俗”。帕梅拉:“如果妳失去了壹個孩子,那麽妳就不會快樂”。這三句看似簡單的臺詞,恰恰代表了上世紀80年代王朝肥皂劇中傳統女性的核心意識形態,“被動,完全服從父權制度”。這就是為什麽壹些西方學者錯誤地認為“貧富之間的恩怨”導致女性的思想處於較低的水平。在他們看來,女性主義作品應該充滿反抗和實際行動。
縱觀這兩部劇,無論是20年前貧富恩怨的聽天由命,還是今天《性與城市》的放蕩不羈,它們對私人領域的有效拆解都是壹種原始的女權姿態。肥皂劇最本質的特征是公開暴露隱私。如果說家庭和私人領域是女性壓抑自我世界的主要場所,那麽肥皂劇人物生存背景的開放性和公共性恰好滿足了女性群體對這種壓抑的發泄和緩解。肥皂劇熱衷於對話,並將對話作為電視劇情節進展的主要手段。在人物的談話中,隱私沒有立足之地,沒有“私人”領域,個人之間的私人屏障往往被打破。公開暴露私人經歷和情感是肥皂劇的常規動機。在肥皂劇的敘述中,習慣上抹殺單個角色的隱私,即向其他角色透露各種瑣碎的秘密信息。這種透露可以通過表演直接表達,也可以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間接反映:戀人身份的確認、深層感情和意見的性質、過去經歷或未來計劃的真相等等。在《欲望都市》中,四位女主人公作為朋友,會在公共場所向對方透露所有的隱私,甚至是性的細節,這是新時期肥皂劇公共隱私特征的最有力體現。
事實上,盡管《巨人的復仇》中的女性形象被賦予了“傳統”、“順從”和“反對解放”等符號,但女性觀眾不應被視為被動接受的受害者。即使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觀眾,他們對電視節目的理解也是主動的、分析的、比較的和選擇性的,而不是完全被動的。這就是為什麽“黑幫電影”會被主流社會理解為正義戰勝邪惡的勝利,而不是展示罪犯的悲劇。“女性看肥皂劇是為了逃避無聊、空虛和現實”的觀點扭曲了肥皂劇對女性社會群體的意義。
(3)
從電視節目定義的角度來看,肥皂劇無非是壹種娛樂節目。根據媒體消費主義的觀點,女性觀眾喜歡像《富人與窮人的恩怨》和《欲望都市》這樣的肥皂劇只是為了娛樂。然而,“愉悅”的含義很難定義,尤其是當已經復雜的觀眾被理解為女權主義觀點時。愉悅感可以來自女性觀眾對劇中人物日常生活細節的認可。比如《欲望都市》中熟悉的紐約曼哈頓街景,數不清的購物和聚會、酒店和咖啡。愉悅感也可以來自於女性觀眾對劇中人物情感經歷和生活體驗的理解。當代社會日益增長的離婚率和單身女性群體的形成為這種理解提供了良好的受眾基礎。面對《巨人的復仇》中女性的悲慘遭遇和《欲望都市》中的放蕩不羈,越來越多的都市女性已經能夠將自己的“快感”建立在與劇中角色相似的經歷上。觀看後可以在群組話題中建立愉悅感。
社會學調查表明,女性習慣於將自己的痛苦和苦難視為個人的不幸,但如果她們在同齡人中談論自己的痛苦和悲傷,她們可能會陷入壹種模式,這種模式雖然不同,但反映了女性生活的相同特征。這樣,女性就會意識到個人不幸不僅僅是個人問題,而可能是社會問題,因此也是政治問題。因此,“提高意識”實際上是女權主義者將批評與政治直接聯系起來的壹種表現。事實上,很大壹部分喜歡肥皂劇的女性是家庭主婦或中年婦女。對這些人來說,欣賞《豪門恩怨》和《欲望都市》的樂趣在於目睹劇情中高階層社會群體的情感和矛戈糾葛,了解中產階級的禮儀限制和情欲放縱。正如壹位普通的美國中年婦女所說:“幸運的是,我們不是這樣的家庭,但我不會像他們壹樣”。
在過去的六年裏,《欲望都市》的播出給西方世界帶來了無數女性人文關懷。且不說本身作為壹檔娛樂節目給億萬女性觀眾帶來的飯後消遣,單就女主角對性與愛的不同理解和親身實踐,也讓許多同齡女性大開眼界。如果我們可以用壹句話來表達《欲望都市》的全部內容,那就是:“四個活色生香的曼哈頓白領女性,在瘋狂流動的都市物質生活中毫不掩飾地攫取自我。”《欲望都市》喚醒了無數都市女性如漲潮般洶湧又如退潮般渾然不覺的欲望。它直截了當,迷人而時尚,極具活力。從傳統的角度來看,這四個女人都是徹頭徹尾的“壞女人”和絕對的“物質女孩”。她們在工作中追求名利,包裏塞滿了避孕套,換男朋友就像換床單壹樣平常,她們享受著身心單身的自由。
然而,在物欲橫流的外表下,四個女人的感情是微妙而脆弱的:嘉莉對比格先生的深愛;;夏洛特追求美好婚姻的願望;米蘭達對容貌和忠誠的懷疑,即使是最淫蕩的薩沙·武賈西奇,在面對她日益松弛的皮膚時也會悄悄流淚。極度的物質享受對應著內心的失落和沮喪,這或許是《欲望都市》中女性主義的辯證解讀。對於這個時代的大多數女性來說,絕對開放的物質生活和身體享受是無法被認可的。這四位戲劇家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放蕩骨架和享樂生活,但他們的內心卻極其脆弱。這種狀態既滿足了女性觀眾的仰視欲望,也適當提高了普通女性的心理防範和約束意識。壹方面,女性需要看到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虛構元素,用於幻想;另壹方面,女性需要看到虛構的角色有和自己壹樣的弱點,以獲得心理平衡。
《欲望都市》的主要情節圍繞著男女關系的變化展開,這種變化體現在女性主義的深層含義以及男女在擇偶心態上發生的巨大變化。五彩繽紛的曼哈頓代表著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聚集地,意味著包括愛情在內的壹切都有“市場”和“供需關系”。市場經濟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活力,但也給女性的生存空間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隨著社會的競爭和壓力,越來越多的女性希望通過婚姻來緩解生存壓力,因此女孩選擇配偶的年齡越來越低已經成為壹種趨勢。更多地將婚姻視為壹種責任的男人會更專註於創業,他們越晚結婚,甚至越晚不結婚。這種矛盾在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大都市早已屢見不鮮,比如《欲望都市》,甚至演變成壹種社會現象。甚至壹些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男性對婚姻也持悠閑的態度,因為他們有年齡優勢(例如,凱利後來的伴侶,壹位成功的俄羅斯畫家)。
隨著社會的變化,過去只能通過家庭獲得的壹切現在即使不結婚也可以獲得。壹方著急,另壹方不著急。這樣,長期以來形成的男女愛情法則被徹底打破,女性在愛情中的地位自然也發生了變化。男人主動、男人買單的定律也被打破了。《欲望都市》中的男性擇偶取向壹直更傾向於成熟、理性、善解人意的女生。這從另壹個側面警示所有矜持的女性,即使她們遇到了壹個能讓她們心動的男人,幸福也會因為她們的被動心態而在不經意間從手中溜走。
《欲望都市》向我們展示了當代都市單身女性的生活。他們無所不用其極,但從不絕望。事實上,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曼哈頓的這些名人只是在追逐壹種理想的兩性關系。如果這種關系能夠從傳統的男性控制轉變為女性控制,那麽女權主義就會生根發芽。在談論女權意識中對兩性關系的處理時,我們不能不提到《欲望都市》中的米蘭達——壹位事業有成卻“缺乏母愛”的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她和男友史蒂夫分手後,發現自己懷孕了。沒有母愛,她決定獨自生下這個孩子。史蒂夫知道她的決定後,向她求婚,但被她堅決拒絕。米蘭達知道他們之間現在沒有愛情了,她只是平靜地與史蒂夫分享照顧孩子的時間。壹個女人敢於在沒有男人施舍的情況下獨自面對所有問題,這是不言而喻的。的確,如今的女性似乎需要壹種“獨立做出自己選擇”的能力。可以說,《欲望都市》為陷入情感漩渦的女性點燃了壹盞明燈。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欲望都市》的結局都充滿了女權主義理想。女性問題專欄作家凱莉最終決定拋棄這位俄羅斯畫家,與舊情人比格重燃舊情。從乳腺癌中康復的大膽女性薩曼莎得到了男模的真愛;夏洛特最終從中國領養了壹個她夢寐以求的女孩;另壹方面,米蘭達從瑣碎的家庭生活中實現了自己的新價值。與以往的貧富之爭相比,《欲望都市》更直接、更具體地展現了女性主義思想對獨立女性的人文關懷。它以更直接有效的方式展示了“提高女權意識”的觀點,並以壹個理想的結局警示女性“勇敢做出自己的選擇”。與國產電視劇的情節相比,大部分電視劇都是以家長制的方式處理的。無論是《武俠皇帝》還是《刑警精英》,大多數矛盾的三角戀和戲劇性的沖突總是讓女性角色處於被選擇和被選擇的不利地位。
根據嚴格的定義,肥皂劇似乎仍然是國內電視媒體市場的壹個空缺。盡管許多國產情景喜劇在姿態和形式上與肥皂劇相似,但由於它們不像西方肥皂劇那樣豐富,大多數情景喜劇都失去了大量女性觀眾。當然,這與東西方文化和欣賞方式的差異是分不開的(這裏我們不討論肥皂劇中女權主義觀點的對錯)。然而,當國內觀眾和電視劇制作人沈迷於大量的公安題材和古裝劇集時,我們是否也可以考慮從大規模制作的肥皂劇中找到女性觀眾的市場和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