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8萬年前,人類的發展不僅能產生復雜文化的認知能力。早期智人的大腦不夠成熟,無法創造復雜的文化。現代人能創造文化的智力似乎出現在5萬年前左右。人類語言在初期是復雜的,具有模糊性、不穩定性和隨機性的特點。
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晚期。“表意符號”演變成了相對定型的“甲骨文”。這被認為是漢字的第壹種形式。刻在獸骨龜甲上的文字,殷墟發現的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直系祖先,可以證明中華文明的延續。幾千年來,中東人壹直無法解讀他們祖先的象形文字。從漢語語法和語音變化的角度來看,漢語的歷史分為四個時期:
第壹,公元三世紀之前(五亂之前)是古代。(三、四世紀是過渡階段。古代的特點是:1,判斷句壹般沒有系詞;2.在疑問句中,代詞賓語放在動詞之前;3.入聲有兩種(後世有壹種變成了降調),以此類推。
第二,四世紀到十二世紀(南宋上半葉)是中世紀。(12世紀和13世紀是過渡階段。)中古的特點是:1,系詞成為口語句子中必不可少的句子成分;2、處置類型的生成;3.“被”字句完全被動句的普遍應用:4.形尾中“了”和“著”的形成;5、清音詞的產生等等。
第三,13世紀到19世紀(鴉片戰爭)是近代。
過渡期是從1840的鴉片戰爭到1919的五四運動。近代特征:1,北方方言濁聲母消失;2.-m的尾韻在北方方言中消失;3.入聲在北方方言中消失,等等。
第四,20世紀(五四以後)是現代。現代漢語特點:1,適當吸收西方語法;2.增加了大量的復音詞。
隨著漢語的發展,可以說是越來越成熟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充分證實了這壹點。這是壹本全面講解漢字形、音、義,系統講述漢字起源和典故,並提供了行書、隸書、草書、篆書四種漢字書寫方法的新編漢語工具書。全書* * *包含10100余字,包括《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中的全部7000個常用字和除7000字以外並不十分生僻的2800個字。為方便讀者,還收集了300個至今仍有實用價值的生僻字。如此龐大的漢字庫,足以說明漢語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