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草書羅申府碑文

草書羅申府碑文

趙構草書《洛神賦》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是壹件高27.3厘米,長277.8厘米的絹本。最後寫在德壽殿。確實是他晚年的作品。寫的時候把原文中的語氣詞和詞語都省略了,這在書法作品中很少見。這部作品筆法嫻熟,筆法醇厚,壹氣呵成,遒勁飛揚,從容不迫,說明當時的作家精力充沛,性格開朗,是晚年之筆而非暮年之筆。作品屬草,脈雖連貫,但字獨立,筆清晰。趙構曾說,前人可以在草書之前糾正書法,蓋兩法必不可少...草能鳳凰,激發筆力,鶴立雞群,永不扭曲。先學正字的,要準備八法,不吸引人。至於字,也是可以讀對的,永遠不改本質,會遮住官的余風。如果模型方法到了,自然會在第二種方法中實現,不會有什麽驚喜。反而流於形式,不了解的人參考。它強調楷書的基礎作用,主張草書使筆畫不失真,所以它的書沒有不斷簡化的習慣,容易辨認。其實早在蘇軾時期,他就經常強調楷書的重要性,主張草書要有法度。所謂真行,行而草,真如立,行而草如行,未嘗不立而行(蘇軾《唐六書後》),黃庭堅也說草書要左右,此古之美也(《論書》),是壹時的。如果專攻草書,宋人也是崇尚法的。對法的崇拜甚至制約了宋代草書的進壹步發展。羅申未落款,但卷尾落款為《德壽寺書》和朱《德壽寺禦書寶》,可見是做了太上皇後所作,是壹部成熟之作。

這種草書滾法,循規蹈矩,用筆從容蒼勁,飛揚流暢。雖然是草書,但字是獨立的,字與字之間有很多變化。書法手法嫻熟生動,轉折不盡如人意。雖然字與字之間沒有牽壹發而動全身,但依然呈現出壹條龍的流暢,可見其深厚的書法造詣。趙構的《洛神賦》深受帝王的尊崇,充滿魅力。

《洛神賦》是曹植的成名作,歷代書畫借鑒產生了許多佳作。就書法而言,有王獻之的楷書、趙構的草書、趙孟頫的行書、朱允明的草書,都是書法史上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