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認識的片面性
極端的人看問題的眼光是絕對的,片面的。他總是戴著有色眼鏡,凡事壹概而論,固執己見,鉆牛角尖,無視人們善意的勸說和平等的討論。極端的人抱怨,抱怨太多,整天抱怨生錯了時間,沒有天賦,只問別人給他提供了什麽,不問他給別人貢獻了什麽。極端的人缺少朋友。人們喜歡交聲音相同、感情相投的朋友。他們都喜歡和有知識、謙虛的人交朋友。他們總是認為他們比方明更好,當他們開口時,他們會掐著脖子和別人爭吵。試想誰願意和這樣的人打交道?比如有的同學認為壹考過就萬事大吉了,沾沾自喜,容易驕傲。而且有時候壹次考試不理想,妳會抑郁到底,覺得自己什麽都做不了。
2.情感沖動
在情感上,偏激就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和心血來潮去談論人和事,缺乏理性的態度和客觀的標準,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和誘惑。如果妳對壹個人有好感,妳認為他壹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錯誤,是缺點,卻不願意承認。
3.行為魯莽
行動極端就是不計後果。中學生往往認為友誼就是忠誠。當他們的朋友被別人“欺負”時,他們往往會壹言不發地站出來幫朋友打架,並把粗魯和魯莽視為英雄行為。
極端心理有兩個原因:
1.知識和經驗不足,辯證思維發展不成熟,不能壹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往往抓住壹點無限誇大或縮小,以為自己什麽都看到了,容易以偏概全做出扭曲的判斷,導致錯誤的結論。
2.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內分泌功能發展迅速。大腦皮層和皮層下中樞的興奮性往往迅速升高或降低,導致情緒波動,出現極端認知和沖動行為。
用平淡的心態對待問題,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1,做自己就好,不壹定要變得完美,接受自己的缺點,能改就改,不能改就盡量避免!
2.不斷學習,從無知到知識。無知又愛幻想的人,壹定容易情緒波動,因為遇到稍微大壹點的事情,都要用自己最大的砝碼“幻想”來權衡,所以走極端。
3.試著從三維的角度來看。很多東西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用立體的視角來看待它們,更準確、更客觀。
4.多學習,知識就是美德。清代哲學家戴東垣也指出,欲、情、知是壹個人品德的重要標誌。簡單來說,欲不可縱,情不可違,昧不可藏,所以要擴大知識面。如果性格中有偏激的氣質,那就比較難了。克制自己的極端情緒是需要長期訓練的。在這方面,我推薦多讀哲學,以及壹些聖賢關於修身養性的著作。其實哲學應該是治療偏激的良藥,但我建議先看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