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戰略”賞析
沈伯鈞
在《三國演義》中,有許多精彩的片段展現了諸葛亮的高明智慧和巧妙的計謀,如珍珠。其中《壹座空城》可以說是全書後半部分最浪漫的壹段。數百年來,早已為婦孺所熟知。
歷史上有壹個關於諸葛亮使用“空城計”的傳說。裴松之註《三國·舒舒·諸葛亮傳》引用郭崇智在姬叔的話:
梁屯在陽平,魏延大軍東送,只留壹萬人守城。晉獻帝宣帝(據司馬懿)率二十萬人拒照,卻與顏軍走錯了路,上了前線,當照六十裏,等著皇帝說城裏小夜曲弱。布萊特也知道宣帝已經兵臨城下,被逼到了遙遠的顏軍,無法追溯追擊,兵敗失色,不知如何是好。光明自持,眾軍臥薪嘗膽,不許跳出殿簾,大開四門,掃地卻灑了。皇帝宣帝常說他聰明謹慎,但當他看到局勢虛弱時,他懷疑有埋伏,所以他帶領軍隊到北曲山。.....宣帝後知後覺,深惡痛絕。
故事很傳奇,但裴松之自己都不相信。他在反駁中指出,諸葛亮在漢中駐軍時,司馬懿還是荊州統帥,鎮守宛城,根本沒有去過漢中地區。直到曹真去世,他才與諸葛亮在關中壹決高下。可見,郭沖所說的並非史實。
但羅貫中看中了這個傳說,將其納入諸葛亮第壹次北伐的劇情系列。經過精心加工,他創造了壹個驚心動魄、栩栩如生的情節。
小說第95回,我寫到諸葛亮命令馬謖等人鎮守街亭,之後不久,我就收到了王平發來的紮營情況圖。
震驚的本認定街亭處於危險之中;正當他要送楊儀回馬謖時,街亭失守的消息傳來。這樣蜀軍的咽喉就被切斷了,繼續入侵是不可能的。諸葛亮迅速調兵遣將,安排退路,並親自率領五千大軍前往西郡搬運糧草。忽報馬到:“司馬懿引兵十五萬,王茜郡兵成群!”真的很突然,很意外。此時,“孔明身邊沒有將軍,只有壹群文官;五千大軍中已有壹半先被派去運送糧草,城中只剩下二千五百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要打,但不能打;要留,留不住;想跑,跑不掉。眼看來自魏軍的沙塵已經逼近西郡,形勢真是危急!面對這種似乎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絕境,諸葛亮身邊的官員無不“黯然失色”,讀者們的心弦頓時繃緊,為諸葛亮捏了壹把冷汗:這個足智多謀的軍事家,此時還會想盡辦法窮嗎?
在這個“烏雲壓城”的驚心動魄的關頭,諸葛亮采取了大大出乎人們意料的行動。他下令:“隱藏所有的旗幟,每支軍隊將守衛這座城市。如有出入,和那些說大話的,切!開四門,各有二十兵,假扮百姓,掃大街。如果邴巍來了,不要動。”然後,他自己“架上鶴,戴上尼龍圍巾,領著兩個孩子拿著琴,坐在城上敵樓前的欄桿旁,燒香彈琴。”這就是“空城計”。
諸葛亮此舉當然是非常大膽和冒險的。如果他的對手是壹個不顧壹切進攻的有勇無謀、不計後果的人,諸葛亮和他的官員將不得不輕易屈服。然而偏偏精通軍事謀略,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率領大軍來到了西縣。他不是那種不怕死的年輕人!當他看到諸葛亮在城樓上面帶微笑,焚香彈琴,城門如此裝飾,不禁大為懷疑。在他看來,眼前的西郡不是壹座容易奪取的空城,而是壹座暗藏殺機的堡壘。所以,他連忙下令撤軍。他的兒子司馬昭問:“諸葛亮這樣做是因為他沒有軍隊嗎?”司馬懿不肯考慮這種可能性,教兒子:“亮!”
我壹生謹小慎微,從不冒險。如果今天城門打開,就會有埋伏。如果我們的士兵前進,他們將落入陷阱。妳知道嗎?宜速退。”就這樣,邴巍迅速退去,蜀軍轉危為安。諸葛亮心情壹松,拍手笑得很開心。在這令人眼花繚亂的快速變化中,所有的官員都驚出了壹身冷汗...司馬懿呢?當他率軍退守武功山時,忽聽得山呼殺天,早就被諸葛亮安排為疑兵的張保、關興相繼殺出。緊張的
司馬懿分不清虛實,以為諸葛亮真有埋伏,越想越對。於是魏軍棄了輜重,
慌亂中,蜀軍趁機安全撤回漢中。至此,諸葛亮的“空城計”徹底成功。
“空城計”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第壹次面對面的鬥智鬥勇,為兩位大軍事家反復無常的較量定下了基調,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空城計劃”為什麽能成功?首先,這是因為諸葛亮善於隨機應變。因勢利導。誠然,在軍事上要謹小慎微,穩紮穩打;但是,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當敵我雙方為了打敗對方而在爭奪戰爭的主動權時,尤其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冒險是絕對不行的。
壹個好的戰略家不僅要“有規律”,更要“有好奇心”。從諸葛亮當時的情況來看,不冒險,就得等著當俘虜。況且諸葛亮並不是盲目冒險,而是在掌握了敵軍統帥司馬懿的性格和氣質的基礎上,用了巧妙的招數。可以說,“空城計”是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特定條件下的產物。孫子兵法說:“善者,奇者,無窮如天地,無窮如江河。”(《軍情》)“兵無恒勢,水不可測。因敵之變而能勝者,謂之神也。”所以“空城計”的成功,是“兵不厭詐”軍事原則的勝利。
其次,“空城計”的成功也是“知己知彼”軍事原則的勝利。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
知己無敵;知己知彼,壹勝壹負;如果妳不了解對方,如果妳不了解妳的朋友,每壹場戰鬥都會很危險。諸葛亮和司馬懿作為《三國演義》中兩位偉大的軍事家,都力求知己知彼,但又各有不同。從多年的經驗,尤其是從諸葛亮北伐時沒有從子午谷取長安這壹點來看,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壹生謹小慎微,從不冒險”,所以可以說他了解諸葛亮。但是他對諸葛亮並不了解,所以沒想到諸葛亮會在他面前冒這麽大的風險。而諸葛亮呢,不僅認識自己的朋友,也認識自己的朋友,對他的認識加深到了壹個新的層次,正如他事後對官員解釋的那樣:“此人料我壹生謹小慎微,絕不會冒險;見此,疑有埋伏,遂退之。”相比之下,諸葛亮確實比司馬懿強。當司馬懿得知自己上了諸葛亮,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我不如孔明!”"
“空城計”這壹章,充分展現了諸葛亮人格的多樣性。不同的性格統壹在同壹個人物身上,體現了人生與藝術的辯證法,對此,毛宗崗作了精辟的分析:“只有小心的人不做大膽的事,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膽的事。魏延想出子午谷,孔明認為這是個危險的計劃,只有他壹個人小心翼翼。坐擁空城,只帶二十兵掃地出門,退走司馬懿十五萬人馬,膽大包天的也只有孔明。孔明除非平日小心翼翼,否則壹時不敢大膽。仲達暫時不懷疑自己膽大,但小心為上耳。”
(第95號評論)
《空城計》劇情跌宕起伏,讀者時而屏息時而會心壹笑,情緒總是受劇情發展的影響。諸葛亮的“空城計”雖然精彩,但因為在此之前的大量劇情已經讓諸葛亮的巧妙計劃深入人心,而且作者也做了必要的說明,讀者覺得奇怪卻不奇怪,壹切都在情理之中。縱觀全篇,諸葛亮的無畏、從容、雍容、儒雅,司馬懿的深謀遠慮、自用,都歷歷在目。難怪這個片段會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需要註意的是,作者是在蜀軍被街亭大敗,第壹次北伐成果盡失之後,寫下這段“空城計”的片段。諸葛亮的“空城計”雖然只是小勝,但遠不能彌補大敗的損失。
但卻大大淡化了蜀軍戰敗的影響,讓讀者在心理上感覺蜀軍似乎已經轉敗為勝,諸葛亮。
好像無敵了。這種“以敗寫勝”的藝術手法,是《三國演義》描寫戰爭的壹個重要特點。
點,值得認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