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邪包括濕和霧露氣,霧露氣性質寒冷和停滯,可抑制楊琪,阻礙人體氣機的暢通。它不僅使人感到頭暈惡心,或滲入肌肉,經絡和關節沈重,麻木和疼痛,而且它還停留在內臟器官並產生痰和水積聚。
外來的濕是外濕,內生的濕是內濕。內濕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任何濕的內阻都會使脾運化不健康,脾運化不健康也會產生濕。同時,濕可與風、寒、暑邪結合,形成風濕、寒濕、暑濕;它還可以與不同的熱病原體結合,成為壹個揮之不去的濕熱證。
治療,外濕宜多汗,內濕宜溫和,重濕兼滲,可積水而發作。
⑴潮濕
主要綜合征
鼻塞、頭脹、胸悶、全身乏力、四肢關節疼痛或低熱、脈浮、舌苔薄白或膩。
區別
濕也是壹種外感疾病,與感冒不同的是,下午發燒不高或僅微熱,頭部感覺腫脹,幾乎沒有劇烈疼痛,也沒有咳嗽等肺部證據,更多的癥狀是在胃中看到的粘嘴,面色蒼白,舌頭油膩,食物暗淡和胸膈脹滿。
處理方法
1.苦溫辛散法。
2.祛風勝濕。
討論
表濕為微汗,忌多汗,否則濕不盡則傷陽,藥取苦溫辛散,如腎俞散。濕愛經絡也可以通過祛風藥來清除,如羌活史聖湯。
押韻的公式/說明(便於記憶)
濕、寒腫、關節痛、苔膩、微熱、悶重;
苦,溫,辛,祛風濕,散神術,從表面上看,羌活勝。
宋公式解讀
前兩句概括了濕的主要癥狀,如鼻塞、頭脹、四肢關節疼痛、苔膩,或低熱、胸悶、身重。最後壹句“腎舒”是腎舒散的意思,“羌活”是羌活勝濕湯的意思。
②停止潤濕
主要綜合征
胸悶、飽脹、食欲不振、口黏、惡心嘔吐、噯氣、腹部脹滿、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腳腫、四肢困倦、口幹舌燥、口渴、不能多飲喜食熱飲、脈緩、舌苔白滑膩。
區別
吃多了涼性瓜果味濃,傷脾陽,最易引起內濕,所以多見胃腸功能紊亂、氣滯。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舌膩、口幹、胸悶、厭尿等。因為濕屬於陰邪,所以很少有熱證。如果妳看到熱證,妳應該註意濕熱是否是同壹種疾病。
處理方法
1.芳構化濕法。
2.苦溫祛濕法。
3.輕度滲透和濕法。
討論
芳構化用於內濕較輕者,猶如正氣散不換金;在嚴重的情況下,它應該是苦的,溫暖和幹燥的,如魏萍粉;如果幹燥不消失,它可以用來排泄尿液。前人稱“治濕不利於小便”,如滲湯。
押韻的公式/說明(便於記憶)
止濕不好,悶而惡心,不渴,腫,瀉,噯氣;
芳構化苦、幹、淡、濕,不改胃濕。
宋公式解讀
前兩句總結了止濕的主要癥狀,如胸中脹滿、苔膩、惡心嘔吐、小便不利、口幹舌燥、腳腫、大便泄瀉、噯氣等。最後壹句“不換”是不換金正氣散,“寧胃”是平胃散,“滲濕”是滲濕湯。
證治並舉
1.風濕:見“風”。
2、寒濕:濕為陰邪,易與寒邪相合,屬經脈痹阻;內臟則表現為胃脘疼痛、腹脹、腹瀉等。治療方法離不開溫補,前者如除濕止痛飲,後者如祛濕湯。
3、暑濕:傷暑濕,發生於夏季,見“暑濕”範疇。
4.濕熱:濕熱相合,見“火”。
5、痰濕:積濕生痰,見“痰濕”類。
③死水
主要綜合征
面部浮腫,身體腫脹,四肢腫脹或腹部占優勢,哮喘,心悸,兩側疼痛,排尿困難,脈遲或脈緊或沈。
區別
腫與腫相似,腫屬水,腫屬氣。腫脹大多從頭部開始,或從脛骨開始,然後全身腫脹;腹腔是主要的膨脹。水腫就像壹個壞囊,沈不起,卻自然膨脹【插圖】。水腫皮膚薄而亮,而腫脹皮膚顏色保持不變。
處理方法
1.發汗消腫。
2.分消水法。
3.益氣利水法。
4.通過化學方法的熱傳輸。
討論
上腫為風,下腫為水,故腰以上腫宜多汗,如麻杏幹壹湯;腰部以下腫脹有利於排尿,如排尿時飲水。當上下部位腫脹時,出汗和排尿壹起使用。《內經》稱開鬼門(指汗孔)和清心腑(指膀胱),後世亦稱上下二部。
腹腔積液應由經驗證據排除,這就像船車丸;陽虛者宜溫補,如真武湯。治腹水必健於中,脾健則水自消;必須聲明肺是光滑的,水是自給的;需要補火,腎命旺,水自溶。因為肺主氣,腎主火,脾主衛,運化祛濕。說到氣和三焦肯定會褻瀆神明,而說到腎和膀胱氣化也包括在內。
押韻的公式/說明(便於記憶)
身體、四肢和腹部積水腫脹,呼吸困難不利於雙側脅痛;
出汗有助於降低溫度,小船真的很有用。
《宋公式》解釋了前兩句,這兩句總結了積水的主要癥狀,如面部浮腫、身體腫脹、四肢腫脹、腹部優勢、哮喘、心悸、排尿困難、兩側疼痛等。在最後壹句中,“麥衣”是麻杏湯,“是清飲,“周是丸”,“珍”是真武湯。
總結:濕可分為傷、停和積水。
從外濕是外濕,從內濕是內濕。內濕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且黏膩纏綿,常與風寒暑等其他外邪形成疾病。壹般來說,外濕宜多汗,內濕宜溫和,重濕宜有益。
特殊治療:
用溫苦散辛的方法來治療濕。
為了止濕,采用了芳構化濕法和苦溫幹燥濕法。
積水用發汗消腫,疏散水液,益氣排水,逐步溫運之法。
精選處方
1、腎舒散:蒼術、防風、甘草。
2.羌活史聖湯:羌活、獨活、川芎、槁本、防風、甘草、蔓荊子。
3、不換金正氣散:藿香、半夏、厚樸、陳皮、白術、甘草。
4.魏萍粉:蒼術、厚樸、陳皮和甘草。
5.滲透湯:蒼術、白術、茯苓、陳皮、澤瀉、豬苓、甘草。
6、除濕飲:白術、白術、茯苓、羌活、澤瀉、陳皮、甘草、姜汁、竹瀝。
7.傅生處士湯:附子、蒼術、白術、厚樸、木瓜。
8.麻杏益肝湯: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
9.小清粉飲:茯苓、澤瀉、豬苓、薏苡仁、枳殼、厚樸。
10,車胄丸:甘遂、大戟、芫花、大黃、輕粉、黑醜、青皮、陳皮、木香、檳榔。
11.真武湯:附子、白術、茯苓、白芍、生姜。
藥品分類
1,祛濕:藿香、砂仁、薏苡仁、佛手、陳皮。
2.燥濕:蒼術、半夏、厚樸、草果。
3、利尿:茯苓、豬苓、澤瀉、防己、通草、車前子、大腹皮、冬瓜皮。
4、腹瀉:甘遂、芫花、大戟、黑醜、商陸。
5、風藥祛濕:羌活、獨活、防風、白芷。
節選自:千寨醫學手稿/秦伯未;孫麗娜編輯的《孫其信》。——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