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篇篇課文,這裏教壹點,那裏教壹點;就壹樣的語文知識,今天教壹點,明天教壹點,每次都快速看壹遍。壹種比喻的修辭方法,教了六年;即使是同樣的課文,不同老師教的內容也大相徑庭,有的甚至不是語文學科應該教的內容,而是變成了理科課、歷史課等其他課。對此,崔巒先生在《關於加強語文教育提高教學效率的建議》壹文中指出,課程標準的制定和修訂有壹個很大的疏漏,就是沒有明確規定教學目標和內容。教什麽,不教什麽,練什麽,不練什麽,沒有明文規定,教多教少,教深教淺,都是老師自己決定的。這讓我們有些老師認為壹篇課文就是教學內容,教語文就是講課文。所以,我認為“教什麽”的問題,是目前語文教學和語文課程的第壹位。難怪有專家呼籲:我們的“教師教課書”要做得更厚、更厚、更具體、更具體,把每節課要教的內容做得具體、明確、有保證,把內容和目標細化落實到每壹本書、每壹組、每壹節課,讓我們的語文老師在開始教學前就能像數學、科學老師壹樣優秀。只有這樣,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種自己的田,還是在澆自己的園,避免教學內容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擺脫“教語文就是教課文”、“閱讀課就是分析內容”的弊端。(在內容分析方面,崔巒老師明確提出“要告別‘內容分析’的閱讀教學”,表明了我們加強語言習得、創新教學模式的決心。)其實語文課有兩個維度,第壹是教什麽,第二是怎麽教。教什麽涉及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怎麽教涉及教學方法。因為我們的語文課程建設到現在還不盡如人意,還僅僅停留在經驗思辨的層面,所以我們還在摸索和徘徊,還沒有壹個明確的答案,到底什麽才是真正的語文要教。所以我們語文老師要不斷的捫心自問,反思自己。我在教中文嗎?是中文課嗎?是中國內容而不僅僅是“教科書內容”嗎?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總會提醒自己:妳關註的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嗎?關註學生的學習盲點?有沒有關註過學生的學習特點?
那麽,如何選擇教學內容呢?
我們來討論和學習第壹個問題。
眾所周知,作為教師,我們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讀文本時的所有獨到見解和深刻體會都變成教學內容。教學設計中應該包含哪些內容,經過整理、重構和整合,然後以適當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就需要我們重新開發教材,進行教學化處理,選擇和精選能夠保證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教學內容。
我們先聽壹個故事。
傳說有個國王給大臣們壹個任務:編纂壹套古今智慧記錄,把世界上最聰明的思想傳給後代。經過大臣們的精心收藏,編成了***12智慧之書,國王看了說太厚了。大臣們經過精挑細選,編了壹本智慧書,國王看了,說太厚了。大臣們想了又想,編了壹章智慧。國王看了,說太厚了。部長們還將壹章縮減為壹頁,共有40條。國王看了,還是“太厚”。最後,大臣們精心選擇了40條諺語中的壹條,國王對此很滿意。
最終選擇的座右銘,其實就是我們今天都很熟悉的那句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國王讓全國人民都記住了這句話,於是人民變得勤勞,國家變得富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壹個道理:在復雜中求簡單才能成功!
語文教學也是如此。語文教學難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面對壹篇課文,不知道如何選擇。任何壹篇課文都包含幾十個教學內容。從知識面來看,有字、詞、句、篇、點、語、修改、邏輯等。從能力的角度來說,能力有很多,比如大聲朗讀,默讀,查字典,在上下文中理解單詞,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等。妳也可以從方法、習慣、情緒、內容理解的角度列出很多項目。短信是壹只麻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每壹部分都有研究價值。正是因為每篇課文都具有這樣的綜合性特點,所以我們常常會做出錯誤的決定:壹節課的教學內容多則七八條,少則四五條,包羅萬象,沒有中心和重點,結果往往是胡子眉毛壹把抓,西瓜芝麻壹鍋煮,教學內容龐雜,教學結果必然“少而慢”。
化繁為簡是壹種大智慧。中國古代很多智者都崇尚簡單,意思是“道簡單”,“多惑妳,少得妳”,“刪繁就簡三秋樹”,“妳能淹死三千,我只拿瓢喝”。古文從幾十字到三五百字不等,幾千字的文章不多見。國畫,寥寥幾筆,形神兼備。京劇的國粹,壹把胡琴,壹把椅子,充滿樂趣。可見,簡單比復雜更有力,更高效。
現代智者也崇尚簡單。現代社會,有個二八定律的說法。它提倡“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四兩撥千斤”,這也是我們選擇教學內容不可多得的法寶。
選擇教學內容的基本方式有兩種:壹種是從“需要教什麽”的角度去思考,這是壹種前瞻思維,是壹種常規思維;還有壹種是從“什麽都不用教”的角度思考,這是壹種逆向思維,非常規思維。在教學中使用兩個想法往往比使用壹個想法更有創意。
關於教學內容的選擇,特級教師薛法根有壹個著名的法則叫“三不教”:學生不教他們已經知道的東西;學生不教自己能理解的東西;壹時聽不懂,就不要教了。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補充:某個內容是其他課文裏教的,也許更好,不是教的。有了這四個“不教”,壹篇課文就沒什麽可教的了,閱讀教學也會變得“少而精”。
下面我們來分析探討不同時期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
第壹,下段要突出單詞,大聲朗讀,其他內容可以不教或少教。
教學就是要抓住重點和難點。低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識字、寫字、單詞積累和朗讀。抓住了重點,就抓住了根本。其他教學內容可以由學生自學,也可以自學。
如人教版初壹《棉花姑娘》壹課下冊可以這樣教:①學會認6個新單詞,會寫7個新單詞;②學會不同角色的文本閱讀;③掌握“希望”等八個字;④體驗感嘆句表達的情感;⑤理解課文主要講什麽;⑥理解課文內容;⑦理解童話的特點是三次重復,對話多;知道燕子是益蟲,蚜蟲是害蟲;⑨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⑩學習自主識字的方法。如果選擇以上10項作為教學內容,那麽兩個小時的教學後,每節課的內容將多達五項。“多則糊塗”,壹手抓五只跳蚤,壹只也抓不到。
對於以上內容,我們可以做如下選擇:① ② ③項是關於識字、寫字、單詞、朗讀等。,這些都是低班教學的重點,要牢牢抓住;第4項感嘆句在本文中不突出,不如在其他課文中講授;⑤從兩個方面理解課文內容並不困難。學生看壹兩遍就能理解,沒必要再教了。⑧有害生物和益蟲的知識,幼兒園的學生都知道。⑨培養科學精神的項目,應以滲透為主,不必單獨設立項目;⑩教學生獨立閱讀的方法可以整合到第1項中。這樣,經過篩選整合後,教學內容只剩下123項,其中3項學習單詞可以和122項結合起來。所以真正需要教的是①和②,可以分別安排在兩個班。這樣的安排,每節課都會突出壹個重點,會比全面講授有效得多。
再比如地球爺爺的手。沒必要花太多時間教重力。很多老師甚至把重點放在這上面,更是吃力不討好。再比如教“小蝌蚪找媽媽”。蝌蚪怎麽壹遍又壹遍的找媽媽?似乎沒必要花很多時間去問。學生多看幾遍再模仿創造壹段就更好了!總之,下篇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壹般應遵循加強單詞和朗讀的原則,為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第二,在高段中,要突出表達方法的理解,力求閱讀和寫作相結合。其他內容可以少教或者不教。
大四學生已經具備了壹定的自主學習能力。絕不重復學生學過的東西;學生能自學的東西,老師永遠不會接手。教師的教學重點應該選擇學生必須掌握但沒有掌握的內容。
比如薛法根的《真理生於壹百個問號之後》只關註兩個教學內容:壹個是文中的壹個關鍵句子——“數字被畫成“!”數,二是讓學生在這篇課文講三種情況的時候,找出* * *在寫什麽是壹樣的。剩下的,比如生詞,生詞,朗讀,總結課文主要內容,理解課文講述的三個故事等。,可能被壹般老師選為重點,但是他沒有教過他們。因為他相信學生在課前已經充分預習了這些內容,學生掌握的信息甚至比老師還要多。再教這些東西難免拐彎抹角。教學效果證明這個選擇真的很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