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統稱為篆書。然後,篆書、隸書、隸書、行書和草書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隨著漢字發展到今天,楷書和行書仍在使用,而篆書、隸書和草書,尤其是篆書,已不再用於日常生活中,而只是作為壹種書法藝術而存在。
1,賈湖刻字
8000多年前,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壹批版畫(距今9000-7800年),被稱為賈湖版畫。壹些學者認為這只是雕刻,而另壹些學者認為這是書寫。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對賈湖碑刻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賈湖碑刻為漢字起源這壹關鍵問題提供了全新的信息”。
在賈湖的21銘文中,已識別出11字符,屬於反映李立和坤形象的象形漢字。
2.半坡陶器符號
六千年前仰韶文化半坡遺址陶器壺口邊緣的二三十種雕刻符號,即半坡陶器符號,被余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產生的壹些簡單文字”。其中壹些是數字。
3.骨銘
甲骨文是指刻在動物骨頭上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赤峰、關中等地)發現,是中國最早的可識別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與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了它,最初被稱為“東夷文字”,後來被稱為“甲骨文”。
它形成於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的流行文字。自2010結束以來,知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賢成功系統破譯甲骨文,並從文字的起源、結構等方面全面探討了與甲骨文、現代漢字的傳承關系。
4.夏朝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裏頭夏遺址出土的陶器上有24個水書文字。壹種更折中的觀點認為,中國文字在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形成了壹個相對完整的文字體系”。當然,這不是壹個公認的觀點,因為夏朝出土的文字仍然很少。
5.甲骨文
1959年,山東大汶口出土了壹些陶器,上面刻有壹些符號,可以視為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的雛形文字。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整的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刻有文字的龜甲獸骨,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將這類文字稱為甲骨文。
6.金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體也在不斷演變。商代至秦朝的青銅器銘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金文是青銅器銘文的總稱。大多數古代青銅器都是鐘鼎,所以它也被稱為鐘鼎文。與甲骨文相比,青銅器上的銘文要豐富得多,大小、線條和壹定的裝飾特征都很勻稱。
7.大小篆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互相爭鬥,也造成了語言畸形和文字畸形。直到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才把文字統壹為小篆。
8.隸書
隸書又稱“隸書”和“古書”。它是在篆書的基礎上,為滿足方便書寫的需要而產生的字體。篆書簡化,將篆書的平圓線條變為直方筆畫,便於書寫。這是壹種在監獄中創造的字體,分為“李芹”,李殊的出現是古代書寫和書法的壹個巨大變化。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莊重字體,書寫效果略寬扁,橫畫長、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和“曲曲折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素有“韓立唐凱”之稱。也有人說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9.楷書
隸書進壹步演變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字體。它比隸書更豐富、更完整。三國時期的鐘繇在楷書的加工整理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達,書法達到了頂峰。出現了壹大批擅長寫楷書的著名作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和柳公權。
10,草書
“草”的意思是初步的、倉促的。無論哪種字體寫出來都是草書。作為壹種特殊的字體,它只出現在漢代。到漢末,草書非常流行,首先是曹彰,然後是今天的草,最後發展成狂草和草。草書種類繁多,不適合初學者學習。
11,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和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產生於東漢末年。真正的繁榮時期是東晉時期,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是壹部行書。因為行書更實用,書寫比楷書方便,也不像草書那麽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是最常用的字體。
百度百科-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