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頤和園對外開放。頤和園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見證!
頤和園是傳統園林藝術的集合。在周圍景觀環境的幫助下,既充滿了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與富麗,又充滿了自然的意趣,高度體現了“雖是人為,卻是自然”的造園原則。萬壽山和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面積2.97平方公裏,約占水面的四分之三。景區建築100多處,院落20多處,古建築3000多處,占地面積7萬多平方米,古樹名木1600多株。其中,佛閣、長廊、石舟、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臺等都成為人們熟知的代表性建築。
園內主要景點大致分為三個區域:以莊嚴的仁壽殿為代表的政治活動區,是清末慈禧和光緒從事內政、外交和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
以樂壽堂、玉蘭堂、易雲堂等院落為代表的生活區,是慈禧、光緒、後妃居住的地方。由長廊、後山和西區組成的廣闊區域是供皇帝們休閑娛樂的園林遊覽區。
在萬壽山南麓的中軸線上,金碧輝煌的佛閣和排雲殿建築,從湖岸的雲輝玉宇牌坊開始,經過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惠殿、佛閣,最後到達山頂的智慧海,長廊重重,殿堂復雜,層層上升,貫穿綠屋,氣勢磅礴。巍峨的佛閣八面三層樓,依山面湖,俯瞰全園。蜿蜒的西堤像壹條綠絲帶,由北向南,橫跨天漢,堤上有六座橋,亭亭玉立,形態各異。
在浩瀚的昆明湖中,雄偉的十七孔橋如長虹月牙倒映在水面上,涵虛堂、造劍堂、知景閣三座島嶼巍然屹立,寓意著傳說中的“海上仙山”。看了看農織的圖,軟軟的,如畫。乾隆皇帝曾經在這裏看過耕織的活畫,在農村很有意思。與千湖、壹水相連的蘇州街,酒香四溢,微風習習,店鋪熙熙攘攘,仿佛置身於200多年前的皇家購物街,幽默的花園充滿了樂趣。昆明湖岸邊有著名的石舟、栩栩如生的銅牛、知春閣等風景建築。
改革開放以來,頤和園加快了建設和保護的步伐。投入巨資恢復了四大洲、蘇州街、景明樓、連寧堂、農圖四個景點。積極參與周邊環境的改造,延續了頤和園的歷史人文環境,恢復了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建成了國內園林系統最先進的文昌書院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