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宋元明訓詁學詞義研究

宋元明訓詁學詞義研究

宋代,學者們追隨五代研究古文字的潮流,收集了大量出土的鐘鼎彜器,開闊了視野,極大地解放了學術思想。在儒家經典研究中,我們沒有完全堅持古代理論,但沒有創新,如歐陽修的《詩本義》和知望的《詩總論》。在說明文字方面,出現了王安石的《子說》(1021 ~ 1086)。王安石《子說》將所有形聲字描述為會意字,六書缺五,如“與城為友”為“郊”,“均地”為“富”,“當事人冤屈在眾”,完全是主觀臆斷。雖然做了壹段時間,但不可避免地會被放棄。

但與此同時,還有另壹位學者王子韶,他主張“正文”說,認為形聲字的音標不僅表音,而且表義。大多數同音字標相同的單詞具有相同的基本含義。例如,“易”的意思是小。小水淺,小金就是錢,小貝殼便宜。諸如此類,都是正義的。漢字的形聲字壹般是左邊表意,右邊表音,所以叫右字。王子韶,字梅生,浙江人,有《說文解字》二十卷,現已失傳。他的音義論對後世訓詁學家提出以聲求義的方法有很大啟發。

宋代邢冰(932 ~ 1012)和鄭樵研究《爾雅》。興兵有爾舒雅,郭璞註未詳。有《爾雅註》,引古書以證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明。朱(1130 ~ 1200)是南宋時期壹位非常重視訓詁學的學者。著有《周易本義》、《詩傳》、《四書章句註》、《楚辭註》等書。它既采用了上壹代舊note的優點,又兼顧了新的解決方案;能應用於鐘鼎彜器的銘文見於《詩》、《雅》、《行走的蘆葦》、《醉》、《江漢》,這在以前是很少見的。

在宋代以前,學者們對古今音的區別含糊不清。直到南宋,我們才開始註意到古韻的問題。吳坤撰寫了《韻補》,研究了古韻與廣韻的異同。項安史的《項家論》也提出“詩韻”異於後世之音。姚政還寫了《古音辨》來討論《詩經》中押韻的主要類別。這是清代學者研究古韻的先聲。研究詞義是有幫助的。清代訓詁學理論的建立,受晚明焦紅、楊慎等人所倡導的經學影響,清代學者大力推崇漢代經學和小學,強調考據,尋求實證,不談自然之論。到了幹嘉時期,“國學”大盛,許多人對經典和子書進行了註釋。為了解釋經典,我們不得不研究文字、音韻和訓詁,因此語言和文字的研究非常流行。《說文》和《爾雅》已經成為人們必讀的書籍。關於《說文》和《爾雅》的重要著作多達幾十種,這些著作或以正字法出版,或發明古代教義。其他的書,如《方言》、《名釋》、《小二雅》、《廣雅》等也有人考證過。訓詁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著名的訓詁學家數不勝數。

清代訓詁學的發展與古音學的成就密切相關。自清初顧著《音韻五書》以來,古韻按《易經》和《詩經》的韻部分為十部,先後經過江永(1681 ~ 1762)、段玉裁、王念孫、孔廣森(1752)等人的研究。在聲母方面,錢大昕提出了轉音理論,並發明了輕唇音要用重唇音讀,而舌音和正頜音則屬於舌音。這些都成為研究先秦古籍、探索詞義的基礎。

從理論上講,清代學者在訓詁學方面的最大貢獻是溝通了語言和文字的關系,並指出研究文字和意義必須了解聲音。不了解聲音,無法從文字形式解決的問題就無法解決,甚至有時會迷失方向,不知所措。因為語言是用聲音來表達意義的,而文字只是記錄聲音的符號,所以需要了解文字的聲音,從聲音中探索意義。戴震說:“訓詁的聲與音,既是表裏的。”這是壹個非常重要的見解。後來,王念孫在《廣舒雅證序》中說:“竊訓詁之目的,在於聲。所以音同字,音同義。雖然它是相似的或分組的,但它也是相同的。”段玉裁為王念孫的《廣舒雅征》作序,也說:“聖人所造之字,有義而後聲,聲而後形。學者們對單詞的檢查取決於形狀以獲得其聲音,聲音以獲得其含義。學經比得義更重要,得義比得音更重要。“這些話非常精辟,成為清代學者研究訓詁學的準則,從而建立了許多推斷詞義的理論和方法,將零散的知識聯系在壹起,使訓詁學成為中國語言學科中系統、理論和嚴謹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