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龍
外國名字
龍
區分
龍是西方之龍,不能相提並論。
地面位置
《禮記》四靈之壹
含義
皇權和尊嚴
龍的形象聽聲音。
夜現“梅花篆”(龍)
《禮記·九禮》:“林、鳳、龜、龍,稱為四靈。”
《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可靜可明,可精可巨,可短可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深。”
辭書始祖爾雅提到了鳳凰的形象,龍什麽都沒提。宋代羅援所作《爾雅義》補遺中有“龍釋”:“角如鹿,頭如駝,目如兔,頸如蛇,腹如蠅,鱗如魚,爪如鷹,掌如虎,耳如牛”。同為宋代的書畫鑒定家郭也在畫中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非遺“梅花篆”龍
到了明代,龍的形象變得更加具體和豐滿。《本草綱目翼》說:“龍為鱗蟲之首。王有九種形狀:頭如牛,角如鹿,眼如蝦,耳如蛇,腹如蛇,鱗如魚,爪如鳳,掌如虎,是的。它的背上有81個鱗片,數量為九和九陽。它的聲音像銅板。嘴附近有胡子,下巴下面有珍珠,喉嚨下面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吐氣入雲,能變水火。”其中,龍的精神與中華民族的精神緊密相連。
《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借曹操之口勾勒了龍的特點:“龍可大可小,可升可隱;大的時候多雲有霧,小的時候很隱蔽;升騰在宇宙中飛翔,隱匿在波濤中潛伏。黨深今春,龍隨時變。”
清代袁枚在《伍茲語》中寫道“雷雨朦朧,龍來哀號,聲如牛吼。”
傳說中的龍有很多種,相同的特征是有鱗片,嘴上有須,四爪。
其中比較常見的龍形象表現為九個相似:角如鹿,頭如駝,眼如兔,頸如蛇,腹如章魚,鱗如魚,爪如鷹,掌如虎,耳如牛。
東西方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