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齊銘文中又出現了另壹種風格。字體方正,筆畫松弛,風格豪放。比如的題款和傳世之子孟江湖的題款,也可以屬於這種形式,但布局比較散漫。春秋時期這兩種銘文的書寫形式雖然不同,但字形結構是相同的,這壹點可以通過比較《齊·侯鈺》和《於今》上的銘文與《國茶》上的銘文來了解。在這兩種形式中,前者是壹種經過刻意加工的藝術字體,而後者則接近通常的流行筆跡,或粗俗的風格。
魯國與齊國相鄰,但春秋中後期魯國青銅器銘文少有齊國細長、工整、多垂的字體,銘文大多還保留著西周晚期青銅器的風格,這可能與魯國保存了最多的周禮有關。然而,在這個階段,青銅器上銘文的大小是不同的。與西周晚期相比,個別字體的筆畫也較為曲折,布局也較為寬松。它體現了時代的風格。典型的字體,如陸大司徒侯的袁璞題字和陸大司徒子的鐘白毛題字。
在這個階段,齊和陸不僅在書寫風格上有壹定的差異,而且在字形結構上也有所不同。當然,有些字還有壹些特殊的寫法,如“壽”字的上筆畫(“老”字的前綴),這壹點已為學者所註意。然而,齊魯碑刻字體結構的差異更加引人註目。例如,如果我們比較《魯大司徒》和《齊侯鈺》中的白毛銘文,我們可以從“齊”、“守”、“完”和“寶”的書寫方法中看到字體結構的差異。上述齊魯碑刻之間的差異表明,各國政治獨立性的加強和地區分離主義的狀態加深了文化障礙,即使它們彼此接近。春秋中後期,晉國的政治中心仍在晉南,土地屬於中原地區。現階段屬於晉國的青銅器並不多。屬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欒書賦》最初是欒書所寫,因為《左傳》中出現了“欒書”的銘文,它出自晉景公和晉厲公之手。近年來,有學者提出此器為楚器,文字屬楚系。持這種觀點的人對這種裝置的年代有兩種說法:戰國時期和春秋晚期。
這個裝置腹部的銘文是錯的。當封面被記住時,這八個字符是詩句。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在明朝,晉文公是春秋晚期的晉文公,而明朝是晉文公。有壹些說法如龔平(557-532)和丁公(511-477)。碑文布局分散,橫線不排列,字大小不壹,但筆畫細多折,風格接近侯書,應屬當時流行的書法,未經刻意加工。鈸鐘屬於春秋晚期,是魏家的樂器。其碑文風格接近晉文公,但圓筆較多。此外,還有長子的禮品卡(文物7號,1964)。長子春秋時屬晉國,布局松散。他的字體仍然帶有西周晚期的遺風,但它也是圓形的,風格較弱。春秋晚期晉國另壹件著名的銘文是河南輝縣出土的趙萌壺,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它的銘文記錄了公元前482年晉定公和吳王夫差在黃池的會面,它制作於春秋末期。碑文與晉文公明顯不同,形制修長,筆畫工整流暢,明顯是莊重的藝術字體。
從上述銘文可以看出,春秋中後期晉國青銅器銘文內容復雜,但大致可分為手寫(或俗用)和藝術字體兩種類型,前者又分為方折筆和圓筆。
這裏所謂的南方國家主要是指當時江淮流域內或附近的國家,包括蔡、徐、徐、楚、吳、越國。宋國相對較北,但從其銘文來看,它也可以列入本介紹。這壹地區的青銅器銘文有三種形式:
首先,壹種更隨意的字體也可以被稱為手寫或庸俗。它的特點是字形長或細,筆多圓,有點粗糙,筆畫多拉長,末端彎曲。這種書法風格是基於早期春秋時期陳和褚英明的題字。這種形式的銘文大小不統壹,布局也不太規則,如以下銘文:許王壹楚燕,宋公鸞燕,楚太子沈湛。
第二,更加工整的藝術字體。其形長,筆畫細,豎筆畫直,筆畫曲折,平筆畫喜歡平行和蜿蜒,很有裝飾性。如以下碑文:吳王孫吳仁鼎、蔡公子誌簪、徐子妝簪。楚王的孫子鐘鳴的銘文有點潦草,但也可以大致歸因於這種形式。
三是特殊圖案字體,即所謂的鳥蟲書,常以錯金的形式出現,高貴華麗,富有裝飾效果,流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這種書法可以細分為昆蟲書法和鳥類書法,但有時它們被用在同壹個碑文中。鳥書又稱鳥印,筆畫呈鳥形,即文字與鳥形融為壹體,或在文字的頂部和底部附有鳥形文字作為裝飾,如越國勾踐的碑文,越國緱建明的碑文。多見於兵器,少數見於容器、印章,到漢代的禮器、印章,甚至唐代的石碑上仍可見。蟲書筆畫假裝彎彎曲曲,中間凸起,末端尖尖的,還有下垂的長腳,就像昆蟲身體的彎曲壹樣,因此得名。春秋晚期,楚國武丁王的碑文,除了少數接近鳥書的文字外,都屬於蟲書。武玉·葛明王子也是壹本鳥類書和昆蟲書。昆蟲書法不僅見於容器和武器,而且見於戰國的古代印章和漢代的青銅器、印章和瓦片。在許慎的《說文解字序》中,它的名字也被列為“舒勤八大風格”之壹,這表明它也在秦朝使用。關於鳥蟲書的發展變化,請參閱容庚的《鳥蟲書考證》(《中山大學學報》第1964期,第1期)和馬承源的《鳥蟲書論》(《古文字研究》第10期)。春秋中後期有關秦的銘文很少。根據現有資料,它與當時東部和南部國家的銘文在字體結構和書寫風格上明顯不同。1919出土於甘肅天水的《秦公龜銘》是這壹階段秦金文的代表作。將此銘文與春秋初期秦公的銘文相比較,可以看出此時的秦銘文繼承了春秋初期秦銘文的特點,即仍有西周晚期銘文的遺風。秦啟功、秦公貴和石鼓文五倫在字體結構和書寫風格上有相似之處。對於石鼓文時代;學者們眾說紛紜,但大多數學者仍然認為時間範圍大約在春秋中後期。秦鞏坤的文章結構和寫作風格比秦公更接近石鼓文。
秦公的字更加舒展圓潤,而秦公貴的字與石鼓文的字壹樣,結構更加謹慎和方正,字體風格更加規則,筆法由圓轉圓,這表明秦金文的字體在春秋中期有了進壹步的轉變,從而變得更加規範並逐漸接近小篆。經過春秋中後期的動蕩和時間上的分化,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政治和經濟形態的演變發生了飛躍,傳統的貴族政治轉變為新的中央集權政治,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都呈現出新的面貌。這種情況反映在青銅器上。不僅禮制發生了壹定程度的變化,青銅器銘文的內涵也較春秋時期發生了很大的改革。
就銘文內容而言,春秋時期的銅容器上仍有許多陳詞濫調,如贊美祖先和祝願家庭團結繁榮等,自戰國早期以來已少得多。現在,這種銘文只在天齊青銅器上持續了很長時間,在戰國中期仍然可以看到。在其他國家發現的其他文物不多。壹般來說,鑄幣者的原因和所有者只是簡單地記錄在銅容器上。戰國中期以後,隨著中央集權政治的進壹步發展,政府加強了對與武器和度量衡有關的手工藝品的控制,這大大擴展了銘文的載體。同時,銘文中出現了“武樂龔銘”的內容,其中記錄了負責監督青銅器生產的官員姓名、工頭姓名和直接鑄造器物的工匠姓名,這些在武器和措施中較為常見還有酒器和食器,它們的用途和負責人的官職都有記錄。測量儀器應記錄容量、重量和使用地點。
戰國時期銅容器中酒器和食器上的銘文,由於缺乏資料,無法得到系統的解釋。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或地區)能對青銅器銘文的特點作壹個大致的介紹。
戰國早期齊國青銅器銘文的銘文有春秋中晚期的壹些特征,但經過了修改。例如,陳曼簪上的銘文保存了春秋中後期齊國銘文的細長和整齊的形式,但故意繪制和彎曲的筆畫很少,並且筆畫有多種折疊方式。到了戰國中期,齊金文的書法風格與春秋中後期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青銅酒器上的銘文雖然排列整齊,字體呈長方形,但字跡接近於手寫(壹種流行的俗體),筆畫厚重而簡單,許多文字在這壹時期已經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十四年陳盾銘文是戰國中晚期齊國青銅器上的典型字體。像陳春壺和何姿紫壺,銘文與此銘文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