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古詩詞中常用分規來表達什麽樣的感情?

古詩詞中常用分規來表達什麽樣的感情?

子規,又名杜預、杜甫、歸規。六七月嗚,日日夜夜,聲聲極悲。所以叫杜鵑啼,簡稱秭歸。杜鵑的意象自古以來壹直為文人所傳唱,關於它的詩詞數不勝數,文化意蘊豐富。

壹、烘托傷春惜春的情懷

蘇軾《浣溪沙》:“松間沙路凈無泥,暮中有雨。”松林間的沙路幹凈整潔,蒙蒙的黃昏雨聲和布谷鳥的叫聲在回蕩。作者雖被貶黃州,卻從自然風光中汲取了人生的樂趣,這裏的布谷鳥更是襯托出作者傷春惜春的情懷。曹雪芹《紅樓夢·桃花源記》:“杜預春盡,孤簾空。”用布谷鳥來襯托傷春惜春的情懷。

第二,險峻亡國的感覺

在李白的《蜀道難》中有這樣壹句話:“夜月,我們聽到了杜鵑憂郁的聲音,正為壹座空山擔憂。”詩人用風景來表達他們的感情。“秭歸哭月”是壹個感情強烈的自然場景,烘托了這裏的蕭瑟氣氛,渲染了蜀道行憂古樹的蕭瑟壯闊景象,成為千古名句,廣為流傳。

李漁《臨江仙》載:“子貴哭小月樓西,玉鉤簾掛,惆悵煙垂。”子規據說是杜預亡國之魂所化,所以人們常用它來表達亡國之悲。在這裏,詩人產生了亡國的預感,內心極度悲傷和憂郁,於是他用了鬼子這個生動的形象來傳達亡國的聲音。

第三,傾訴悲痛和悲傷

白居易《琵琶行》還有這裏早晚要聽什麽??布谷鳥流血的叫聲,猿猴的嗚咽聲。”白居易被貶江州,在壹個月夜送客,當他聽到琵琶女被遺棄的故事時,詩人非常悲傷。然後他聯系了自己,現在在九江這裏是壹個生病的流亡者,苦竹在屋子裏走來走去,晚上他聽到了布谷鳥的叫聲,這讓他很難過。

李商隱的《錦瑟》有:“聖人莊子白日做夢,被蝴蝶蠱惑,帝王春心杜鵑啼。”詩人巧妙地運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傷寫得淋漓盡致。

第四,表達思鄉和向往。

?《華陽國誌》裏有壹句話:“子貴尖聲尖氣,最容易提醒人不要恨鄉愁。”布谷鳥的歌聲聽起來就像人們在說:“不如回家吧。”所以秭歸鳥又叫思鄉、催家,容易引起思鄉、思念親人的情緒。

李白的《聽說王長齡走了,遷去龍標窯送此信》:“華陽已落滿,文道龍已渡五溪澗。”第壹句就把眼前的情景寫出來,在蕭瑟的自然風光中傳達離別和悲傷的感情,用曲折的方式傳達對朋友的無限思念和深切同情。

古人以杜鵑意象為媒介,表達詩人特定的思想內容,極大地豐富了古詩的含義,讓我們欣賞到了壹幅色彩斑斕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