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書法
滿文有四種字體:楷書、行書、草書和篆書。楷書應用廣泛,用於各種書籍的刊刻、精稿的臨摹,以及詔書、詔令、奏折、碑文等公文的書寫。行書的使用範圍更廣,如臨摹普通書籍、起草各種文稿、編寫國家機關與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之間的來往公文以及復印和歸檔各種公文和檔案等。草書的用途較窄,主要用於起草壹些手稿,寫私人信件和筆記,以及創作書法作品。滿族的篆書早在滿族創立時就已出現,但種類較少,字體單調,使用不廣泛。正如《清通誌》所載“清代篆書自唐太宗傳入時,系清代篆書和國書先後刊刻的原稿,故未備各體,傳入尚少。”1748年(乾隆十三年),清乾隆皇帝命傅恒等人重新創制滿文篆書,共32個字,並為每個字確定了滿文和漢文的合稱,即玉瑾篆、直應篆、方上篆、小篆、鐘鼎篆、垂婁篆和劉燁篆。此後,滿文篆字種類增多,字體規範,名稱統壹。為了推廣新創的滿文篆字,《皇家盛京賦》以32種字體印刷。然而,滿文篆字的用途較窄,清代主要用於鐫刻珍貴印章和官印。